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個很滿的一日,連冰箱都擠得滿滿,當工作結束,超級想出門吃飯。
於是,孩子們和我們一起打掃,樹兒有個任務就是把喝了幾口的香檳酒放入冰箱。
冰箱門太滿了,樹兒隨手把酒平放在冰箱門前的地板,旦旦來了,忘了她是否要放拖把或什麼,隨手冰箱門一關,酒瓶被撞倒,香檳灑了一地。
這時樹兒喊了一聲:「妳關門要不知道要看地上啊!」
然後,旦就悶住了。
樹兒忙著清理地板,也是氣悶。
♡♡
其實,是發現場只有展爸耳聞,我在隔壁房間收拾,什麼都不曉得。
直到上車要出門吃飯,才覺得氣氛怪怪的。
於是,問出了兩人內心對此事的描述,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
這時,我問旦旦,妳悶什麼?
這是個在這種狀態下,不肯說話的孩子。
而有些尷尬的是,我通常能知道她的心事,我會提問,然後,每次對了,她就點頭。
展爸經常反對我與她在這種時刻的溝通習慣,他形容:「理書,妳不能增強這小女孩的錯誤認知,她以後誤以為別人能讀心,那不是真的呀。」
然而,我依舊去聆聽,依舊在她卡住時,想盡辦法與她溝通,依舊很容易,就能知道她怎麼了。 我同意在古典制約的心理學下,展爸的擔憂會成立,然而,在我的內心,展爸也是個不把話說出來的人,當他內心有衝突,或內心有外界可能不會喜歡的需求時,也是不說的。 而我,依然一路聆聽下來,一路理解下來,才有母女兩人的信任關係。
♡♡
好,言歸正傳。
那日,即使樹哥哥已經從發生事故的驚訝和收拾的重量中離開,旦妹妹依然悶住了,不說話。 而我,澄清出,讓她悶的理由,除了哥哥生她的氣之外,還有她對自己生氣。
我懂,這人之常情,當一件我們不要的事情發生了,無論別人是否有對我生氣或歸咎自己,我們經常也會陷入對自己的歸咎和生氣之中。 只是,隨著不同性格或成熟度,每人的表現風格不同而已。 成熟的成人,也許會因為這樣,而道歉,而做事情補救,即使內在已經嚴厲地在責怪自己。 而年幼如旦,她就是氣悶,卡住了,然後不說話。
然而,無論是樹哥哥的「怪罪別人」,或旦妹妹的「怪罪自己」,這基本假設都是,有個”罪” 發生了,所以,有個人,要承受這個”罪”。 我認為,這是個人性的圈套,這個圈套雖然難解,卻是人性中珍貴的學習。 在開口前我不曉得要怎麼解,然而,方針確認了,我們就來解吧!
以”解開一定要有人被怪罪”的圈套,我開啟了以下的對話。
♡♡
「樹,當香檳倒在地上時,你有沒有嚇了一跳?」我問。
「有」哥哥回答。
「不僅被嚇了一跳,而且認為這件事情最好不要發生,是嗎?」
「對」他點頭。
我繼續問:「旦,妳也跟哥哥一樣,不想要這件事情發生,對嗎?」
「嗯~」這小女孩,開口了,發出有聲音的回答。
我說:「樹,所以你這樣想:『如果旦在關冰箱門前,有注意到地上的香檳,那這件事情就不會發生了,對不對?』」 他回答:「對。」
我說:「這是人性的自然反應,當一件我們不要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會回頭想,『如果怎麼樣就不會了。』 而通常,我們會先想到別人,這就變成怪罪。 你懂嗎?」 孩子說懂。
「所以,當時,你這樣想,怪罪了旦,是嗎?」
他說:「有,我有這樣,其實,我也在想,如果我不把香檳放在打開的冰箱門的地上,放在高的地方,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我問:「其實,你心中,也在檢討自己,是嗎?」 他點頭。
我說:「旦旦,妳也不想要這件事情發生,加上,當時,哥哥立刻生氣對妳說話,妳更不想要被哥哥生氣,所以,妳也怪罪自己,認為做錯事,而對自己生氣,是嗎?」
