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當我們穿透到永恆的生命的本質,領會在”沒有真正的死亡”的哲理。
活在肉體中,活生生地在世間愛著並可求愛的我們,在面對所愛離世,生活中的重要支柱倒塌,那悲傷與苦痛,依然要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愛,才能度過。
面對生命中,重要的親人或所愛的死亡,離世。
我們在三次元的感官經驗,再也無法連結他,看不到,摸不著,沒有溫度,沒有聲音....連氣味也會逐漸消逝.......這樣的無法再連結,會讓心中與此人相關的記憶,那些曾經有過的神經元,都因為無法再次熟悉地連結與感受,而顯得失落、惆悵、恍惚、迷路。
面對生命中,那個與我們生活緊緊相繫的人離去,所有可以一起分擔的都需要重頭來起。 所有可以一起分享的都需要找到另外的容器。
所有可以有人幫忙扛可以有人凝視觀看的存在感,瞬間消逝後,像是,碎了的拼圖,遺失太多片重要的碎片,再也無法在拼出,原來的圖像了。
於是,這份,生活的重組,所有獨自承受,分擔,扛起,找不回來的感受,一次次磨練拉扯著,我們的堅定與呼吸,最困難的,是需要如此堅強才能撐起的轉折中,如何能維持著柔軟的心,不怕哀傷地,繼續往內,去觸碰,那深處的愛與聯繫呢?
說,重要所愛的離世,對於後一步才會離開,繼續留在地球活著的這個人,都是一場重大的生命轉折,對我而言,這絕對是一條追尋的路。
“追尋”,是迎回或找回,內心更深的愛與力量的道路。
逝去的人,找不回來,然而,活著的人卻是需要追尋才能找回,那份活著的,真正的,熱情與信任。 那些碎片不見了的拼圖,殘餘的拼圖片,可能有新的圖像被追尋者看見嗎? 那個因為所愛離去,而失去的自我認同或身分,可以真正捨去,而透過追尋的歷練,有一份更廣闊的新認同!!於是,我們不會被世俗的角色定位框著:孤兒、寡母、未亡人、.....,而能用自己的方式,來定義自己的新生命?
對於亡者的再次聯繫,對於亡者的新連結,有沒有,最純淨的方式,能讓我們,確實地,讓那份,我們牽繫著的濃情與摯愛,可以,繼續流動,繼續,在愛中被支持?
如果,死亡是一份禮物。 那麼,這個留下來活著的人,要活出的禮物是什麼?
即使是澈底地活在靈性的領域,在面臨這樣的轉化歷程,都不能去輕視這過程中的痛苦與哀傷,更何況,多數人,還活在,死生有分,死別即永別的”想像”中,在這個”想像”的遮蔽之下,對於這哀傷的歷程,會如何度過?
這一週,我們要來探討這個歷程,這趟旅程,我會稱之為,「追尋之旅」
♡♡
我會用電影,「心靈鑰匙」來詮釋,這漫長的歷程。「心靈鑰匙」這電影,我更喜歡,它的英文名字:【extra LOUD , incredibly CLOSE.】 【誇張意外地喧囂,無與倫比的封閉】。
【extra LOUD 】這部電影,對於習慣,哀悼是靜默,非常在內心世界哀淒無語流淚的我,對於看到一個這樣的小孩,他用無比喧囂的吵鬧來哀悼911逝去父親的歷程,努力拼命要找回,內心與父親聯繫,的歷程。雖然不習慣,我睜大了眼睛,明白了他的痛苦,懂得了他的無法停止的強迫感。
是喔~ 是這樣的。 對於,很難與自己的哀淒同在的孩子,世界是混亂的拼圖,那份無意義感的憤怒,要張牙無爪地逼問這世界:「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就是這樣的感覺。
【 incredibly CLOSE】這男孩,在電影中沒有明說,他有著許多強迫行為,或是,亞斯伯格的輕微症狀....他的內在,與跟隨自己的思緒走,他人的想法與思緒,無法進入。 他用種種強硬的方式,不讓自己跟隨他人的思緒,也無法讓他人的思緒進來。這樣的歷程,用來哀悼與追尋,稱為「無與倫比的封閉」好精準地,震撼了我。
我是如此敞開,如此柔軟,用如此女性的方式,把對父親的哀傷,在生活,跟兄弟姊妹分享,用書寫跟自己分享。 用說話,跟展爸分享。然而,這男孩,一整部電影,幾乎只有自我對話,這世界給予的再多的溫暖,再多的關懷,雖然已經滲入他的心靈,然而,在遇到,他的思緒大爆炸時,幾乎都是無效的,他用冷漠和睥睨的方式,詮釋著他人的生活......
