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故事,卻讓我瞥見了小女孩的心思,一個內向需求安全感又外向渴求挑戰的女孩。
旦妹妹學校游泳課的泳帽,被迷糊的展爸,掉在牡丹的溪邊了,
由於路途遙遠,我們跟泳衣們說了抱歉,就沒有繞路去拿了。
眼見明日要上游泳課沒有泳帽了,旦妹妹問如何是好。
「去買呀! 给你50元。」我說。
她答:「可是我不敢,我從沒有買過東西。」
「妳以前忘了帶泳帽,不已經敢自己去櫃檯借了。」我說:「這次就台詞不一樣,從借變成買,多一個拿錢的動作,不是嗎?」我一點都沒有同理心。
「我不敢,你們可以一個人來嗎?」她提出不合理要求。
「對不起,媽媽沒辦法,爸爸也沒辦法,而且,我認為,這是妳自己可以做到的事。」
.....
.....
還是不敢。
「那妳就用借的好了,這妳可做過了。」我說。
她有點心動,問:「那下次呢?」
「妳就再借一次,直到有一天,妳覺得不好意思借了,願意突破難關開口用買的,就完成了。」 她開始露出不認同又拿我沒奈何的表情。
這焦慮持續到睡前。
於是我說:「好吧! 我幫妳寫張紙條,妳就拿錢和紙條给櫃檯,這樣好嗎?」
她笑了,點點頭,然後又扁起嘴來:「可是這樣我會失望。」
「失望? 失什麼望?」我真是對這女兒還不夠了解。
「就是我想要自己嘗試呀,我想要突破自己呀。」她眼珠子向上,看來是有想像了。
而我真是不夠了解她,原來她總是有兩個動力在內,衝突就是她一輩子都在面對的張力。
「那我還是寫紙條,妳可以備而不用,真的勇氣不夠怯場了,再拿出來,好嗎?」我說。
於是她心滿意足,露出大大的微笑,是這樣的笑臉喔!
驚喜之餘,我還是忍不住說:「真是難搞呀~」
她可是對自己很有信心:「真是好搞的我呀。」
♡♡
隔日:
親愛的讀者,你們猜,這結局是什麼?
是連我都猜不出的結局喔!
放學回來,我問:「怎麼樣,後來泳帽的事情怎麼解決?」
她說:「我去找到自己以前14級的泳帽,拿到櫃檯,跟他們說:『我要換12級的泳帽』沒花到錢~ 呵呵。」她兩手比著讚的大拇指,朝向自己。
哎呀,這小女孩,真有意思。
我們正要去麵包店買土司。
我說:「那妳走路去隔壁隔壁的隔壁,買兩個包子,给你們當點心吃。」
她說:「我不敢。」
於是,我把手邊的土司交給她:「那妳付錢,等一下走路來找我。」
就這樣,她有了第一次買東西付賬的經驗。
♡♡
她裡面永遠有自己的意圖,同時,似乎一直在面對張力。
說不要,是她與我之間的常態。
在她不要時,不放棄提供她另外的選擇,以及堅持有些重要的東西要面對,則是我的方向。
而我用的是一次次不放棄的提供意見,拿掉逼迫與批判,用好玩的口氣和偶有頑皮的誇張提議。 她很有主見,一概能考量接納,又不受勸導影響。
總要這樣,要好多回合對話,才會明白她內心的全貌。
也就這樣,母女兩一路走來,她真是越來越好搞了。
我需要的,事提供她兩個層次的部份:
一個是讓她前進,突破的堅持。
一個是讓她可以退場,一點可以放鬆的小通融。
而她,就會自己前進,並且,前進的方向,永遠比我想像得更明亮更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