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武士是"投降於自身恐懼和憤怒,把原力用在黑暗面"的絕地武士,當他誘惑著路克,說:「兒子,臣服於你的黑暗面吧! 你會知道,黑暗的力量有多大,我們父子倆合作,可以統治整個銀河系。」 而路克,需要置自己的死生於度外,才有辦法,自由於,這來自父親的黑暗誘惑。
年近50,多年來生活無虞,每件事情都先自我省思,身邊充滿良善與愛我的人,已經是個不折不叩的"獨立而真時的自己"(暱稱:"怪喀")了,對於這好熱的重要議題,我到底怎麼想? 寫下來,自己就明白了。
寫這嚴肅困難的議題之前,先來寫一段在我心中迴盪多次,可愛輕鬆的小故事。 我們家樹兒五年級,閱讀國語日報,加上有展爸的教導,還有學校的耳提面命,在家中,經常有關於省水、減碳...各種小提醒。 某日,在南部娘家,樹兒上完大號,旦旦急著在一旁等著,正當樹兒起身旦旦要沖水時,樹兒說:「旦旦,不要沖水,妳直接上,這樣我們就可以省好幾公升的水。」 你們知道,後來發生什麼事嗎? 兩個孩子的黃金萬兩,直接塞住阿嬤家的馬桶..... 我們等了好久,好久,終於,治療好馬桶的吃太飽,恢復正常。 於是,當媽媽的我下了個指令:「以後,大號還是一個人沖一次好了,小號如果方便的話,可以這樣做。」 你可以想像嗎? 昨日,展爸在台北開會,我帶著兩個孩子在台北逛,遇有親子廁所,我們就一起進去,讀者們,可以猜猜,3個人小號,我們沖幾次水?
這可愛的小故事,揭露了一個重要的道理,當我們渴望追求更重要的夢想時,要擴大自己的舒適區,那些以前享受慣的舒適歡喜,在轉換的階段,是要有能放下又不抱怨的修行與功力的。
這個週末,人在台北,反核遊行的報紙,樹兒和展爸在我面前打開的各種知識和討論,父子倆都是知識的熱愛者,正正反反,把各種數據和知識,反覆討論與思考著。 我除了提問之外,沒有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把這些都放在心中沉吟,想像著,在廢止與停止核能發電這件事上,有多少挑戰與難關要面對?
昨天中午,台北市是熱晃晃的日子,暮春三月,我們3人都穿著輕薄單衫卻依然在街頭上流汗濕了好幾回。 於是,能進到明亮又涼爽的敦南誠品看書,就成了奢華又幸福的美事了。 又沒有花錢買書,還免費享用冷氣與空間,看了好多書,怎麼說是奢華呢? 當然是奢華,所有公共空間的冷氣享受,是誰付費的? 我們母子3人,沒有承擔這共同的環境成本嗎? 所使用的電,所排放的碳,所需的核能廢料的危機...... 這不都是成本嗎?
我看著事情,經常,會看更遠更大的時空....沉吟了兩日之後,就在今日清晨,在神前靜心時,有一大段落的文字下來了。 即便,這些文字或許不夠溫柔,或許會激怒人,我還是,如實地,把我的知識,寫下來吧!