是喔~ 是這樣的耶! 在那些我沒有陪伴到的很多個案,也一定是如此的封閉,於是,也不會走到我面前來。而且,更多的孩子,根本就還沒有發展出人情洞察,怎會有一份柔軟或敞開,來分享,那破碎、扭曲、無意義的心靈世界呢?
而這男孩,非常努力非常燥熱地,想要,透過自己的方式,來追尋,來尋找,那份,內心與父親的連結。影片中,最動容的對白,應該是這段了:「如果,太陽爆炸了,那麼,在地球上的我,在八分鐘之內,都還能感受到太陽的熱度.....911爆炸了,父親死去了,我要做些什麼,才能延長這八分鐘,甚至,延長到,無止盡?」
一年後,他搜尋父親的房間,想要重新起始,那份與父親一起進行的大探索。
無意間,他發現了一把鑰匙,只有一個線索「black」似乎是個人的性,他畫出了紐約的地圖,他想要,透過一一拜訪這些人,找出,鑰匙的孔,他想像中,打開之後,一定能找到,父親要留給自己的東西,於是,能延長這八分鐘。讓太陽爆炸的事實,可以被時空凍結,保留下來。
如同,在片尾,他說:「我無法活在,沒有父親的世界。」
這句話,精準地,說明了,大部分,失去重要所愛的人,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一小部分的自我,或絕大多數的自我,會說這樣的話。
失親者的第N個追尋:「我無法活在,沒有....的世界」
「我無法活在,沒有....的世界」
當初,失去父親時,我並沒有這樣覺知,甚至,我也沒有覺知,這個句子的同義句:「我也想要,跟隨....,去到那個世界。」這是一個能量上的事實,對於一個,與亡者連結非常深刻的人,會有這樣的能量存在,就是,目光凝視著亡者離去的方向,在也無法,把全然的專注力,留在現實世界,留在當下。
當初,我並沒有意識到。 無意識地,我更認真活了,照顧每個人,媽媽,家人,.....學生。
而有意識地,我追尋了心理學,我往內走去,於是,擴展了「超越第三次元感官,所能觸及的領域,而在那個感官領域中,我還能聯繫到父親活生生地,活著的,感受。」
無意識地,我的能量體,越來越失去與大地的連結,失去了與根部的聯繫。 失去了與物質世界的美好聯繫。我不讓自己太快樂,不讓自己享受人生,不讓自己輕鬆下來。 這些現象,是我的溫和性的「朝向死亡而活著的意圖所創造的」
電影【心靈鑰匙】的男孩,他把所有的熱情,都投注到,「找到鑰匙所要打開的箱子」這件事情了。他蹺課,他說謊,他用掉每個假日,即使他有過橋恐慌,害怕搭公車與電梯的類幽閉恐慌....都無法阻止他熱情的追尋,他一一克服了內心的恐慌.....看電影的我,每看到,他搖著鈴鼓(為了讓自己不害怕的聲音)通過一座又一座橋時,會一邊佩服,一邊想像著,他透過”過橋”的象徵,在跨越死生的兩隔,也許,在橋的那頭,”父親”在等著我!?