她點頭說:「對。」
我開始換了一個輕鬆的語氣:
「那,媽媽要不要想說,如果當時,我不要叫哥哥把香檳拿到冰箱,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件事情?」
「或是,我可不可以想說,如果今天的浴光不開香檳,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件事情?」
「或是,乾脆不開浴光好了,那根本就不會有香檳?」
也許是語氣輕鬆,也許是邏輯誇張,全部的人都笑了,變得很輕鬆。
就在這輕鬆與笑開的情境下,我繼續說:
「媽媽說,即使知道,這瓶香檳會被打翻,我還是要開浴光。」
「即使知道,這瓶香檳會被撞倒,我還是要在只有2個人結束的浴光,開一瓶最好的香檳。」
「即使知道,把香檳交給樹哥哥,等一下會被打翻,我還是要請樹哥哥做這件事情」
「即使知道,樹會生氣,旦也會對自己生氣,我還是願意,這件事情,發生了。」
這時,全場有一種,安靜的感覺,清新的空氣,像是腦袋被打開了。
「為什麼?」「為什麼?」「媽媽為什麼會願意這件事情發生呢?」
我說:「因為,媽媽認為,最珍貴的事情,是學到了”經驗”」
「我們能透過這事情,學到什麼?」
「樹哥哥,你學到什麼?」我問。
「學到,以後,有水的容器,都不要放在地上,要放高一點」他回答。
「旦,妳有沒有學到,要關冰箱門或搬東西前,要看看周圍有沒有障礙物會又影響?」我問。 小女孩輕鬆地點點頭。
「我們有沒有一起學到,原來,人性會這樣怪罪,而這怪罪,只是不想要不好的事情發生。」 「還有,我們還可能學到,不好的事情雖然發生了,但是,我們如果能從裡面學到更多經驗,就值得了?!」
大家都開心了,同意這樣的推論。
我對著正在學乘法的女兒問:「旦,妳想想,如果打翻香檳,哥哥自己的懊惱是1,那麼,她對妳生氣,憤怒會加倍,結果變多少? 2X1是多少?」我問。
「2」
「如果,哥哥對妳生氣,已經是2了,而妳又對自己生氣又加倍,這樣變多少?」
「4」
「如果,爸爸看到這件事情,又對你們生氣,又加倍,那變成多少?」
「8」
「如果,媽媽看到事情這樣,也生了氣,又加倍,那變多少?」
「32」
「如果,爸爸媽媽因此而吵了架,會變多少?」
「64」
.....
「所以,我們可以讓憤怒不會加倍,就是,接納已經發生的事情,並且,找到我們可以學習的經驗,好好學起來,那麼,一罐香檳,值不值得?」
♡♡
就這樣,吃飯的地方終於到了。
我們在汽車上,把人性的圈套解開,所有的陰霾散去,開心地,吃了頓飯。
而回到家以後,旦妹妹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樹哥哥感冒(上上禮拜)展爸趕報告的前提下,旦妹妹一個人,奮力,把全家的地板,都用拖把加光屋,清理得潔淨無比。
我說:「她成熟了,得到歸屬感,知道,自己是家裡重要的一份子。」
謝謝老師,以前我都會卡在小孩相互怪罪而跟著大聲,於是變成了至少八倍的生氣呀!現在知道要怎麼說怎麼想怎麼做,嗯,那我要來讓它變成八倍的學習,八倍的喜樂!
Posted by: 芝因 | 2014.04.15 at 13:44
好及时的经验哦,平常含糊在心的感觉,mali说出来就很明亮珍贵
Posted by: 晓娟 | 2014.03.15 at 00:54
好受用,今天也遇到同樣的事情,然後我就用我的方法,讓多方都寬心了呢,我也是那個拿拖把不小心撞倒香檳的妹妹,謝謝MaLi。
Posted by: changpin | 2014.03.07 at 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