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歸類在寫作拾遺的類別,意思就是,寫了好多文字後,不甘寂寞,抽取一點文字,貼上來。這是服務小我的虛榮與寂寞需求的小動作,而我,內在英明的國王,也認為,這很必要呢!
手邊正在寫的是關於「女性的力量」的書(書名未知),要怎麼寫也無法計畫,因為只要計畫好後就會寫不出來。 於是,就是點蠟燭聽音樂,讓創造之流帶動我的手指,直接在電腦上,就能敲出文字。 而我的計畫意識,成了第一個讀者,驚喜地閱讀著,原來,是要這樣寫的。
以致於,昨天在高鐵上寫出「驅力」的主題,而我的計畫意識,才一點一滴,逐漸明白,內在創作者,要寫的是什麼。 原來,是要離開所有想像和計畫,所有要為誰而寫的企圖,創作之流才能湧出。 為誰而寫呢? 這本書奉獻給誰? 要寫道1/3,我也才能明白吧!
以下,是一點點文字,餵養我的虛榮和寂寞,以及,親愛的讀者,你們的閱讀渴望。
驅力
要喚回力量,首先得明辨”驅力”。
驅力,促使我們行動言語的力量,我們要回溯到那力量之源,因為,那是我們的渴望。 若驅動我們的力量的渴望來自合一與愛,則一路獲得的會是支持與整合。 若驅動我們力量的渴望來自分別與恐懼,則一路獲得的會是衝突與學習。 通常,由於我們的人格也還沒有成熟,也因此,大部分的我們,內在驅力都是摻雜的,有些渴望還有些逃避,有些愛卻也還有恐懼,有著整合的力量卻總會翻開未成熟的衝突與對立之處。
♥ 就拿我這一生的人生抉擇為例,那些背後斑駁摻雜的各種力量,是否,在如今,能被我說個明白?♥
幫媽媽洗碗
在那個有5個孩子的大家族裡,媽媽要忙的家務是做不完的,雖然有勤勞還健朗的祖母相挺,然而,媽媽總是在晚上8點多就累攤了。 這時候,媽媽喜歡窩在沙發裡看連續劇。 一方面是眷戀媽媽的體溫,一方面則是被連續劇中豐富的故事給抓住,寫完功課的我,也會窩在媽媽身旁,直到打起瞌睡來,才醒覺到,時光已去。
然而,我的心和眼睛,總會看著那凌亂待整的廚房,尤其是在媽媽開始做起鹹水鴨的油湯生意之後,加上冬季....那整個廚房的油膩和黏膩,總會讓我抗拒與卻步。 在享受媽媽的溫暖和連續劇的精采之外,我的心會懸掛著:「要去洗碗嗎?」
媽媽是那溫婉慢性子的女人,她從不會要求我們洗碗,若我幫忙,絕對是出於自願。 她會自己在隔日清晨早起,或是,在我們都睡去後才熬夜收拾。 而我,總是心疼,不忍媽媽承擔這樣的疲累。 可是,一個五年級的孩子或是明天要考試的國二少女,也還被一個什麼樣的舒適需求,或嫌油膩的害怕給拉扯住,光是要不要去洗碗,就會掙扎了很久。
當然,事情總會在站起來去洗碗,嘩啦啦的水聲加上廚房變得清爽後來到解決。 尤其是家裡有了熱水的輔助能洗碗之後,這件差事,真的沒有先前想像中那麼苦。 其實,大多時候,會是媽媽親自去洗碗,而我,也還賴在媽媽身邊不走,陪她說說話。 後來,妹妹們也會主動幫忙,這些女性手拉手合作起來,像是彼此疼惜相挺,所有生活中的勞務差事,都變得輕盈起來。
我內在有兩種動力,在那長長的女兒歲月中萌芽,一個動力叫做心疼與體貼; 另外一個動力,則是不忍與愧咎。 這兩種力量都推動著我前進,前者讓我柔軟與擴大,後者讓我空虛與壓抑自己。 而窩在沙發內看著10點連續劇的我,也有另外一種停滯的力量,那是”不捨與貪戀”,無論是溫暖舒適的依靠,或是,故事情節的迷人,它們就像是柔軟迷人的網子,硬是捕獲了我,而這魚兒,就難以向大海遊去。
心疼 vs 不忍
心疼是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他人的重量或苦楚,於是心有了側惻然的痛。
不忍則是想像與知道那樣的痛,而不要痛,於是想要減輕他人的重或苦。
體貼 vs 愧咎
體貼是洞悉他人的需求,而願意給予。
愧咎則是認為他人的辛苦與自己相關,在心中擔著自己無法為其減輕的重量。
不捨 vs 貪戀
不捨是記得美好並渴望保有而忽視離開的應然。
貪戀則是離開已然是必要了卻不顧真實而沈溺那份想像的美好。
年幼的我,在心疼於母親沈重的家務負擔與閒閒無事的享樂之間,練習著經驗這幾種驅力。 這幾種驅力都屬於深情的質地,在純粹發展之後,能轉化為慈悲的力量,和斷離捨的決心。 於是,這樣的痛,就在27歲的大考驗,接二連三,生命中種種溫暖源頭乾枯而斷絕,這幾種驅力,來到了更大的強度,而我,瀕臨著蛻變轉化或怨恨自棄的選擇。 在述說此斷,由生命的劇變所打開的生命磨練之前,先來說一段,身為學生的讀書驅力。
好开心看到写作拾遗,满足了经常阅读更新的习惯,也满足了对新作的好奇心,谢谢mali的辛苦,也谢谢mali的小我
Posted by: 晓娟 | 2013.03.16 at 10:13
理書老師,請安心順心地寫吧!期待新作。
在海外遇到種種困難的我,總把讀您的部落格當作能量鼓舞和思緒沉澱的時段。
是的,每日的睡前和醒來,您的文字是我唯一的中文讀物,也常讓我看清眼前和自身。
謝謝您!再次,遙望打氣!
Smellen
Posted by: Smellen | 2013.03.16 at 07:30
被觸動了阿!哭哭.....
Posted by: 慧苓 | 2013.03.15 at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