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生他的氣,卻要放下生氣,傳送愛給他?
那如果我以後心理對他不爽,是不是也要送愛給他?
有人這樣問我。
♡♡
昨天,在工作中,我問主角:「你聽到自己對他的生氣了。 了解之後,你可以決定,要把生氣都放下讓自己自由。 又或繼續想要保留這些生氣?」
而主角猶豫著,無法決定:「理性上好像放下生氣對我好,我是想要自己舒服一些,可是我又不甘心這樣子就放過他,所以生氣不能被放下。」
這真是清楚的表達,非常人性,大多數人都是這種狀態。
我說:「這我明白,為了自己舒服一些,想要放下對他的生氣,否則也很麻煩,因為工作的關係,他成天在你面前,因為生氣的關係,看到他過得好你不開心,看到別人對他好你也會心生比較,覺得討厭。 可是,一想到他曾經這樣從背後桶你簍子,而你甚至連大罵都不曾做過,當他說聲對不起你就算了,想想,還真的不甘心,對嗎? 也就是說,如果我這麼輕易就不生氣了,那不就便宜他了?!」
這番清晰又同理的話,讓主角點頭。
♡♡
這讓我想起,上個禮拜,陪朋友處理的一件事。
朋友的小孩在學校無故被同學用鉛筆捅入手臂,捅得很深。
當學校老師代替家長來道歉時,朋友立即反應說沒關係。
可是,事後想想,真的是沒關係嗎? 自己是不是太快當好人了?
我也跟她說了起好多年前,發生在旦妹妹的事情。
一年級時,旦妹妹的粉紅色書包被頑皮同學用黑色簽字筆畫成大花臉,對方的家長打電話來,說他們家兒子要親自跟我道歉。 我說:「我現在不想接受這個道歉。」
當時,那個慣常溫和的自己,也被這直接的反應嚇一跳。
不過,那個慣常溫和的自己,也很同意,孩子在大人要求下的道歉表白,比較是個息事的動作,而不是改善面對的動作。
當時,我說:「我不是要嚇小孩,也沒有想要跟這孩子過不去,我想要的,只是,這孩子需要透過這個事件學會點什麼,所以,我要求當面親自與他談一談,等談完之後,孩子想說道歉,我當然會收下。」
♡♡
朋友同意我的觀點,她也澄清了自己,其實沒有想要被道歉或被賠償,她看重的是,這個捅人的小孩,情緒經常會失去控制,我想要的是,這起事件需要被認真對待,不是沒人追究,就可以沒事。 我想要的是,要有人出來,教導,並讓這小孩,可以明白自己要改變,並有能力改變。
於是,我支持她去溝通與表達。
不只對方家長,還有學校,都必須用更積極的方式,來面對孩子間的事件。
我們甚至提議,需要去驗傷,保有法律上的追訴證據,是個保有自己立場的法令根據。
♡♡
和諧,很重要。
然而,在內心沒有和平前就說沒關係,那只是表面的和諧,是害怕衝突的保護假面。
♡♡
我們回到一開始的例子。
這例子與小朋友的例子不一樣,這例子是成人對成人。
我主角說:「我明白你的心情,那個不甘心,應該是要做點什麼讓自己平衡回來。 你因為他的行為有所損失,卻沒有追究,也不夠小人去做壞事來報復,你依然溫良恭儉讓地自己委屈,只是讓關係疏離了,卻又要為自己因為他的行為引發的不平靜,而受苦還省思,因此,覺得很不公平,是嗎?」
我說:「我想,生氣堅持要被留住,是有道理的吧! 生氣象徵自己有虧損,還留著,就保有追訴權,有朝一日能獲取平衡?」
「不過重點是,抓住生氣,自己就不自由,不是嗎? 再怎麼說,除非你去罵人或索賠,否則,這種暗自的生氣,看來,被囚禁困住的人,還是你呢!」
「所以,如果真的要讓自己的心靈自由,並能更自由交朋友,即使他在前面,過得很快樂,也不會妨礙你的快樂,要怎麼做呢?」
我說:「這是你的選擇,保留生氣,過一陣子再說。 或是,參考我的作法,回去試試看?」
♡♡
人與人之間,在能量層次,有很多種連結:生氣是一種連結,欠債是一種連結,性是一種連結,羨慕是一種連結,依賴是一種連結,而愛也是一種連結。
很多連結都有方向,拉力或推力,綁住的糾纏力道,或是給出傷害的衝動力。
這些連結中,只有愛,是沒有方向的,愛不會排斥,也不會被吸引,愛不會霸佔,也不會滯留不去。
愛,就是愛,純淨的愛,不像性慾望或被愛的渴求,會有吸引力,讓自己被吸向他。
也不像討厭或厭惡,會有排拒封閉的推斥力。
愛,就是愛,是純淨的,就在那裡,舒服的,讓你感覺自由,並能擴展自身的光的。
愛,沒有形貌,沒有要你去做些什麼,就只是在那裡,讓你置身其中,可以,自由擴展自己的光,並成為自己。
所以,當你對他不爽,我說,可以擴展愛,並不是要你送愛給他,而是把自己的愛擴展,並把愛送給自己的不爽,送到兩人之間,或者,愛能快到,一旦來到兩人之間,就直接包圍了他。
這會讓你有「這未免便宜了他!」的想法嗎?