我認為,反核不僅是個態度與立場,而是個”願意共苦與相互支持的承諾”。 而擁核或是,站在不得不的立場,說我們還是只能使用核能的人,也不僅是個現實考量,而是個”願意人我合一,同體大難(ㄋㄢˊ)的慈悲”。
我問展爸:「如果說,我們許諾停止此刻擁有核能的電力舒適,會有好幾年,電費要上漲五倍,這樣帶來的生活忍耐與舒適減低,你願意嗎?」 展爸說:「理書,妳要知道,大部分反核的,都是生活穩定的中產階級,或是充滿理想的大學生們。 可是,在電費上漲後,會連生活都無以為繼,則是那些低收入,靠水電開小攤維生的階級。 這根本不是我們願不願意承擔不舒適的問題而已。」 一直在法院的各種相關連單位作諮商輔導工作的展爸,深刻明白,這些家庭的困難,衝突,離異,犯罪,青少年偏差,是如何與生活困苦,收入無以為繼,連上關係的。
我想問自己一個假設性問題:「如果妳是那個沒有冷氣,就無法清晰思考,無法寫書的人,而妳不願意放棄此時擁有的方便電力,那麼,妳願意承諾,『核廢料就放在我家地底好了,反正總要有人承擔』嗎?」 這幾年,我們認真在調整生活方式,盡量鍛鍊身體能夠承受熱而依舊精神奕奕,卻還是得承認,這都市化的身體,需求太多舒適,都是和環境需求,相衝突的。
雖然也反核,然而,展爸不會閉上眼睛,不看事實,他跟樹兒說:「太陽能電板,在發電時不會產生污染,然而,在製造時以及20年壽終正寢之後的廢料,也是大污染。」,他又跟樹兒說:「網路上說什麼一條太陽能高速公路,所產生的電力與核能發電一樣,這是誤用資訊,事實上是,這條太陽能高速公路,一年所產生的電力,與核能電廠一小時所產生的電力一樣。」 或是,「德國雖然停止核能發電好多年了,可是,在大雪風暴的去年,他們跑去跟隔壁國家買核能發的電,拿來用,這不是$#%@嗎?」於是,這些聽起來讓人沈重的知識,就這樣,在與兒子的對話間,像是在告訴我,「現在,還沒有足夠的科技,可以既保有舒適廉價,又能無污染發電」的各種暗示。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日本,在天災的揭露下,我們明白了,人力能盡力不偷工減料,也無法保證,在大自然力量之下,核能電廠的安全保障。 即使不出事好了,沒有人能提出,核廢料的無污染處理科技。 都只能,扔得越遠越好。
而在光工作者的眼光,到目前為止,我去感受到,整個東北亞的輻射陰影,依然是烏黑又沈重,我們身上沒有受到這些輻射光影響嗎? 不時跟展爸討論著:「讓我們去買個蓋格計數器吧!」 或是,我跟展爸說:「沒事,不要去日本玩,我還是怕輻射。」 也就是,媒體的報導停歇了,並不表示,這些影響停止了。 我們只是善忘,依據習性而行事,眼睛看不到就說不存在,然而,連手機電波,無線網路,都能影響內心的波動,靜心的放鬆..... 事實上,影響我們更多的,是五官感受不到的,更深遠的範圍。 也未必是,科學家能報導的,政治願意釋放出的真實數據,能全部涵蓋的。
從事光工作者的我,有個底層的信任,是信任,有著更多更多,我們現在還不曉得,卻就要出來的科技知識,來自星際的高頻率知識,在等候我們更大多數人的祈禱與敞開,到時候,新的能源形式,不是此刻我們的舊腦袋能測量的呢!
基於,療癒的本質,「要捨棄舊結構,空出新空間來,新知識與新結構才有機會下來。」 基於,這個層次的信任,我說:「讓我們停止與放下,種種舊有的,對能量來源的各種舊觀點吧!」
要療癒的,不只是產生能量的方式; 要療癒的,還有我們能否體悟人我一體的慈悲; 要療癒的,還有整個社會,是否能真實的相互幫助的人我無分。
反對反核的人:
- 如果害怕停建核四之後的債務和經濟危機,那麼,核廢料就放在自家地底,你願意嗎? 如果你不願意把核廢料放在自家地底,那麼,你願意知曉,這些做決定而讓他人生命受損的種種能量結果,在未來返映回來之後,靜心地接受,這是當年自己的決定所引發的連續性後果嗎?