失親者的第N個追尋:「我逃避,我否認,我不要」
心靈是極其幽微奧祕的,我永遠都不曉得,在父親死後的幾年後,我的心靈,有多少%說:「好,它發生了,我接受了。」心靈會用很幽微的方式,巧妙地,透過回憶,透過愧咎,透過自責,透過怪罪,透過憤怒,透過對生命的抗拒,來否定、抗拒、逃避....這個已經發生的,客觀事實,落入,植入,心靈深處,成為,主觀的實相。
電影【心靈鑰匙】的妻子,失去丈夫的未亡人,片中沒有著墨在她如何度過這歷程,然而,她對孩子隱瞞一個秘密,而孩子,也對她隱瞞了一個秘密。在孩子的眼中,她嗜睡,她精神上的缺席..... 她不存在。 對我而言,母親在這部電影的前半段,一直是影子。 是男孩世界映照出來的主觀真相。男孩無與倫比的封閉,不讓媽媽進入內心。 男孩藏起錄著父親最後聲音的答錄機,不讓人知道.....男孩隱瞞一個又一個秘密,不與人分享。
電影中的男孩,由於有特殊的行為偏好,特別戲劇性地彰顯這種,忽然失去重要親人的執拗,強迫行為,自責與轉移的種種動力。 我想推薦這部電影,給座失親輔導的心輔人員,當我們面對著這樣的孩子的”怪異”行為時,能穿透,而去看見,這背後,有對於死去的親人多深的深情?
有對著這件事發生的洪荒的無意義,多麼用力的逃避? 有對於,心靈會因此而崩潰的害怕,有多麼深的幻想?然而,我們在陪伴時,卻是不能直直搓破的,要如何回應,如何承接,真的只能靠流動心智才接得住。
這歷程,我會定義為一場「追尋」。 隱藏著秘密,直到「追尋」到一個可以說的人,可以說的時機。抗拒著一個真相,直到「追尋」到一個夠強壯的自己,一個已經能活得好,證明夠有力量的自己,於是,能夠放下抗拒。
失親者的第N個追尋:「我憤怒.....」
「我憤怒...」這是失親者的必然歷程。 而我最怪的,是在那幾年內,我找不到自己的憤怒。
憤怒的另一個向度「冷漠地切斷關係」倒是,我所展現的方式。 在父親心跳停止的那一瞬間,我就立即,冷漠地,切斷了,與老天爺的關係。不過,有如「與神談生死」所闡述的,與神的連結,是無法真正切斷的。 我們只能切斷,我這方,與他的聯繫。 如同我掛了電話,然而,神在那一頭,依然全天候為我開著機,隨時,只要我想回去,清除掉自己心智的阻隔後,就能再次通話。
電影【心靈鑰匙】的男孩,他的憤怒則是直接的,他的冷漠也是鮮明的。 他憤怒、他憤怒難耐時直接破壞。 他抗拒到極深時,說出的冷漠傷人的話是,對媽媽說:「我寧可死去的是你。」 在憤怒無法抑制時,他一次次破壞,摔東西。 老實說,過度早熟,聰明異常的小孩,真的不是我所自然會喜歡的。 而影片中的男孩,真是把失去純真的孩子表達得淋漓盡致。 我無法喜歡,卻能理解,能同理,能認同,然後,能欣賞......的確,這樣一個生命,這樣一個孩子,這樣的行為表現,已經是恩典,與恩寵了。
在演講,的前兩場,當我們用「死亡是禮物與恩寵」來破題時,就得來到第三場演講的現場,也就是,我們怎樣用禮物與恩寵的態度,去寬懷地,容納,這些失親哀悼的歷程,無論是自己,無論是他人,各式各樣化身的,關於憤怒或冷漠的破壞行為。
再度找回與神的合一與連結,是失去父親之後,我最大的追尋。 這旅程,造就了今日的我。
而對於,電影中的男孩,他憤怒與冷漠的追尋,為他築起一道牆,這道牆,讓他能獨自,用自己的遊戲規則,來完這場「尋找black的地圖」,這獨自的旅程,是盼望能與父親再度同行的旅程,而旅程的恩寵,是不可避免的,會有新的旅伴加入,於是,失親的封閉之門,就逐漸打開了。
男孩在過程中,與神秘的”房客”相會,他既抗拒這同伴,又渴望這份陪伴。 過程中,有無樹次的「我不能否認.......,這是,我第一次,有了聊天的對象。」
失親者的第N個追尋:「我想控制.....」
死亡,是一種超大的失控,程度大到,讓你來不及執著,當通過心智創造的種種幻相之後,就來到了「原來早已無需控制」的離開物質層次的境界。 然而,留在地球上的未亡人,卻活生生被跨越在這兩界。 「想跟著一起去,卻需要等待」「想好好活著,世界卻已經完全不一樣」
