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把買回來的IKEA的家具組裝起來,成為樹兒的熱情。 我們買的都是很小的家具,1000元以內的小巧的設計,剛好適合一個沒有木工經驗的10歲男孩。
昨天,他組裝一個抽屜,很簡單地金屬支架,只需要將幾個卡榫敲好,就成為架子了。 他用擦腳墊當做保護地板的毛巾墊好,開始用木搥子敲敲敲.....就在非常有成就,覺得快要完成時,爸爸喊了一聲:「怎麼可以這樣做?!」 原來,爸爸說他的保護策略不夠周到,或是,敲卡榫的動作需要一敲到位。 就這樣,孩子忽然洩氣起來,跟我說:「媽媽,剩下的給妳做吧!」
我說:「我們來吧! 到外頭做,空氣好。」 他有些沒了興趣,然而我說:「就來吧! 你已經做了一半,爸爸雖然喊了很大聲,他說的也有道理,我們就來試試看! 師父,很兇的很多,重點是,他厲不厲害! 學到功夫最重要,被罵沒關係,只要你相信自己,一定會進步。」於是,在我的支持他的主導下,把架子給組好了。
今日,一到新家,他就開始忙起來了,聯電風扇都忘記開,已經把小書架的箱子拆開,和旦旦把零件一一分好。 他很興奮:「很像在做樂高。」 我叮嚀幾個小重點:「要記得,垂直,釘子要到底。」就在一旁睡著了。 睡了10幾分鐘,聽到大喊:「旦旦,歪掉了。」 原來兩個孩子合作,樹哥哥要旦旦扶好,沒想到旦妹妹朝著木板坐了下去,壓縮的木板,一下子歪掉了。 樹挫折,旦旦則失去了當小助手的熱情。
醒來的我,和樹兒一起面對錯誤,一下子無法修好,我想到的方法,是用白膠把木榫黏好,由於山上沒有白膠,我鼓勵他,繼續做,這個錯誤,可以在整個完成後,再來。 我又看了他幾分鐘,確認他很好,就把書架交給他們了。
在隔壁的房間,我點了蠟燭,安坐靜心。
光與寧靜充滿我。 不時傳來隔壁房間,樹兒的聲音:「唉呦,釘到手了。」「唉呦,釘歪了。」「哎呀,又釘到手了。」 那聲音裡,有著奇妙的平靜,竟是上揚的唉呦,還伴隨著旦旦哈哈的笑聲。
靜心後,我去到那裏,看著那出軌的細釘子,摸摸它,說:「等我們有箝子,夾起來,重釘就好。」 我好好地看著書架,說了自己在旁邊靜心時,聽到他們的聲音,覺得好佩服他們,好歡喜有這兩個孩子,好喜歡新家帶來的種種好機會,樹哥哥,越來越是個大孩子了。
這一天,我想著「讚賞與鼓勵」這個親子互動。
給孩子機會,給孩子有機會成就自己的力量,然後,給予鼓勵。
我想,這裡的重點,真的是”下功夫”。 因為孩子下功夫,於是,有了滿滿的充實能量,而這時候,所有的鼓勵,引導他,穿越種種阻礙,繼續往前成就。 在爸爸嚇斥後,鼓勵他在輕鬆情形繼續做,並肯定爸爸雖兇卻有功夫。 在被妹妹坐歪的木料的情況下,協助他找到問題解決方法,於是,能繼續前進。 在聽見他敲痛自己時,沒有過度反應,我珍惜,成為木匠過程裡,一定會有的必然經驗,由於是木頭大槌,我放心他的手無大礙,讓他繼續嘗試。 於是,孩子享受到了成就感。
我覺得,這過程,最難的,是,有個可以做木工的機會,有適當的工具,還有,一個好動機。 這些,有時是大人能創造,有時,則是可遇而不可求。 然而,我們不就是,抓住每個可能的機會,讓孩子親自動手,讓孩子獨立面對;在孩子停步時,聆聽與陪伴;在孩子犯錯時,寬容也教導......
能當父母,真的是神的恩賜。
下午,兩個孩子,自己找事做。 他們釘完書架,開始洗起車子來。 被修好的小紅,又回到我們身邊,昨晚兒,又跑了一趟埤頭,載我們回家辦事情。 孩子們其實是愛玩,卻也洗車洗得仔細,瞧他們專注合作的樣子,真的好幸福。 心中讚嘆著,動作上卻是安靜地退開,不干擾。
留個空間給孩子,好好享受自己的成就,是我對孩子的疼惜。
(更多照片,請看:親愛的家人:當樹哥哥在做木工,旦妹妹在做什麼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