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在,是一種人生態度,而當我們活在這個本質之中,使用這樣的存在方式來教養孩子,會支持孩子一樣活在生命的深度中,活在他們與生俱來的庇佑之中。 在「教養的行為」上,我們對於行為背後的主導能量有所覺知並選擇,則能活在存活的安在中,而做出最深遠目標的行為。
怎樣的態度,讓生命可以時刻安在?
生命,最大的恐懼,無非是死亡的必然所引發的種種焦慮。
然而,透過許多生死經驗的學者分享,或透過瀕臨的病人的心聲,我們明白了更深的道理:「我是在得了這種病(末期病症)之後才體認到,其實我沒有生命的”主控權”,我的身體更沒有。 我的生命左右在某種比我更大的存在守中,而這個比我更大的存在,現在正和我僅僅相繫。」
這裡說得是,主導生命的其實比我們想像得更大更大,能支持我們的”生命”續存的網絡,其實比我們平日的意識連結得更大更寬闊。 然而,在平常的日子,在尋常的意識,我們以為可以”控制”自己的生命,我們以為可以尋求的”支持網絡”,經常比真實存在的更少,而過於窄小。 而在”非尋常”的時刻,也許是得到癌正末期,也許是被更大的熱情所啟發,也許是被內在愛人的心所驅動,那些本來想要控制的種種,或本來想要抓住的種種聯繫,忽然像是大風吹起,紛紛散落。 我們以為自己被風吹起,生活的根基浮動,而被墜落,然而,其實是搖晃放鬆了我們原來緊抓的雙手,把我們自己交回生命的手中,而我們,回歸存在之中,與存在更緊緊相繫。
這裡所謂的存在,其實就是神性,那「更大更大的我」,他有無數的名稱,即使我們對”神”有所偏見或過往的不愉快經驗,依然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稱呼,例如:宇宙,本心,道,大靈,大手,上主,佛....... 平日,我們的小我感會遮蔽住這層次的覺知,而創造一個「活在其中的劇本」而我們在其中忙著活出我們”自己”。 因為,那個「活在其中的劇本」是我們自導自演的,我們因而喜悲,得意或惆悵。 這個由小我所主導的「劇本」其實是遮蔽住存在的視野,有時我們看不見真實在背後影響我們的更多無形的力量。 包含靈魂的牽引,以及,光與愛的神性存有的支持與庇佑。 這層超越的支持力量,往往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也就是”日常的覺知習慣”所碰觸不到的地方。
我們常在生活中焦慮,常在失落心中受苦,常在挫敗中感覺渺小,然而,這些都是「活在其中的劇本」所帶來的戲劇中的真實感受,卻非更大存在的本然感受。 不曉得你在生活中,有沒有一種「感覺應該很著急的卻有一種安定存在」「感覺好像很害怕,但其實裡面有一種可以面對的篤定。」「感覺似乎要死了,然而,深處的某個角落,卻安穩地好好活著」「感覺似乎要很生氣,然而,裡面有個自己正覺得好笑,而輕鬆平靜。」 當你可以體會到這樣的感覺,就是”瞥見”了神性的存在,我們的意識同時活在兩個層次:小我所創造出來的劇本之中,以及,與存在緊緊相繫的永恆之中。 那會死的,短暫的,會被社會評斷的,有分別心的,會活在社會中,活生色香,熱熱鬧鬧的,上演一齣生命的悲喜劇。 而同時,那不曾離開過神的,那一直還在存在大手庇佑中的,即使沒有語言可以表達卻經常滲透用愛光環繞我們的,則是如此安在平穩地在永恆的生命之中。