通達的人,會說:「你先走一步,我隨後就到。」 然而,「你先走一步」的不能接納,是自我存在,最大的失控與困難。 於是,想要控制,種種的一切,成了一種”活的影子”。 當年,我嘗試控制些什麼? 我最大的失控,是沒有回家,見到意識清醒的父親。 於是,這十幾年,我無法不回家,一陣子不回家,就會心不安。 我無法離家太久,無法單獨飛行,單獨外宿,無常,似乎隨時會發生,「害怕遺忘無常」「害怕錯失親人相聚的每個時刻」成了我的控制戲碼。 這其實,已經是很正向寬容的控制了。
一般人,這樣的控制,會有兩個層次。「害怕循相同的方式死去」「害怕循相同的方式,與親人分離」 電影【心靈鑰匙】的男孩,不敢搭電梯,不敢過橋,是原來就有的。 然而,他不敢搭公車,不信任所有的外人。 他只能相信自己,相信走路是安全的。 也因此,在他跨越紐約的尋找鑰匙主人的追尋之旅,要透過雙腳來徒步完成。 在電影中,有個映照者,是那個”房客”,他不說話。 不是沒有說話能力,而是「不說話」,他的左有寫了「YES」,右手寫了「NO」這是他和人互動的簡潔模式,無法簡化的表達,就用小紙條來傳遞。 這個老人,有什麼樣的生命歷史? 是什麼契機,他開始決定不說話?
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忽視,或,太快,將此控制模式,視為病態或偏常,而要他改變。 對我而言,這控制的背後,是活著的奮鬥與努力 。 為了讓自己能活著,願意活著,還敢活著,所使用的一種防衛方式。
這趟追尋之旅,會直到,能再次活著,能再次感受到愛,而終止。
失親者的第N個追尋:「我的故事最大」
後現代的觀點,都曉得,沒有唯一正版的故事。 然而,失親者,對於自己所編織的故事,忠誠度極高,高到,他很難收下,另一個人版本的故事。 而透過編織自己的故事,他的自我也在過程中被形塑了。 在我失去父親的歷程,我堅持,要說出一個「英雄」的故事。 父親是英雄,而我也是英雄。 我決心,要讓這哀傷失落,生命的挫敗無奈,都能夠看至透徹,來到英雄的位置。 這成了我的追尋,也成了我的創作。 這樣的動機,帶領著我在父親去世後的十年,成為諮商助人者。
電影【心靈鑰匙】的男孩,在父親活著時,與父親是好搭檔,父親是他最麻吉的玩伴。 在父親死去,世界幾乎已成空城。 沒有人煙,沒有其他人,連媽媽都不算數。 於是,他死命搜尋,記憶中關於父親的一切,他把父親的教導和種種技藝,化為他英雄的追尋。 不知道是否如我一樣,當電影的觀眾們,看到他打包好,準備出發去尋找black的鑰匙時,打著父親教導的跆拳道手勢..... 是否發出會心的一笑。 那真是個小英雄,出發,追尋去了。
這故事,勢必要走到成局,然後,破局。
成局,是完成了追尋者「我的故事最大」的旅程。 破局,則是,讓追尋者無須「陷落在故事中」無法離開,給出生命更大格局的祝福。
在我的故事中,說成了英雄故事,接著,是否是英雄,就不重要了。 可以在另一個國度中,另起爐灶過一個新生活。 我的英雄故事,在「齒科先耶」來到完成版。 然後,我就不在乎,自己是誰了。 我來到了靈性領域,從一個無名者,新手,從頭開始。 我是誰,我是個平凡的人,我知曉,每個家庭,都有過死人,那要求佛把兒子還給自己的婦人,訪遍了村落裡的各戶人家,終能領悟到,沒有一個鍋子,不煮食過,給哀悼者吃的食物。
在【心靈鑰匙】的男孩的故事,鑰匙的主人找到了,卻不是他原來想像的故事。 在這故事結尾破局的終了,有著完成的輕盈,也有著失望的大破壞。 而承接他這破局的憤怒宣洩的,是他的母親。 他的母親娓娓道出,另一段「尋找」的故事。 這個失去丈夫的未亡人,她的追尋沒有英雄的氣魄,卻有無比輝煌的守護者的愛之磅礡。 這是電影中最動人的一段,所有電影之前的悶與絕望,到這一段,女性力量的愛灌頂而下,觀眾們,終於能鬆一口氣了。
失親者的第N個追尋:「與世界和解」
如何從一個破碎的心靈來到整合? 如何從被遺棄的隔絕來到敞開心房? 如何從憤怒與冷漠,來感受被關懷與溫暖。 如何從一個被對不起的姿態,來到,發現世界的溫柔,而能再次,站在不同的立足點,與世界和解?
