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嚷嚷著:「好不喜歡喔~星期一要做值日生。」我好奇:「值日生要做些什麼事?」 她:「就是到學要開窗,然後打開電風扇,下課時擦黑板,放學時要幫忙關燈,關窗戶,關電風扇,檢查教室。」 看她像是如臨大難,從小,就在值日生制度長大的我,覺得她的反應非常新鮮,於是,停下手邊的家務事,跟她聊聊。
其實,一大清早,我們兩就開始打掃房子,她開心而主動地幫了許多忙。 有意思的是,在我們家,這責任還沒有歸屬,通常是我請求幫忙,而她自己可以決定要怎麼回應。
♡♡
想起她對值日生的抗拒,我說起小時候的教誨:「助人為快樂之本,妳知道這意思嗎?」
她搖頭。 我說:「就是,妳做一些事情,幫助大家,大家平順了自己心理也快樂。 妳有過這樣的經驗嗎?」 她說:「有,在家做事會有。」 我問:「那學校呢?」 她說:「只有一點點」
我問:「想像你們全班的同學,都變成妳的好朋友,類似,那個叫做OOO的,感覺怎樣?」 她說:「快樂就會多一些。」
我又掰了個新格言:「那,合作為輕鬆之本,大家互相幫忙,不用每天自己來,日子就輕鬆一點,妳覺得呢?」 她說:「可是,我們本來,到了學校之後,好朋友,大家會一起,主動互相幫忙,我們都做得很快樂啊。」
「喔~」我忽然有興趣起來。 女兒因為班導師請產假,來了新班導,班上有了新策略。 新班導以效率管理為主,放了很多規矩和秩序來到班級,孩子們正在學習與適應中。
「也就是說,你們原來不需要值日生,這些每天要做的事情,大家都是主動幫忙,而且,一個人動起來,就有人一起加入,感覺很快樂。」 我問。 女兒笑嘻嘻地頻頻點頭。 我很好奇:「每天都是同一群人嗎? 還是只有固定幾個人會幫忙?」 心裡尋思,到底怎樣的教育方式比較好? 讓孩子輪流當值日生,因為責任負責而給出服務? 或是,不把這件事情以權威的方式點名,讓孩子自動自發,看到事情就做?
女兒回答:「有呀,會有很多人幫忙。」 這樣呀,真好,但是,對人性有一定了解的我,再問一步:「妳找找看,有沒有幾個同學,其實從一年級開始到現在,都沒有幫過忙? 」 她眼睛轉了轉,一下子就想到了,跟我說了幾個名字! 然而,這樣的情境,孩子並不在意,只要帶著歡喜,一起工作,想要退出也沒有壓力,就是自由快樂的事情。
我能明白她那種不開心的感覺。
想起,因為家庭主婦的責任,非做不可的家務勞動,
相較於,
一大清早,渴望涼風就自然開窗,而明天,即使我睡晚點,也相信,其他的人會為我開窗,讓涼風自然進來,有一種奇妙的輕盈與服務的快樂,自然循環。
我還明白,那種,當我動手,大家就一起幫忙。
相較於,因為責任屬於某兩人,所以,即使想幫忙,好像也不能去幫忙,人與人之間,因為職責不同而被分類,那種自動自發的想幫忙被抑制,而逐漸形成的冷漠,的一種抗拒。
我問:「那麼,即使有值日生,妳還是可以去幫忙啊?」
她說:「可是,老師說,就讓值日生做,其他人就不要做了。」
有太聽話與順從陰影的女兒,誤解了老師的意思,而感受到,主動幫忙是一種違規的壓力。
或是,不願讓自己成為視覺焦點,或是,群體中不合群的表徵的選擇。
♡♡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我是班導師,會選擇什麼策略呢?
分工負責,這件事情,在打掃時間,因為大家都一起打掃,沒什麼疏離與群體的感覺。
然而,因為不惜慣有值日生制度,在女兒內心產生的落差,讓我看到了,孩童的愛心發展,一項很重要的質地。 女兒提到,那個從來沒有幫忙過的孩子,其實是因為家庭的關係,長期請遲到假的孩子。 也就是,這個班上,原來,有一種自然而然,打開空間,熱了開風扇,冷了關窗的本能,沒有區隔的,一體合作感。 這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愛與責任,主動與負責,好有意思的教育議題!!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