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陰影是什麼呢?
1) 怕觸犯規定
哈利波特不是個乖孩子,他觸犯了無數的校規,不依照規定在深夜離開寢室遊盪,他闖入禁忌區域:三頭狗、渾拼柳.....各種不開去的地方。 最近,我帶著2個孩子,複習哈利波特電影時,就能看到,只要任何觸犯校規,若被大人發現會被懲罰的時刻,旦旦都很不安,非常緊張,她會焦慮,會說:「不要這樣」
很明顯的,旦旦的內在,有乖小孩的一面。
而我,即使到了30多歲了,也還是個乖小孩。
乖小孩,會知道怎麼遵守規定,會知道怎麼避開麻煩,
會把「不被罵」「不觸犯規定」「避免懲罰」放在前頭。
這個背後,同樣也是「想要安全」「渴望平安」「貪戀舒適」「期待被讚賞肯定」的動力。
乖小孩的背後,是天真小孩。
天真小孩的信念是:
「只要我服從大人的規定,大人會負責照顧我,大人會提供我所需。
我就會無憂無慮地生活下去。」
這是乖小孩的信念,在某個程度正確,
在某個程度,會是幻想。
甚至若執著不放,到了某個程度,就會阻礙人生的發展。
讓我打破這個執著,最大的解構是:
「有什麼更大的目標,超越這一切?」
「有什麼更大的意義,超越被懲罰、超越舒適、超越生死?」
「我需要並且應該,練習不去害怕的是什麼?」
這個對天真小孩,幸福長大的孩子,很困難的「挑戰權威」「觸犯規矩」
在孤兒出身的哈利波特身上,卻一點困難都沒有。
若熟知哈利的故事,就會知曉,他被寄養在阿姨家,沒人疼愛沒人呵護.....
若不想辦法在大人的規矩縫隙中找到資源,可能要天天餓肚子被囚禁,
若不是在有必要反抗大人,表達憤怒的時候,不計後果讓憤怒出來,可能一輩子都帶著壓抑的怒氣,最後成為仇恨終日,失去活力和快樂的成人。
於是,哈利波特沒有困難,
他從很小開始,就得學會,用自己的價值觀,用自己的能力來判斷,
同時,他需要練就自己,能夠承受,能夠復原,能夠在苦中做樂,能夠被取笑而不破碎。
這樣的哈利,從還不會走路之前,就開始練習。
而我,一直得到老天爺的眷顧,
直到27歲,父親去世,才開始明白「即使我沒有觸犯任何規矩,父親還是會去世」
那時,才有了一顆心,能去叛逆。
有了一個腦袋,能夠明白,世界,以及規範世界的種種規矩,不是我原來以為的那樣,安全或完美。
於是,我開始看見,那制定規矩背後的種種。
在哈利波特的前幾集,校方的規定,是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
到了哈利波特的後幾集,當黑魔法的人職掌學校的權力之後,校方的規定,則是為了滿足權力者的需求和慾望。
那些為了保護學生的規定,若哈利都遵守了,會發生什麼事?
最現實的影響就是,那根本就沒有哈利波特了。
哈利波特的命運是什麼?
哈利波特的命運,不就是,對抗佛地魔嗎?
要對抗佛地魔,那不是天大的危險嗎?
在人人連提起這名字都害怕的巫師國度中,誰能對抗佛地魔?
更何況是一個剛入學魔法學校的小哈利?
那麼,這個小哈利,要如何長大到,擁有這力量?
這就要寫到,我在之前閱讀小說時,的第2個焦慮。
2) 焦慮面對危險
如同旦旦一樣,看到催狂魔出現,要遮住眼睛,躲在媽媽身後。
或是,在第2集播出時,從電影一開始,就緊張著蛇妖出現。
當時的我,雖然沒有要遮眼睛,或是,緊張到胃痛。
卻還是,能聽到,內在有個聲音:「不要去,不要去冒險。」
「不要,不要給自己招惹危險」這不就是,長大的我,某條清晰的人生守則?
「不要,不要給我危險」這不就是,身為自己的我,跟老天爺提出的要求?
「不要去,不要去冒險」這不就是,身為父母的我,經常給孩子的限制?
不想要招惹危險的我,會用刀小心,會避開看起來是壞人的人,絕不會主動去跟人打架,或出言冒犯頂撞人。
不想要老天爺帶危險來的我,會眷戀在人生的舒適區,會乖乖地守在一個範圍中不要觸犯,會失去很多精采的可能。
不要孩子冒險,禁止孩子或勸說孩子冒險的父母,可能,就把孩子從自身電影主角的機會帶走了,讓孩子,成為「罐頭」(附註)
然而,在將近50歲的本命年的我,
最近重新陪伴孩子複習哈利波特,會在所有哈利觸犯校規,導致各種危險的時機,很平靜安靜地,往下看。
並不是知道結局一定是好的,所以心臟強些,能在各種危險畫面時,安然。
重點更是,因為知曉,若沒有這些危險,是不可能長出哈利波特的!!!
