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採買耶誕禮物的氛圍下,我買了一本很冷的書給自己。
今晨閱讀後,我會說:這本書是給選擇良善的人凝視黑夜的星光。
這是一本"從前的自己會避開的書",而我當成聖誕禮物買給自己。
在今天早上的黃金寫作時間,我在星巴克的人來人往中細細讀完了。 書本闔上之後有很長的靜默,是寧靜的哀傷,很紮根的感受。 在提筆寫這篇推薦時,有一種很深的流不出來的眼淚。
閱讀作者第一篇,寫他菜鳥時面對工作時被嚇而痛苦的身心經驗,直到他形容自己,33年後上髮稀疏的老長官..... 這是一本非常有重量的工作自白,很深的沉穩,無比用心與拼命的生命之流。他是鑑識人員謝松善,而這本書是他良知與正義省思。
他說:「退休,是為了我終於在體制外,而可以說真心話。」
在媒體熱切關心每個命案偵辦,甚至因為人權團體而有政治影響力介入的法庭判決,真心誠實,不眠不休的鑑識人員的話,不一定會被外界全盤細心聆聽的。
其中有一起情殺命案,兇手自首並表示是擦槍走火的意外誤殺。
卻因為作者在法庭上,上了4小時的槍傷血跡鑑定學,包含法官與兇手都聽懂了,兇手才承認,其實是蓄意謀殺。
在閱讀的過程,我對於科學能說話的審慎與專業,有了很深的敬意。
也對於能有人如此秉持良知,不眠不休地為找到兇手而從不放棄感到一種欣慰。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起命案。
這些命案都是在報紙或在網路上,在我閱讀時,不會感受到慈悲與愛的故事。
而在這本書中,不曉得是什麼貫串其間,我竟然,能一次次感受到這偏常冷酷的故事中,有一絲絲溫暖湧入。 在最冷最人性良善與光明照射不到的地方,有這樣的契而不捨,實事求是的人,不受媒體各種自身的情緒影響,即使受影響後也練習放下,一心一意,念茲在茲地,為含冤得雪而不眠不休工作。 在作者的心中,無論媒體如何炒作,兇手真相來來去去,在他心中,死者與死者家屬是他服務的真正對象。
詳細閱讀書中的一字一句,可以想像這偵探的過程,是多麼精密的苦工。
一點不是偵探小說甚至柯南卡通那般神準,帥氣,以及,對死者沒有溫度與情感的態度。
♡♡
在與孩子的爸討論確認後,我想給國中的孩子在寒暑假比較有空時閱讀這本書。
理由有四:
- 我在找認真的人,踏實的工作者,用一生來服務一個使命的個人傳記。 這是一個典範,值得孩子認識。
- 在死亡過度被符號化的卡通、電影、小說、電玩...... 我想要孩子可以換個真實厚度,敞開心,來接觸人性中最沈重的這一面。 (下禮拜會買並推薦的書:《黑夜裡的送行者:從艋舺大哥到禮儀師 冬瓜大哥談生也談死》)
- 這裡面,有很多事件,可以和孩子討論,我們如何保護自己。
- 若夠認真,我會陪孩子去搜尋媒體報導,把媒體的報導與書中的描述對照,讓孩子有機會過濾並明白,媒體的報導,政治運作,人權團體的激情,背後,可能會錯失的真實。(這裡面有兩個對輿論激憤審判的鑑識人員看法)
當然,將近50歲的我,才有足夠的平穩心閱讀這本書。
孩子是否準備好了,真的需要與孩子的爸敞開心討論。
♡♡
寫到這裡,其實動手寫文章的初衷還沒寫出來,那是我的感慨。
身為溫暖系的作者,我很少說感慨。
身為盡量不抱怨與寧可省思不批判他人的修行人,我很少說不滿。
然而,閱讀這本書,真的讓我回顧,當年在閱讀報紙或網路描述時,內心的感慨。
我們來到一個說大聲話,集體發生,彷彿就等於真相的荒謬時代。
我們來到一個認真的人,要堅持自己的工作態度,並且忠於良知與自己認識的真實,需要有承受攻擊與批判的年代。
我們來到一個,彷彿少做少錯,多做有時反而會遭受批評與謾罵的時代。
良知是什麼?
良知如何實踐?
誠實是什麼?
真實可以擁有多少關注?
我們來到一個運作輿論,可以操控很多事實,來為各種需求服務的時代。
在電影「控制」裡,述說的是這樣的讓我的心與骨都很冷很冷的故事。(我還沒去看電影,光是看預告片,就心與骨都很冷。 看了影評,知曉故事,懂得了在看預告片時,那股冷顫,是來自於哪裡。)
也就是,身為親職人員,我一直在省思的主題,還沒有得到結論的主題,透過這本書的深思,也許,我能朝向找到自己的一些答案。
- 要怎麼樣呈現人性的黑暗面給孩子認識,而不給予恐懼烙印,包含我們來到一個兇殺案會增加,隨機殺人會增多的時代。
- 要怎麼帶領孩子看這樣一個,「認真踏實的人會得到公平對待」「誠實的人會擁有光明人生」這兩個真理,在很多社會現象看似都會被扭曲的時代,而我依然堅定擁護認真與誠實,那麼,要給孩子配備什麼樣的能力? 或者說,自己要配備什麼樣的能力,才可以堅持這般踏實的人生。
- 面對被誤解,有真話不得說,被謾罵,被批評的機會非常多的時代。 要怎麼支持孩子,不會落入這樣的陰影。 同時,也能於此陰影中穩穩站立?
♡♡
基於這樣的理由,我謹慎地推薦這本書。
我當然也擔憂這樣充滿犯罪知識的書,除了滋長鑑識人員的專業之外,是否也可能教導出更完美的冷血智慧犯案??
然而,基於教育的位置,我認為,這本書是,選擇良善的人在凝視黑夜時的星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