其實,愛不是一份物質禮物,而是一種存在感,在你對他生氣時讓自已以愛來存在。
我是說,愛是沒有分別心的。
愛不會說,給了他自己就損失,
或是,在我們兩的關係中,我只給自己的生氣,而不可以分享給他。
因為,當有了這個不想,愛,就不是愛了。
愛,若真是純淨的愛能量,是自然而然的,是很快地,是依循宇宙法則的,愛,自然,就會去到,愛要去的地方。 至於,會是誰收到,誰被祝福,誰感應到並獲得好處呢? 是準備好的人。 即使是犯人、罪人、債人,已經準備好要被愛療癒和滋養,也會因此而在愛中,大獲其利的。
在愛中,自然就沒有分別心,這是至關重要的。
當我們為一個球賽送光,就是一起送給兩個隊伍,愛無法只鼓舞我們的隊伍。
當我們為一個事件送光,愛就自然會包圍兩邊,甚至土地與空氣。
當我們為一個鬥毆送光,愛不會只包圍被打的人而不療癒打人的人。
愛,有如空氣,超越人性律法,對萬物一視同仁。
重點是我們自己,對愛敞開或是,還不想要被療癒和轉化。
眼前的主角點了頭,然而,看起來,依然有著困惑。
我接著說:「也許你會想,那麼,平衡呢? 畢竟他做的事損傷了我在組織中的人際關係。」
我說:「平衡,賠償,與報酬,在物質人際社會層次,可以訴諸法律,可以找公平委員會,可以找人調解,可以直接明白自己的需求而提出要求。 這些都是人可以做的,而且我要負責去做。 即使在索求賠償,,在光的層級,也不會妨礙我們以愛行之。 我們可以向宇宙祈請平衡法則來到這裡。 我會說:「親愛的宇宙,關於OOO與我之間的不平衡,我謝謝並邀請平衡法則來到,謝謝宇宙的法則讓這件事情來到平衡,願我能放下憤怒與仇恨心,以愛存在,並用愛充滿整個事件,以及與他的關聯。 讓那些我欠他的可以被知曉,我帶著愛來完成。 讓那些我被欠的,無需我緊抓與執著,交由宇宙大我來處理。」」
走到這裡,主角的表情更清朗了。
我說:
所以,如果你願意,在下回,於你的內心再次被這個人與事件困擾時,讓自己充滿愛的光,讓愛的光能擴展出去,來到你們之間,並包圍他。
或是,你喜歡用內在的言語,你可以對著自己,對著關係,對著他,規律地,每日花幾分鐘,使用夏威夷療法的祈禱句,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在做的時候,你可以超越小我的自我感的範圍,而以「宇宙代理人」的身分,為著相關的人事物,請求清理,這四個句子,也超乎它表面的意義,而是一個光的橋樑,光的水管,帶來了無比淨化的力量。
♡♡
對我而言,這裡有3起事件。
最輕盈的旦妹妹書包事件,有些傷害的鉛筆刺傷事件,
這兩個事件,當事人在人際互動上,不接受「只是道歉」而讓事情通過。
我們站在承受者的立場,盼望有更多的光和療癒來到班級,把傷害事件視為一個鏡子與機會,用來成為一種促使孩子所處的班級,更和平與光亮的機會。
後來,展爸就一直去旦妹妹的班級講故事。
而那個弄髒書包的男孩,很負責地親手把書包洗乾淨,而那個很皮的男孩,展爸與我,在很多地方欣賞著他。 孩子們很快就又玩在一起了。 透過展爸與孩子的談話,透過旦妹妹與我為著班級做了好多光工作。 旦妹妹有個很美滿的小一小二回憶。
後來,那個被鉛筆刺傷的孩子,來到我這裡,面對了驚嚇,藉機學習,以後要如何保護自己的各種方法。 而那個刺傷人的孩子,父母答應要送到諮商所接受諮商。 整個班級也公開分享並重新申明教室的原則。 我的朋友,那個孩子被刺傷的母親,送了書給班上的家長。 她盼望這個班級有更多的愛,於是,就先給了愛出去。
對我們而言,「不,我不接受說道歉就讓事情結束」是一種堅持,堅持,不是緊抓受害人權力不放,而是,因為承受者更能體會未來可能有其他受害人的心情,而是,愛那個加害的孩子裡面的良善力量是有機會被活出來的。 於是,就更有動機要求並促進事情有轉變。 那是一種社會責任。
而在這故事的主角身上,
在被傷害發生時,他太快接受道歉,沒有感受清楚自己內在需要以及要求他用行為來補償。 於是,那種失衡感就持續了一年,而無法平衡的失衡和無法回到愛中的憤怒,一直是與人相處的疙瘩。
♡♡
這篇文章所說的,條理清晰整理如下:
- 不要太順口說:「沒關係」而是留住那個「有關係」看看,能為自己,為世界做點什麼。
- 傷害的事情是要得到平衡的。 而這平衡,透過實質的人際或律法的行動,可以維護自我的安全感以及群的歸屬感。 當然,要在物質或人際以及律法層次得到怎麼樣的平衡,這是由個人感受以及抉擇來決定的。 可以因為愛已經被充滿了,而不需要索償。 也可以透過一個合理的賠償來達到內心的平衡感。 然而,若是想趁機楷油,想要因此而獲得利益,那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 而靈性上的療癒與平衡,可以無需依賴對方的回應與狀態,而是與我自身有最大的關係。
- 當我們因為內在的療癒,而能給出愛的祝福,而能傳送愛之光或使用夏威夷療法,那就是同時療癒並轉化了自己以及這個世界相關的面相。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