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喜好與感受,取決於你的哪一個存在被觸碰到多些,取決於外在則少些。
他愛我,他不愛我,他愛我,他不愛我.......
你可以想像一個小孩,摘著花朵花瓣,好奇地,探問著,這如此重大的好奇嗎?
用這場演講的語法來說,如果摘著花瓣的小孩,如果這樣問,會是什麼景象?
這個我能知覺到愛, 這個我無法知覺到愛,這個我可以知覺到愛,這個我不能知覺到愛。
我讓他觸碰到親近? 還是我讓他觸碰到內在距離?
我讓他觸碰到愛? 還是我的存在,無法開啟他歡喜的感受?
我開啟了他的親密的渴求? 還是我觸碰到他厭惡與逃避的紅線區?
我的存在引發了他的平靜? 還是我的存在容易誘發他受傷匱乏的一面?
這是一個多麼有趣的轉念呀?
若我們觸摸著心,問問自己,
那些我厭惡的人,是否,我無意間,讓他觸碰與打開,內心那自己也厭惡的部份呢?
那些我歡喜的人,是否,我無意間,讓他觸碰與打開,自己內心的美好與輕盈呢?
那些我羨慕與欣賞的人,是否,他就是鏡子,告訴我,那就是我的渴望,成為那樣?
那些我恐懼與想逃避的人,是否,他就是引爆彈,爆開我內心,創傷與恐懼記憶的影子?
♡♡
如果你已經成為純淨的愛,到處都是愛,
在這樣的狀態,與人相遇,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
在以上的敘述中,有一個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承襲著第一場演講,所要陳述的:
死亡是神給予的禮物,
沒有人會在違反自己的意願下死去,
死亡是一到門,是最最充滿創造能量的神聖時刻,
在死亡的時刻,我們從肉體中離開,
從一個精神與物質共存的狀態,跨越門之後,成為一個完全以精神存在的純粹狀態,
而這,是最大的轉化時刻,
在這轉化時刻,我們要經歷三個階段:
- 從肉體的認同中,離開,去除對肉體的認同。
- 從心智的認同中,離開,去除對心智的認同。
- 從靈魂的認同中,離開,去除對靈魂的認同。
於是,我們可以把”死亡”視為一場隱喻,
也就是說,精神離開肉體的時刻,我們視為神聖的大死,
而生命中,所有需要去除認同,以及認同需要擴展或轉化的時刻,我們都視為小死。
死亡嚥下的最後一口氣,我們視為神聖的大死,
然而,時時刻刻的呼吸吐息,我們視為在流轉中的小死。
心智完全消融,是死亡給予的禮物,
然而,在我們依舊活在肉身的當下,願意讓心智不固著,願意消融與流轉,則是,我們給予自己的轉化禮物。
♡♡
於是,在這個地圖中,我們要知道,
“我”是誰?
“我”,不只是我以為的那個”我”,
我以為的那個”我”,只是一個流轉中的心智狀態,
真實的””我””,超越那個我以為的”我”,很多很多。
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我,正在覺知的我,當這個正在覺知的我,
能夠不去認同,心智以為的”我”,
而能清理,清除,各種記憶與遺忘,
接通神性智慧,與更大的那個””我””更能時刻同在,
就會是轉化的重點。
如果,覺知的這個我,一不小心,為了執著”我”的固著,
而迷失在心智的舊記憶,遺忘了恩典以及更大的靈魂學習,
對我而言,就是地獄了。
♡♡
也因此,地獄與天堂,不在精神性的存有才會發生,
而是,當我們活在肉身時,精神層次的存在狀態,就有著地獄和天堂的不同體驗。
也就是,在這張地圖之中,
我們活著的位置,我們覺知的層次,才會是幸福安寧的重點。
心智的”我”,是個非常繁複與豐富的存在,
他什麼什麼都有,這些存在,就如同一個啟動記憶的程式一樣,
既會過濾我們的覺知,
也會吸引我們所相遇的人事物,
更會,以這樣的能量或頻率,影響周圍的人事物,而觸發他人內在的覺知狀態。
於是,我們平日的生活,就是暴露在種種各種能量或頻率所組成的覺知場域,
若我沒有自己清晰的覺知敏銳度,或穩穩安定地活在自己的臨在層次,
我們就會順隨或者被迫,被周圍的能量場域所觸發與影響,
而無意間,打開一個又一個”我”的不同面向,恐懼也好,慾望也好,創傷也好.....
