2022.10.28(五)
演講114:憂鬱症
講接受情緒的五個態度
1. 你全神貫注在當下,不思考過去或未來
2. 你辨識出情緒,但沒有將它判斷為「好」或「壞」
3. 你並沒有將現在感受到的情緒怪罪或歸功於某人或某事
4. 你以好奇心甚至欽佩的心情來對待這個情緒
5. 你不會在情緒上附加故事
──────
憂鬱症的幾個向度:心理向度/腦神經化學/精神科藥物/運動,加上「醫療靈媒」的眼光。
🌷 後來,今天所有的抽卡,都與醫療靈媒有關,非常奇特
───────
回答問題:
- 爸爸79歲,原本可以種田、行動自如,媽媽遽世後,爸爸疾病纒身,尤其是今年過年後染病後行動不便,一直有活著很痛苦的念頭,雖然他很努力要練習走路,但仍需仰賴助行器,仰賴他人生活,明顯有憂鬱傾向,失眠,不想外出,兒女不知道如何鼓勵他
- 低潮後,季節轉換的低潮:從幾年前的低潮期後,每逢秋轉冬、或冬轉春期間容易低落或心情不好,有事情沒事情發生都一樣,會在某些情緒的漩渦裡很難脫困。克服的方法是靠著覺察跟自我關注,這兩個時間都會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況,用各種方法不讓自己糾結或卡住,需要有一點意志跟技巧,覺得照顧身體跟睡飽特別重要
- 覺得面對的事情很難,事情很多,時間不夠用,陷入受害者情節,覺得環境有問題,覺得自己沒能力做這麼難的事,覺得想逃,漸漸的失去對原來想做的事的熱情,提不起動力。如何穩住?降低標準,允許自己做不好,允許責任不用都在自己身上,允許慢慢去做,聽不浮沉,與好友商討,聽別人意見。
- 自己感覺內心很平靜,可是家人(主要是先生和孩子)經常會反饋說我的語氣都是責問的,自我檢視之後,確實內心會有不希望出一點差錯,或者是在好情況下也能找到一些不足,孩子也說我經常會掃興,這是不是抑鬱傾向?
- 發現自己情緒長期在不開心的、悲傷的、低落的、麻木的狀態,眉心、胸口緊縮,左肩、髖骨僵硬酸緊,生命沒有活力,感覺無助、無力,做事提不起勁,常常覺得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時候,會因爲害怕,而隨口説出不適當的話語。常常害怕自己沒想法、沒企圖、沒希望、晃神晃神的、不落地。聽不浮沉可以讓我穩定。
- 通常不易發現,壅塞情況經常在身心體現,伴隨各種症狀(過敏、疼痛與疾病、死亡意象)。開始方法是感受到疼痛的狀態,看見無助與不安,向外探索新的五感經驗,試從不同媒介觸發新的角度,走進自然學習聆聽寂靜,向內回到呼吸跟體感共進,無法承接時將自己交付生命樹中滋養。反覆練習,越發敏感抑鬱的狀態,求生。承認自己的脆弱。
- 我的憂鬱經驗是:說不出具體原因的悶,無法發自內心笑或輕鬆。內在彷彿有小黑盒,緊閉著;若打開,裡頭空無一物,只是聞起來憂傷。如果問我,想要或想做什麼?我會說:我想要「什麼都不做」、「沒目標」、「沒角色責任」、「不想當有用的人」、「不想為任何人服務」。但,我可以用這樣的姿態活著嗎?沒貢獻,沒產值,允許嗎?頭腦會回答:「可以啊!」但我不敢。有一種憂鬱,是不敢任性,不敢擺爛,不敢什麼都不管且不必交代理由的憂鬱。所以,我讀賽斯書,聽不浮沉,幫忙穩住。
- 癌症復發/轉移, 行動生活各方面變得不便, 雖然積極治療, 但因為這一年來的生活停擺, 都在治療的日子, 漸入低潮; 父親的突然中風, 進入加護, 自己遠在外縣市無法隨侍在旁, 感到自責
- 從父親過世後,我彷彿置身在無重力的深淵裏,每天都想振作起來做點什麼,發現即使振作了,會再跌入更深層的黑洞裡。有一搭沒一搭的聽著不浮沈,在聆聽的過程可以感覺到像是抓到了浮木;也同時進行著其他的線上課。不想強迫自己,卻又對這樣的無力感不知所措……
- 發現自己憂鬱鑽牛角尖時多在夜晚,常常提醒自己明天再想(常常的確隔天就好多了)。曾試過寫十五個自己做了會開心的(簡單、小)事,隔天挑幾個去做,整個禮拜都如此,以度過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