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我們從台中吃完晚飯要回新竹。
非常歡樂的晚餐,旦妹妹還得到一顆握在手中的白氣球。
車子上了中港路,氣氛就不對了,原來歡樂的能量消失,成為沉寂。
旦妹妹抗議:「樹把我的氣球摘掉,而且還折壞了。」
我從旦妹妹那裏了解情形,她說氣球還是好的,只是塑膠做的氣球桿破了。
一開始,我請樹哥哥回新竹用隱形膠帶來修理氣球桿,後來想起可以在桿上捲紙膠帶,變成節慶氣氛的氣球桿,應該更漂亮。 旦妹妹就開心而釋懷,期待裝飾自己的氣球。
應該好了,而車子裡總還有低迷的氣氛。
樹哥哥狀況不太對。
我問後座的他:「樹,你有狀況?」
他說:「有一點。」
我:「你知道自己怎麼了? 想談嗎?」
他的狀況出來一些,然而,我感覺到他還沒到清明想說時。
於是我說:「那就等上高速公路再說,上了高速公路,我們聊聊。」
刻意留一段時間給他,如同我不立即處理旦妹妹與自己糾結而悶住的情緒,
或,從小,他們在哭時,總留一小段時間給他們與自己的哭泣相處,
孩子需要時間往內碰觸,明白自己。
上了高速公路後,他說了自己有兩個點過不去。
第一個過不去是旦妹妹玩氣球時,氣球桿不小心刺到他的臉。
第二個過不去則是他被自己的行為嚇到了。
被刺到臉他嚇了好大一跳,沒有真的受傷或疼痛,而他有股生氣,立即搶下氣球摘掉,並作勢把氣球桿折一下。 他說:「我沒有要弄壞它的意圖,不過它壞了,我對這個自己有在意。」
♡♡
這些,都是在黑夜裡,展爸與我正在找路上中港路的過程裡發生的。
事故發生在沉默間,樹的描述符合了旦妹妹的敘事,兩人都同意過程就是這樣。
原來旦妹妹太歡樂了,上車前一直拿著氣球打爸爸和哥哥,玩得不亦樂乎。
兩個男生也不在意,而氣球桿刺到哥哥則非本意,是玩耍的意外。
旦妹妹9歲,她述說自己的不開心和哥哥造成的破壞,略去先前氣球桿刺到哥哥的情節(沒有表達)。 哥哥13歲,他的敘事有了反思,客觀主觀重點都有:
- 客觀:旦玩耍,不小心刺到我。
- 主觀:我被刺到時嚇了一跳,忽然很生氣,做了....的動作。
- 反思:後來,我被自己弄壞氣球桿的結果卡住,我沒有要造成破壞,而東西卻壞了。
- 人際互動:媽媽妳說要我修理氣球桿時,我是願意的。 可是,我還是悶悶的。
這兩個孩子,呈現了他們年齡該有的敘事成熟度。
樹哥哥長出了反思的習慣。 我喜歡他能對自己的行為有反思。
而我得承接與回應,對一個很少生氣或有破壞行為的孩子,這次的回應很重要,這攸關未來,他對自己憤怒與破壞行為的態度。
我們家這兩個孩子平日很平和,破壞氣球桿的行為,也許在別的家庭未必這麼認真,孩子自己也未必會自我在意。 然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從這樣子開始的,在很小的時候,在還沒有反思習慣的時候,一些破壞行為,得到身邊人的互動所造成的印記。 於是,這印記也內化為自己與自己的態度。
♡♡
我說:「樹,你等於在黑暗中意外被攻擊,很幸運地沒有受傷,其實是有可能刺傷眼睛的。 也就是,你的身體有個本能,生氣並想要保護自己。 而你跟妹妹平常很相愛,所以,你沒有把這股氣出在妹妹身上,你直接找到氣球桿,想要打回去,類似這樣,對嗎?」
他同意。
「媽媽會說,你是還沒有經驗掌握自己的怒氣與力氣,所以,本來只是小小教訓一下氣球桿,沒想到它很脆弱,就裂開了,這非預期的破壞讓你也嚇了一跳,所以,你悶悶的,裡面可能有還沒出來的嚇一跳或生氣,也還有一種困惑,對於自己裡面可能有暴力的困惑,是嗎?」
