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再次被提醒要遵守父母紀律。
真的要警醒,否則,再好的心意,再多的能力,都只是引發抱怨與洩氣。
♡♡
昨天超熱,白天被熱壞的我一直想著女兒,她穿了套頭保暖衣加上毛線背心,應該給熱壞了吧! 想起每次多穿一小件衣服,回家就要抱怨很熱很熱的女兒,著實可以感受到她的感受。
沒想到,我問她:「熱吧!」
她說:「對呀。」笑笑的,輕鬆的,沒有抱怨,還蠻開心的。
我忽然明白,那個每次要抱怨「今天穿太多,很熱耶!」
即使明明冷爆的天氣,回來也要抱怨穿太多的她,怎麼今天都不一樣?
其實答案很簡單,昨天的穿著,是她自己搭的。
於是,她自己負責,包含穿過熱的結果,都沒有情緒了!!!
不抱怨的人,原來是自由的。
所以,平日的抱怨,她說:「好熱,穿太多了。」
其實,要表達的是:「媽媽,妳叫我穿太多了。」
因為「不是百分百的自主抉擇」導致在受苦時抗拒,於是成了抱怨。
♡♡
我想起樹兒昨日的數學考卷。
他一回來就跟我報告在補習班的數學考79分,重點是那張考卷很難所以老師說80分以上就有獎賞,而他表達的重點就是:「媽媽,差一分耶~」 我可以感受到他的自我認知是「自己數學程度不錯,是考卷太難,只差一分。」 這樣的心情,於是我也就回應他的心情,認為79分很好,輕鬆地沒做些什麼繼續煮飯。
直到展爸回來,報告了79分,展爸就一臉慎重,他甚至連考卷都還沒看,就說:「樹,我想是你的練習不夠,你應該要......,.....,......,.........」 很明顯的,這孩子就洩氣了。(連我的超好吃炒麵,都沒有胃口,平日胃口很大的孩子,一下子就不吃了。)
於是,我偷偷跟展爸說:「他本來覺得自己考得不錯的,你給的建議都很好,但是他沒聽進去,因為他還在調適他的自我認同,他還沒有想要被教,所以你說的他暫時沒有聽進去。」「你的教導背後的認定:『他練習不夠』,這跟他原來自己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事情就這樣,我一出口,本來在看考卷的展爸就說:「理書,妳沒事,要不要幫他看?」
既然最快吃飽,我就開始一題題看,不只答錯的看,答對的也找到他的計算區,仔細看他的思路以及思維方式。 果然是理工科的我,一看數學題目,還真的充滿興趣,對於研究兒子的思路邏輯也充滿樂趣。
這一看,果然找到他各種可以改進的地方。
於是,我跟兒子有了一場辯論。(換我掉到展爸的位置了)
我說:「原原本本把方程式列出來,不要邊列方程式,一邊就把數字算開。」
他說:「可是這是填充題,老師不用看過程,這樣比較快。」
我說:「也許有,可是容易出錯,而且,檢查時看不懂,要重來,花很多時間。」
兒子:「我都來不及算完,根本就沒時間檢查。」
我一聽到這裡,就知道,那種「證明我是對的」的動力,超過「我可以學習更好的方法」的動力,一定是我們兩站在「我們比較厲害」的位置,激起了他的挑戰需求吧!
這回應到我跟展爸說的:「你說的固然都很好,不過,那還不是他要的,他聽不進去,他現在只想要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方法也都對。」
於是,我改換位置說:「媽媽可以訓練你,解題更快,出錯率更低,你要嗎?」
「要~我要~」他回答。
「先去洗澡,寫完功課在說。」我有自己的流程。
「不要,現在就要。」他爭取。
動機有了,教導就順暢了,於是,我們開始進入一對一的教學。
在我眼裡,他是都學會都聽懂了。
然而,記憶中,我學一元一次方程式時,可是熱愛到整天抱著參考書練習的。
小時候,爸媽完全放手,這些努力,都是自己要來的。
「給我錢,我要去買參考書。」
「叫醒我,我睡一下就要醒來看書。」
原來,這些「很被關心,很被關愛,卻沒有被過度照顧」是我人生充滿自主力量的源頭。 好棒棒的爸媽。
♡♡
自主,在孩子要的時候給予,在孩子不要的時候不給。
果然還是至理,而要遵守這至理,我們夫妻得很謹慎。
撤手,裝笨,知道也可以不說。
等候,欣喜地看著孩子經驗人生,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時候才給建議。
在孩子有學習動機時認真教導。
這是我昨日當媽媽學到的,要非常有紀律的守則。
守則與提醒:
不抱怨的人是感受到自由的。給孩子自由。不多說,不多給。
有學習動力的人最強。 在孩子還沒有之前,不過早給。 在孩子沒有動力的時候,大部分是他落到「爭取自我認同的階段,獲得肯定的時候」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