死亡與出生,剛好是這兩界的樞紐。 死亡,我們從小我的掌握中放手離開逐漸回歸永恆生命的光流裡。 而出生,我們從永恆之光的大手離開,許諾來到這裡,擁有身體並發展小我,把永恆的生命遮蔽起來,試著在有侷限的格局中活著,而更加激發與體驗到,那永恆生命的力量和無限。 只是,我們經常遺忘得過度,而迷失在人生的大戲裡。
所以,我們明白,以為失去的安在感,其實一直埋藏在心靈深處,當我們往內走,當我們往外祈禱時,這份安在的祝福與庇佑就會成為生命的主導能量。 而我們以為的苦和焦慮,則有時緊抓我們讓我們急著反應,用分別的心來執著..... 這部份的我們,其實一定有「漏光」的地方,在那個片刻,我們呼吸,我們透過歌唱來延續更常的「漏光」時間,在這個片刻,存在的永恆之光閃爍。 我們得以回到安在的大手之中。
從出生,我們要發展出堅實的自我感,用來在這人間存活。 而教養孩子,我們也要教導孩子具有現實感,危機意識,能明白社會規範,這是在支持孩子的自我穩固。 同時,我們在堅實的自我感中,要容許放鬆和「漏光」,讓生命的很多時刻,無論是美好的大自然美感的震撼,相愛的溫柔片刻,或是死亡逼近的存有之光...... 這「漏光」的時刻,提醒我們「自我感」是一齣大戲,不是最深最大的真實,讓我們能在其中瞥見,或是,「堅定地信任」有一個更大的真實,在底下,在言語所觸碰不到的地方,在這位置,生命不會消殞,生命是永恆轉化存在的光。 於是,在教養孩子培養出穩固的自我感的同時,我們不用自己的焦慮感強加在孩子身上,我們在生活中的各種挑戰裡安在,我們允許孩子犯錯,在孩子受苦時雖心疼卻能支持孩子的學習。 我們細心呵護,維護孩子與存在的聯繫,以及,他們本然的生命的安在感。
身為父母的我們,通常,是早已成功發展出堅固的自我感的我們,要練習的就是,讓自我能鬆些,輕鬆些,可以「漏光」,可以不再綑綁不再控制主導我們,而與存在本源,於我們的本心,或內在的神性大我,有更深厚的聯繫。 我們可以主動來修行,而無需讓生命用重大意外來接手。
我們需要知道,那發展出「控制需求」的正是不想死亡的小我。 而我們不只控制自己,甚至在當父母時,也過度想要「規劃孩子的人生」當規劃成了控制,當引導成了主導時,就是我們把自己生命的戲劇,強加在孩子身上,遮蔽與斷絕,最大的安在感的時刻。 因為,最大的安在與庇佑,不再抓緊與控制的小我意志力之中,而在安在與存有的溫柔相繫。
要實踐這樣的親職教養。 有無數的智慧與方法,都在支持我們這樣做。
在今日的演講中,我們採用一個覺知的工具,叫做「主導能量卡」這「主導能量卡」用來覺察平日主控我們的能量。 當我們有所覺察,就會知道,自己「入戲有多深」那小我的戲碼通常是小我的能量所主導的。 透過這卡片帶領我們的覺知,我們來到了更清明的時刻,得以有意識地,讓更永恆安在的能量,迎接入我們的生命中,前來支持我們的教養的力量。
透過這過程的念茲在茲,形成的教養孩子,在我這裡,有兩大方向。
- 身為父親的能量,引導孩子朝向世界發展的方向。
- 身為母親的能量,支持孩子內在與存有連結的支持。
在這裡,與平常父母教養的方向不同的是,因為一切安在了,所以我們在裡面支持孩子的母親力量,不是用來「防範災難」而是用來「支持永恆的愛」,因此,孩子的每種行為,每個反應,在學校或在外面遇到的種種失敗與挫折,從鄰居聽來的比較或評語,從學校得來的分數或評等,都不是能在乎到讓母親的存在失去愛,失去支持力,失去信心的。 一旦我們失去信心,感受到焦慮時,我們得回到自我覺知。 明白,也許我被「安全感」需求主導了,而願意做點什麼,做點事情,讓自己可以在安在中,想辦法,再來,以愛,支持孩子。