他同意。
「媽媽認為,被攻擊,能夠有本能反擊,是我想支持的能力。 媽媽認為,這是要練習並被保有的能力。 所以,媽媽請你接納自己今天的行為,跟自己裡面那個衝動出手的自己說:『很好,我有能力挺身而出,為自己找回平衡。 造成意外破壞,是我們還沒經常練習這份力氣,意外的破壞不是我的意圖,不過,既然造成了,我就盡力把它修好,這是我事後能做的。」
我感覺到孩子因為這些互動,而平靜下來。
我說:「樹,你看魔戒的電影,皮䛣與梅里,他們在戰場上,雖握有寶劍,卻不知怎麼殺敵,而他們的勇氣,都是在看到朋友危急時,被激發出來的。 這是生氣後湧上來的保護力量,要獲得敬重,也要學習控制與善用,用愛來使用。」
「還有,你看,佛羅多和山姆,他們是最好的朋友,卻吵了不知幾次的架,大吵甚至分開,然而,他們的愛和忠誠,以及對任務的決心,最後還是合力完成使命,比以前更和好了。 也就是,允許爭吵發生,並學會和好。」
「你長更大,會遇到更多事情,媽媽希望你保有這份因為憤怒而出來的力量,珍惜並敬重自己的反擊力。 你就是要多練習,更有經驗掌握自己的力量,包含怒氣。」(樹哥哥開始跟隨爸爸去練習日本劍道,這是好的方向)
「然後,你要體認,友好關係裡是有可能有爭執,有誤解,甚至有背叛的,這些,都跟人性是否夠完整或有多脆弱而定。 你不會被一次關係的斷裂或背叛而打敗, 而你,因為願意承認事實,因為願意反思,也願意事後彌補,或要求別人的補償,或能捨下對關係放手..... 這些,都是學習,用一顆相愛的心,跟脆弱又堅強的人性相處,也才有守護關係的能力。」
(在那天的口語表達,沒有這麼深也沒這麼文言,寫下來,變得完整多了。 而孩子,會閱讀我的文章,就收到完整的表達。)
這時,很認真聆聽的旦妹妹,也得到一份教導:「在密閉小空間,而且又暗暗的地方,瘋狂玩耍,要注意什麼呀?」 小女孩得到了一份提醒,回頭去看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反思的訓練。
兩個小孩,在隔天的週日,有了更多時間玩在一起。
他們一起打鼓,一起練籃球,一起用游泳用的軟棒當做長劍,打得驚天動地。
這是一個極其輕鬆快樂的假日。
♡♡
在新書出版,接受了很多家電台的訪談,大家都問到了兩個小孩的公平議題處理。
我想,那些孩子之間,是否可以度過爭執打架而變得更親近更好,在於過程中感受到的公平感吧!
公平感,是有一個超越「我比較疼誰?」「我對誰比較好?」這種焦點,
公平感,是有一雙大心,承接得下各種行為:憤怒、攻擊、破壞、告狀、哭鬧.....
於是,孩子自己之內,以及彼此之間,就不會聚焦在「誰得到更多的愛?」或是,「我錯了」「我不應該」「我真糟糕」「我不服氣」「我說不過爸媽」的焦點。
這超越的方向,在我們家,應該就是:
- 爭吵甚至打架,是可能存在的,是會被接納的。 然而,最重要的是,學習相親相愛,學習合作,學習解決需求衝突,或意見不和。
- 可以面對事實,可以坦白承認,可以反思自己,可以從事件中學習,是重要的。
- 每個人都會得到聆聽,每件事情都會被愛承接。 如果沒有,我們就練習。
- 人與人之間,不同版本的主觀故事,有辦法來到一個都存在,又更同理解的地方。
- 每件事情,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責任,而我負責自己的學習與進步。
♡♡
我想,這文章,是抓住難得的機會,把這些概念釐清並寫下。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