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9(五)
演講72:關係花園中的情緒分享,以及物化的概念。
PS: 給這場演講時,我的狀況不是很穩定,自己認為,裡頭的回答與講解都不夠清晰。 聽過的朋友請多包涵。 還沒有聽的,請有心理準備呀。 😅
內容主要談到,關係花園中分享情緒這樣的溝通形式。 不是用來解決問題,而是用來促進親密。 因而,
- 無法透過分享自己的焦慮,而期待孩子能有電玩界線。 因為,這樣的分享,本身,就帶有期待,本質上,屬於控制的意圖。
- 透過分享情緒,來促成彼此的親密,也藉由這份關係,形成一個關係花園,藉以支持彼此成長。 這樣的關係,是一個「值得信任」且「彼此有承諾和共同意願」要這樣做的夥伴。 如果是曾有跨越界線的行為的室友,無法透過分享脆弱,來促使對方停止惡意的行為。
- 若沒有以上的兩個條件,依然想要在親密關係中,以分享情緒的方式,來在關係中互動。 那麼,真的要長出「強壯的自己」也就是,準備好,即使我分享了脆弱,對方沒有回應以承接,自己依然能承接住自己。
接著,跳開關係花園中的分享。 談到了,關於家庭中孩子的界線維護。 論述了,使用「清晰的接觸感」以父母的位置,單純地提出「界線設定」。
這個「界線設定」 在建立時,的確,要有很多的討論與協商,相互尊重,並且,父母拾起自己的位置,以及力量。 在一個「默契」下,就能在孩子執行界線。
當然(這段演講時沒說)我們會一次次在孩子沒有達成界線的行為時,一次次地,提供寬諒,並且,透過這樣的歷程,再一次,建立與促成合作關係。
父母在執行「界線設定」時,最重要的是,用一個全然平和與穩定的自己,以有些頑皮,彈性,有趣的態度,來繞過孩子的權力鬥爭的能量,而能碰觸到孩子自身願意設界線當時,的初心。
接著,有提到,我們的社會,或大多數的機構,的確依然有著「物化」的現象。 這裡在於,如何讓自己夠強壯。 也就是,不會因為環境物化,就被惹毛。 並且,無論如何,先不物化自己。 當長出一定的強壯與力量之後,依然,可以在很多地方,讓自己,人性的部份,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