而我們又無意識地隨著心智的結構起舞,再次演出一場似曾相似或無法逃脫的劇碼,
對我而言,這就是,無明與無常,相互創造幻化了。
♡♡
也因此,我們的喜怒哀樂,悲喜歡愁,都是有機會被自己所改變的。
我再來摘要一段”與神談生死”書上說的:
視角創造感知(perception:感知/認知/看法/觀念/洞察後的理解),感知造就經驗,你的感知所造就的體驗就是你所謂的”真理”,你實際體驗到的就是你的真理,其他的都是別人的體驗,以及別人告訴你的東西,那些與你無關。 這些真理,隨人而改變,沒有「客觀實相」
每個東西,都是它看起來的樣子,而外表是基於感知,感知又是基於視角,而視角不是客觀的。 視角是主觀的,它不是你所體驗的東西,而是你選擇的東西,這就是你創造的過程。
再說一次,視角會改變你的感知,繼而改變你的體驗──而你的體驗,又會強化你的視角。 而這,既在死生,也在死生之後。
人不可能在沒有神的情況下活著或死去,但是你也有可能不這麼認為。 如果你認為你是在沒有神的情況下活著或死去,那麼你就會獲得那樣的體驗。 你可以如己所願的那樣去體驗多久都可以。 但無論什麼時候,只要做出選擇,你就可以結束那種體驗。
你無法改變終極實相,但可以改變你對它的體驗。
死亡並不存在,它只是你目前物質存在的終結。 這份體驗會在你死亡時結束,但生命本身不會。 如果你不相信永恆的生命,你的體驗可能會改變,但本是(what is so)不會改變。 你相信什麼,就會體驗到什麼,而你所相信的取決於你的視角。
如果在世時一樣,你的感知也可以在你死後的生命裡被
你改變。 藉由視角的改變,藉由新的方式來看待事物。
造成改變的最重要的兩種事物───包括死後的那一刻所做的、你認為你現在看待事物的方式不會起作用的決定, 也就是說,你認為它沒能帶來你所選擇想擁有的體驗。 這樣的決定,會立刻改變你的體驗。
你一直想像自己在神之外,但你並不在神之外。 你無法在神之外,因為神是「一切萬有」,而任何東西都不能在「一切萬有」之外。
透過帶給你無盡的體驗──體驗自己為創造者。 神是造物主,當你體驗自己為創造者時,你就體驗到自己的神性。 整個宇宙是由一件東西所組成的,它以不同方式運作著。 科學家稱之為「超弦」這些不同的振動產生了個不相同的物質,繼而組成了宇宙中的一切。 你所要做的就只是想清楚,為了創造你想要的物質實像,如何讓超弦以你所選擇的方式振動。 這是這些弦的振動和模式,創造出物質顯現形式。
每一個人,藉由你的思想,你的言詞,和你的行動,可以讓超弦振動得更快或更慢。 你所想、所說、所做的事,從你的存在中心發出一個「振動」。 思維無非就是一個振動,言詞是你聲帶的振動,行動則是你整個身體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振動。 這些振動形成了特別的模式,並擁有特別頻率,而這上下的波動在能量模式中產生了特別的干擾,從而形成了「生命」本身。 這些干擾正是那些看不見的超弦的特定模式及不停變化的運動,正是這些變化的振動產生了不同的物質。
透過你所思、所言、所行,你可以改變你的「生命頻率」,因而改變「你」的能量模式,以及「你」所流露和散發給世界的能量。 在你之內和你周圍的能量場的變化,會在你存在其中的那更大的時空連續體中,產生新的局部化波動,而這就是你生活中心的物質效應的原因。
積極而正面的思、言、型會產生最為有益的超弦振動或生命能量模式的頻率。
靜心或祈禱是能量轉變得一種高級形式。 觀想你所希望的事物,是一種能量處理的高級形式。 說出你的話,是一種能量調整的高級形式。 這類活動,會改變引及周圍一切事物的超弦振動。
隨著你知覺狀態的改變帶來振動的轉變,你對時間的體驗也會不一樣。 如果你處在一物百驗了的意識狀態中,時間會像靜止了一樣,或是急遽加速。
當你心靈之眼看見一幅你不希望在你實相裡出現的畫面時,別看它第二眼,去構想其他的畫面。 這在死後也適用。
