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次,孩子們獨自在家,沒有大人陪。
大約80分鐘,看到了孩子的第一層次的自主模組。
結論是:那些平日教了一千次以上的好習慣與規矩,在爸媽不在時,就發揮了功力。
♡♡
7點40,旦旦去舞蹈課,樹哥哥從英文課回來後,正吃完麵。
我說:「媽媽和爸爸出去買帳篷,你一個人在家,等一下去接旦旦回來。」
孩子:「可是我也想要去買帳篷。」
我:「留在家吧! 熱水正熱,舒服洗個澡,把功課寫了。 而且,我們會來不及接旦旦。」
他說:「好。」
我看了他吃完的麵碗:「如果你把碗和鍋子洗了,媽媽會很驚喜! 如果你把它們留在那裡,沒拿去廚房,我回來會失望。」
本來預計1個小時的行程,因為多猶豫好久,回家時已經過了80分鐘。
回家後,滿室明亮潔淨,旦旦興奮極了,
兩兄妹把功課寫完了,頭髮洗好吹得很乾爽,
不僅把碗給洗了,連我沒想到的碗也洗乾淨,廚房收拾好。
最奇妙的是,動作慢的旦,很快就寫完了作業,
而樹哥哥,彷若我們在家一樣,正在設計ppt的動畫。
兩個孩子的能量,是振奮的,是獨立的,是開懷的。
孩子們紛紛報告,剛剛發生的事情,
我感受到,那些平日我教了一千次的種種叮嚀,他們原來都記得,只是,平日爸媽在家時,因為意識散了,所以會延到遊戲需求的後方才去完成。 而爸媽不在家,遊戲需求自然墊底,那些日常責任,家務小叮嚀,都成了明顯的上方的事情。
♡♡
這真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發展。
「當人離去之後,那留下來的空間,存在的能量反而更鮮明而巨大了。」
這是一個生死瀕臨的概念,敘述的是所愛之人死亡對生者所帶來的影響。
那些,我們教給孩子的,無論是訴諸語言的認知教導,或是,生活在一起的情感記憶經驗和圖像式的非語言影響,都深深的在孩子裡面。
這兩個孩子,所接收到的,來自父母親的教導與生活示範,基本上是一致無衝突的,也因此,那些教導,在我們跟前沒有表現出來的,看似沒有內化成功的,其實都已經在了。 就只是,孩子習慣享受父母在時,能恣意自在遵循著創造力而生活。 而當父母不在時,反倒能恣意自在地,實踐父母所給予和規範的聲音。
若用心理狀態來解釋,
樹哥哥裡面,有個愛踢球的他,有個寫功課很輕鬆的他,有個聽進去媽媽的話語用媽媽的世界觀整理房子和完成一日責任的大孩子。 這幾個他,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主導者。 當我一直在他身邊時,大孩子的他不需要排到最前頭。 而當我們不在時,這大孩子的他,就排到前頭了,成為領導者。
在旦妹妹的裡面,有個甜美燦爛愛撒嬌的小女孩,有個很認真寫出完美功課的她,還有個有能力快速把功課寫完的她,還有個非常有能力照顧世界的她。 同樣地,在我們不在家時,都是撒嬌的她佔上風,成為能量統御者。 反過來,那個有能力照顧這世界的她,在我們不在時,非常樂意成為領導人,而其餘的人格面向,因為平日都滿足夠了,也很快樂地跟隨。
因此,我們家這兩個孩子,需要更多這種時機,就能磨練那幾個成人性格的他們。
輕鬆自在是一種能力,擔當大任更是一種能力,是需要時間來培養的。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