對我而言,世界,透過包裹著冷漠殘酷的事件,來傳遞,祂的”大溫柔”。
“大溫柔”絕不是,乞求平安無事的心靈敞開度,能收得下的。 換句話說,能感受到”大溫柔”的人,必得能敞開心靈,穿透「平安無事」的懸念,而願意「在無常中感受到愛」 ,那一點一滴的愛。 就在當下,就在街頭,就在陌生人的眼神與碰觸,就在一飯一石間,愛與溫柔,可能就來到了。
即使走到今日,我依然是個很自閉的獨處熱愛者。
即便,被展爸形容為,是那種,能夠隨時讓人與我聊天,到完全敞開心做好朋友的能力。 我還是經常,在每個可以的時刻,選擇獨處,選擇沉默。 然而,這樣的我,是天生氣質,是父親的離去,讓我為了追尋他,而敞開心房,於是,我能在每個人的傷心中,與他人相遇。 這樣的我,因為這趟旅程,對世界,敞開了心房。
電影裡的男孩,奧斯卡,他的追尋本身就很精采地,需要走入街頭。 而奇妙的,街頭的人們,有很多成份的比例對他是溫暖,關懷,祝福的。 除了911的同體大悲之外,這樣的街頭溫暖,點滴之愛,從哪而來? 看完電影,我們能知曉這源頭。 然而,有趣的是,奧斯卡不是在第一瞬間,就感受到,這些人的關懷與祝福的恩寵。 那樣的祝福,要來到最後,他讓愛真心流入後,裁衣股腦兒,翻盤重寫,這些陌生人的相遇,成了他與世界的橋樑,來到了圓滿人生的成熟度。
我喜歡這電影,也邀請你,這個週五來聽演講「哀傷有多深!」
附註:black是電影中追尋的關鍵字,音譯成布萊克,對我而言,卻是,「陰影」很棒的電影。
理書老師感謝細膩的解析
我們將在10月18日起展開一系列的泛自閉電影賞析,其中第四場,探索疑似高功能自閉與亞斯伯格電影,片單中當然有心靈鑰匙這部摺得賞析的好電影。
第四場的子標題是『母親的力量』。在FHA和AS家族聚會裡,經常看見一群母親們帶著一群男孩,在幾乎是父系遺傳的狀態下,母親的力量值得被彰顯。
再次謝謝您的好文,讓我有另一個層面的理解。
附上我們的活動連結,裡面有所有的泛自閉相關電影片單,請參考
賞析電影與書寫人生 -完整活動說明.pdf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wCfraOExamXZU84Zm9JNmNKSmM/edit
各場次活動報名表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viewform?formkey=dFUyOGZhdXFvSDAzVjEtYnlIbzRzRkE6MQ#gid=0
Posted by: 卓惠珠(花媽) | 2012.09.29 at 12:56
謝謝妳Mali
謝謝妳好多好多的愛
謝謝妳把生者的哀傷失落講得細膩清晰
謝謝妳懂得這難以言說的陰影
讓我有一條路徑可以貼近自己
Posted by: Wan-Yun | 2012.09.27 at 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