在這個演講,在這個部分,我想提供的是,「神性母親的吟唱曼陀羅」的祈禱。 這是一個邀請神性母親來支持我們,把那些我們的小我所無從負擔的種種,交托給神性母親共同來支持的方法。 期待,透過「主導能量卡」以及「神性母親吟唱的曼陀羅」我們能支持每個父親與母親,每個成熟的大人,內在都能隨時和永恆的生命聯繫,在健康時就讓自己和存在緊緊相繫,而提供孩子,提供給自己,穩穩的神性母親的能量的支持。
於是,孩子在這樣的支持之下,有了穩固的內在力量,足以發展到外在世界。 一般而言,引導孩子往外發展的力量,我們比喻為父親的力量。 在一般的親職教養中,我們以為孩子所跳進去的世界(以學校來比喻)是個「競爭的世界,比較孰優誰劣,會被評等會出局的世界」,這是小我層次的真實,某個程度,我們必須留意而守護的層次。 然而,若我們讓這樣的層次成為主導層次,成為全部的真實,我們就會落入憂煩得失的世界,經常要操煩,經常得面對挫敗和失落,甚至養成了過度的小我執著。 在存在的層次,孩子進入這世界,是來活出自己的真實,每個孩子有他獨特的潛能和命運,是獨特的,因為如此獨特,世界有一個獨特屬於他的位置,在這個領域和位置,無從比較起,因為,那就是他獨特的所有。 也因此,這個父親的力量,除了留意孩子在人的社會中的比較與平等之外,要留意然而不要在意,要認真而不要當真。 真正要在意與當真的,是孩子內在的獨特性是否被支持了。 孩子是否有一個充滿熱情與不斷求取進步的領域? 這領域也許會成為未來可以謀生的能力與才華,卻未必要以此為目的來支持孩子發展。 我們支持孩子發展在這個領域中,主要是,當孩子充滿熱情在某個領域中不斷求取進步的時候,孩子的所有細胞和神經聯繫都會投注在這專注中被訓練,孩子得以與更深的力量連結,孩子得以因為這深層力量的強大,而不會受太多外在評比的影響,可以知曉而不在乎,可以活在社會中卻不屬於社會。 孩子屬於的是他自己,屬於他的熱情,屬於他最深最大被祝福的地方。 於是,我們支持孩子「顯化他自己」把他們內在的真實活出來,表達出來。 每一種方式,都可能是孩子表達出內在真實之流的方式,父母能支持的,就是能留意,能聽見,能看見,能感受到孩子所展現的個別獨特性的顯化,因而能鼓舞,能表達我們的聆聽,於是,孩子得以聯繫更多的力量,來到他最深的本質中。
孩子的獨特性,最後才會透過他們的作品,或社會成就,來回應。 在最早的時候,是發生在別人所不會注意的地方,要鼓勵激勵在時刻的練習之中。 因此,孩子的細節言行,他們說話的獨特韻律,他們臉上一閃而過的亮光,他們走動時身體的律動,都是我們可以回饋並感受而讚賞之的。
接著,孩子會說話,會唱歌,會畫畫,會關懷,會回家來跟我們說他們的所見所聞,這時,我們聆聽,我們鼓舞,我們提出更多的好奇,支持孩子擴展他們的視野,這視野能看得見自己的獨特,能看見這社會的正向可能性,我們就支持了孩子與安在穩固的永恆世界,有著一種表達上的聯繫。
還是留意,有沒有什麼領域,是孩子能持續在修行中,獨立於學校的競爭之外的?
一般而言,0~7歲的孩子,發展的是肢體能力。 而7~14歲的孩子,發展的則是情感與愛的聯繫。 直到14歲以上,我們才需要把焦點,移轉到認知發展。 也就是,我們幫孩子找一個活動或方式,是孩子可能產生熱情的,也許是體能的,也許是靜態的...... 在社會層面,我們說讓孩子有他的興趣和才華,而在靈魂層次,我們說,讓孩子的熱情有一個慣住和不斷被訓練而積極發展的領域。
就這樣,這是我提出的「用安在來教養」的答覆。
在演講會場中,你們會得到「主導能量卡」以及,練習它的應用。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