靈魂有時會在潛意識或超意識的層次,做出它在意是層次絕不會去做的選擇,這是為了「實踐更大的意圖」 很多時候,超意識選擇允許你去體驗你意識選擇想要體驗的東西,在超意識中,沒有「好」與「壞」它透過體驗讓你明白自己的所知。
要走出地獄,必須走出你的心智(out of mind)
言詞是心智的產物,當你從一是心智移向超意識覺知時,你會發現沒有言詞能夠發揮作用。 如果你在靜心中,在神聖的舞蹈或儀式中,或透過別的方式移向意識的這一層次,你會發現,那裏只有感受(或振動)。 大多數人出現某些感受時,會立刻用他們的意識心智來搜索這感受,試圖「用語言來表達」。這可能有用,也可能沒用。 大師則不會強求如此,它僅僅去感覺這些感受,允許這感受存在,充分體驗這感受,然後再決定是否有必要將這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
感受是你的第一思維,純粹的思惟。 它是無言的思惟,什麼也無須「說」,就能充分傳達,感受是靈魂的語言。
言詞是你的第二思惟,是你試圖概念化自己的感受,以把它們轉譯成可聽見的語言方式。 也就是說,言詞是心智的語言。 大師有了感受之後,通常不再思考它,這避免了讓人生複雜化,讓他的道路不那麼艱難。
行動是你的第三思惟,通常是一種事後的思緒,是你企圖將你已經概念化了的東西實體化的方式。 行動是身體的語言。
當你把感受轉成言詞,再由言詞轉換成行動時,你可能在轉換的過程中丟失了許多東西。 大師知道這一點,所以非常小心。
♡♡
用我的語言,來重新說一次,以上的摘要,會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感覺生活彷若在地獄,那麼,就走出這心智。
我要看到”我”所創造的心智,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和””我””一體,走出”我”所創造的。
意識我要知覺到潛意識我所創造的實相,醒覺到超意識的我,調整超弦頻率,重新創造。
那個,永遠有自由選擇的,是意識層次中,覺知的我。
那個,一直被各種心念所充滿,運作各種思維的我,並不是覺知的我,而是被潛意識遮蔽的心智。
當我們說一個人醒來了,就是從心智中出來了,成為覺知臨在的存在。
那個,陷入受害,無法選擇的無奈,則是陷落在心智的視角,被厚厚遮蔽著,遺忘創造能量的我。
在作法上,我來摘要如下:
- 我所體驗到的「真理」或「實相」與他人所體驗到的「真理」或「實相」是不同的,更不是絕對的客觀實相,
- 要改變我的體驗:
- 當覺知到我所體驗的不是我想要的之時,不要留在相同的「視角」而選擇「脫離」並「改變視角」
- 「脫離」就是,看到自己的「視角」並站到距離之外
- 「改變」就是轉換視角
- 透過正信、正念、正言、正行
- 透過靜心,聆聽心的幽微聲音,直覺,聽到全新的方向
- 當覺知到我所體驗的不是我想要的之時,不要留在相同的「視角」而選擇「脫離」並「改變視角」
- 活在終極實相中,在活著時,就時時意識到自身的創造者認同。
用文字來述說這樣的歷程,好困難呢!
奇妙地,在演講現場,在對話歌聲與電影的烘托下,活生生地,要傳遞的味道,彷彿就躍然舞台了。
邀請你,這個週五,21日,來聽演講。
地點:新竹市政府大禮堂/ 時間:晚上7點~9點30
未來,當六場結束,會有結集出版。
Posted by: mali | 2012.09.20 at 16:12
好清晰的教導,充滿感謝地筆記下來!!^^
Posted by: 慧苓 | 2012.09.20 at 09:32
老師,第一次沒聽到,有沒有補救的方法,例如有錄音或錄影? 王曉媛
Posted by: 王曉媛 | 2012.09.19 at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