- 如果看重並想要顧全現有的經濟利益,那麼,你願意10年後自己得到癌症,20年後,孩子也得到癌症嗎? 如果你不想要想那麼遠,那麼,你願意現在在開始練習,去關心與瞭解,生病與受苦的人們,以便,未來,你也能有面對自己病痛的慈悲心嗎?
堅持反核的人:
- 如果這主張成功了,你願意,縮減舒適需求,並支付五倍以上的電費嗎? 你會願意練習,即使電費還不貴的此時,就練習縮減電力使用的習慣嗎?
- 如果這主張成功了,不只電費上升,隨帶的各種民生支出都要上升,你願意嗎? 你會願意,從現在起,開始學習,簡單生活,看破各種物質需求,並不是本質的需求嗎?
- 如果這主張成功了,社會的低收入互惠因為生活困難而引發的各種困境,導致社會犯罪律上升,幸福指數下降,你願意,從現在開始,就更關心,那些,與你在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此刻,就開始為他們的生存與幸福,付出你的關心與力量嗎?
- 如果這主張成功了,會有一些企業因此而倒閉,連帶的,也許你會失業,你願意,從現在開始,在自己的生存恐懼上下功夫,準備好,當自己失業時,可以順隨境轉,不會憤怒而指責嗎?
- 如果這主張成功了,而意外地企業主與政府也全力朝向無污染的地球而努力了,那麼,整個社會變動,大環境的集體壓力,都會因此,從原來的壓抑而被釋放出來,這過渡時期的能量釋放,需要好多的祈禱與愛,你願意,從今天開始,即使在訴求反核時,都從和平與愛開始,即使面對醒覺比較慢從利益面著想,不願意停止核能的人,也抱持著體諒與愛,正向的理解意願嗎?
- 而你願意,在所有反核的言論中,除了抱持樂觀與希望之外,並願意打開眼睛與耳朵,明白,各種現實體制的困難,這是一件非常大的勇氣與面對,敵人,不是政府也不是企業,不是台電也不是擁護核核立場的科學家。 敵人,在自身之內,就是自己的各種理想與現實的尚未合一,就是自己舒適需求的無法捨棄,就是自己的人我無私,還未成熟,....嗎?
原來,寫這篇文章,像是在澄清自己的決心與信任。
對於這件事情,我的能量,支持愛與合一的時刻。 當然,身為公民的我,會在公投時,選擇面對現在的苦與挑戰的立場,而我明白並願意承認,即使有勇氣,在面對未來可能有的變動與結構的混亂,內心,有一塊的我,是多麼脆弱,又多麼眷戀,我們承擔著環境的債務,而享有的,不平衡的奢華舒適。
讓我們回到前面那個馬桶塞住的小故事吧! 讀著們可以想像:潔癖需求高於常人的我,在下回,看到馬桶塞得滿滿的都是黃金時,可以稱讚說:「孩子們,做得好,省水,這樣就對了。 我要謝謝你們,盡力維護大地健康的愛。」
可以從這小故事的比喻,我們可以明白,什麼時候停止核能發電,不只是一件,政治決策的事情,貪戀現有利益害怕改變,也不是,只有那些人而已。 我們得革新與革命的,是自身的生活慣性,以及,意識的多大醒覺嗎? 我們是否有決心,要把私我的舒適與便利,不放在第一位,而在每個瞬間,帶著愛與和平,做決定。 我們得承認的,是,無論什麼抉擇,我們都一起共享與共同承擔。
親愛的理書,
你的書寫,總叫我聽見心跳的聲音!
我在臉書放你的連結時,這樣寫著:
我必須說,在沸沸揚揚的反核聲音中,我自己內在的確充滿了矛盾。
看著自己成為核能電力的共犯,看見自己眷戀的生活舒適區,
也知道深深不忍人類繼續破壞地球...我需要對自己承諾。
或許我不上街、不發表反核力場與言論,但我深深知曉對這議題的關心與反思。
謝謝你!總能寫出觸動我深刻省思的文字!
Posted by: shamua | 2013.03.12 at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