當我們看完最後一集電影,「死神的聖物2」時,就能在前幾集,當哈利遭遇危險時,面臨拼命危機時,明白:「如果不是這時候,有了....的機會,學會了.....,就不會在最後大戰的....時候,能夠....了。」
3) 不忍,或抗拒命運
昨夜,我們看第三集「阿茲卡班的逃犯」
在最後,哈利召喚出具大白光的鹿護法,來擊退一大群催狂魔,
我們討論,要召喚那麼巨大的光明力量,一定要想起很大的快樂(註2),到底那時候,哈利在想什麼?
不約而同地,我們3人都知道,哈利正在想像,如果能跟天狼星住在一起,離開阿姨家,那該有多快樂?
展爸說:「你看,這樣的想像,就能有如此巨大的快樂.....如果不是他從小在阿姨家那麼痛苦,這種想像的快樂,就不會這麼巨大。」
是呀,哈利的命運,似乎無時不刻,都在歷練,身處困境時,還能活著,有能力對抗,還能在危險暫時退去時,歡樂。
當我承認,是的,有佛地魔;
是的,哈利的命運,就是這樣時。
再來看電影,從頭至尾,就能清晰無比地,不再抗拒命運說:「為什麼,要這樣?」
我會說:「是的,就是這樣,同時,我們能看到.....,並信任....,長出了......」
♡♡
平靜地接納,在哈利的世界中,有死亡、有黑魔法、而惡人會得逞,同時,信任,有著愛,有著信任,有著力量,有著友誼,而良善,有希望化為光,帶走黑暗。 並且,這兩者,是互為並存的。
在觀看第3集阿茲卡班的逃犯,樹兒這樣問,如果那時候,哈利直接殺了,彼得·佩迪魯,是不是就能跟天狼星一起住了。 會問這問題的樹兒,跟我以前一樣,多麼希望哈利能夠住在一個愛他的大人身邊,擁有幸福快樂的家庭生活。
然而,展爸是這樣回答的:
「如果哈利殺了彼得·佩迪魯,那麼,哈利就是佛地魔的開始了了。」
旦旦開心地說:「哈利魔!!」
我們說,是呀。 哈利波特跟佛地魔很像,他們都是孤兒,都很聰明,都有巨大的力量..... 要變成哈利波特,或是,佛地魔,在於,是否在每個選擇,「為愛而戰鬥或是為私慾而殺戮」
我們還提醒,在未來,死神的聖物的細節中,是由彼得·佩迪魯來喚醒佛地魔,而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哈利之所以能逃脫,也跟哈利原諒過彼得·佩迪魯,而彼得的一念之間有關。
我們帶著孩子思考,讓孩子看到世界因果相循,我們無法不要什麼,也不要去批判什麼,然而,我們永遠要做出選擇。
♡♡
在這個年紀的我,能有這樣的心,來看這部小說或電影。
於是,我就能透過小說的細節,來跟樹兒討論人性,討論抉擇,討論力量,討論慾望和愛。
也能透過電影,來讓旦旦練習,閱讀複雜的故事,回答她所有的疑惑,洞察人性。
而我很珍惜,已經是不惑的階段,而朝向「知天命」的成熟走去。
這份智慧,能有這麼美好的文本,來和孩子分享與討論。
♡♡
這篇文章,也可以用來說明,一個孤兒的力量。
這力量是,
- 獨立思考,獨自決定的力量:不會不由究裡,不獨立思考,就把規矩視為理所當然,把大人的話當成真理。
- 吃苦的承受力:因為沒有人事事呵護,所以,要在時時刻刻「為保護自己而覺醒,為能活著而奮鬥」,當「活」成為一種覺醒和時刻不忘的力量,就長出了無比的承受力。
- 友誼:沒有父母的孩子,就需要形成自己的同盟,在同儕中,凝聚力量,於是,存活的機會,多很多。 少年小說或電影,發揮重大影響力的,都要有朋友這個選項。
- 愛:愛,並不是每個孤兒都能享受到的。 佛地魔也是孤兒出身,卻變成佛地魔。 這期間,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這點,今日先不寫。 然而,羅琳女士寫了這麼多黑暗與危險,總會在最後,讓鄧不利多現身,來詮釋愛的力量,這力量從哈利的母親、從鄧不利多,從天狼星..... ,都是無比純淨的光和力量。
附註: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是我的好朋友哈克,剛出版的暢銷書,方智出版。
註2:催狂魔是我最欣賞的一個設計,它們是可怕的生物,與催狂魔相遇,所有的快樂和希望能量,都會被吸取殆盡,最後,當靈魂被吃掉時,就死去了。 能與催狂魔抗衡的魔法,就是召喚出自己的護法,然而,召喚護法,所需要的能量是「快樂記憶」
這一篇觸動我的心,有理解與承認,還有著些不捨與心疼!!
Posted by: 慧苓 | 2013.01.22 at 11:22
mali诠释的好透,我有穿透的感觉,谢谢mali
Posted by: 晓娟 | 2013.01.22 at 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