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老師設計了一個巧妙的比賽制度,樹兒最近變得用功。
其實他變得用功是個好事,我在意的是他的焦點轉移。
那天,我想跟他說我的在意,兩人一時沒有溝通,
通常,與孩子間沒有溝通,是在我內心也有矛盾之時,
於是我們兩激烈地對話起來。
樹覺得被誤解,做好事卻不被認同,以為我要他放棄一個他最僅很愛的遊戲。
而我的意思不是這樣,從不明到明朗,孩子澄清了他以為的那些想像,
而我也多明白了自己。
這是個細緻的過程,在最後展爸提醒我的一個點,也頗富深思。
♡♡
老師以上學期的三次段考為鏡頭,將班上同學分成同樣課業實力的3人小組來競賽。 每次小考不分大小科目都算一分,贏者獲得積分。 每次段考結算一次,贏的人可以有大餐招待。 樹哥哥被分配到與兩個女生同組,這兩個女生是上學期她排除在對手之外的對象,「想跟她們比太難了」他說。
要說,樹哥哥是喜歡透過分數來看自己的。
他帶著趣味帶著興味,帶著熱情與let go 很快的狀態,積極地檢討考卷,好奇自己到底在這場課業競賽中自己的實力和位置。 我也完全放手,想知道”自然狀態”的他,可以有什麼估算。
上學期,重要的考試前後,他都會跑來跟我們說。
跟爸爸說一次,跟媽媽說一次,說完後,他會跑去關心妹妹,問問妹妹有沒有考試。
說考試有兩種,一種是說分數,說自己的排名與進退,這種時刻,通常是我開著抽油煙機,邊炒菜邊聽他說,輕鬆而不看著他眼睛,不帶評論只有好奇的方式。 無論進步或退步,無論排名前或後,我由衷當做很棒的經驗,總覺得,國一除了穩定基礎之外,就是觀察。
我要他觀察的項目包括:
- 觀察自己的實力,
- 觀察自己在各科的潛能,
- 觀察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率,
- 觀察自己是否能在短時間內專注地有效率複習,
- 觀察自己的考試策略與能力,是否一次次提昇,
- 觀察自己是否拿得起放得下,
- 觀察自己是否能通過壓力的考驗,
- 觀察自己,是否還能保有一個”有意思的生活”。
- 然後,我觀察他:是否不會因為分數而產生嫉妒、自卑與自私的排他。
也就是說,他的分數我都當成一面鏡子,分數帶給他一點刺激,一些自信,一點認同。
而特別的我,會關切他們班上那些讀不來書的孩子,是否在班上有別的項目可以獲得成就感,是否在分數之外,班上還有其他空間,讓這些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說考試的第二種就是很專心地對話,放下鍋鏟,眼睛對眼睛的對話。
看著他的考卷,欣賞老師的出題,對於那些出得奇怪的題目開個玩笑,
然後,我們會進入知識本身,而我也自然而然指出他的考試習慣。
例如:
- 耶~你這提會選這答案,你選的是你認同的人生觀,而不是作者的人生觀喔! 對嗎?
- 這好笑,你刪除了這兩個選項,然後呢? 沒有把握的其餘兩個你怎麼決定?
- 這數學這樣算,你的計算空間太亂了,檢查時需要花時間才能找回原來的思路。
- 這題會錯不是一時不查,而是你有個邏輯思考不熟練,媽媽教你,應該是.....
而展爸在這兩則是號為人師型的,他的學識淵博在這時可以展現出來,他會擴大所有的點,長篇大論唱作俱佳繼續教起書來,歷史、地理、國學、生物、人體....... 然後連我都會停下來,觀看這一場秀,順道投給老公一些欣賞的眼光,而樹哥哥很喜歡這樣的時刻。
就這樣,我們陪他渡過了一學期。
突然進步也好,考得不怎麼樣也好,退步很多也好。
我們兩對各種結果一視同仁,因為那些分數縫隙能挖掘出來的細節,才是精采的人生。
於是,這孩子有了一種最重要的分數競爭力,就是「輕盈」
我常會問:「你們同學如果沒考好,回去會被怎樣?」
孩子需要在真實壓力中競爭,而不需要考試結果之外連帶而來的二次壓力。
真實壓力就是學習本身,時間的使用,讀書方法,考試技巧,因為分數而遭受的現實篩選。
而二次壓力就是,考壞好考,會影響生活的其他面向:也許是父母的喜歡,在家中的地位,零用錢的多寡,是否能買到心目中的好東西,在家中擁有的權力,父母的情緒,同學的看高或看低,老師的重視或不重視,還有更核心的『自我認同感』,卑微、驕傲..... 這些,若能避免就避免。
我喜歡孩子享受真實的壓力,而當父母的我盡量讓分數就是分數本身,不去附帶其他的詮釋與連結。
在當學生的態度上,我們支持他最重要的就是學會:
「輸得起」「有信心努力與進步」「想贏時有希望」「考好很振奮」「考壞很警醒」的絕佳態度實力。
♡♡
這學期來了。
由於每次考試都要算積分,加上能夠在班會吃漢堡很吸引他。
他開始在乎每一次的分數起來。一開始我還覺得好玩,因此他更自發地熬夜與早起(他花很多時間跟我們相處,聊天,跟妹妹玩耍)
在一個禮拜後,展爸說:「理書,你有沒有注意到他熬夜還自動早起,我覺得這樣比賽不是長遠之計,通常這種行為增強,一下子短期內有效,長久下來,這樣的動機不是本源。」 我說:「不過他在興頭上,我們就按捺吧!」
結果,隔日就按捺不住的是我。
回家時,他說:「媽媽,我地理考97分,輸了。」
那天也許阿嬤來家裡吃飯,我聽著他敘述這輸的過程,說給我聽,說給爸爸聽,說給阿嬤聽...... 聽了三次,然後,也許他不是很在乎,而我的心情失去了平靜,離開了我的中心。
睡前,我說:「我不喜歡你在意分數,這麼在意輸贏。」
於是,就引發起一場母子間的激烈對話。
「在意分數不好嗎?」「我努力用功有什麼不對?」
也許樹不是用這麼激烈的口吻質問我,然而,我現在記得的大概就是他有這樣的被誤解感。
於是,為了回答他的質問,我說:
「第一,你一定要知道,即使媽媽不喜歡,你都還是可以喜歡,我都還是會支持你,知道嗎?」 「你要喜歡你喜歡的,媽媽的不喜歡是我的,不是你需要扛起來的,知道嗎?」
「好,現在我來回答你。」
「在意分數沒有不對,然而,如果,分數成為你人生第一重要的,上學第一在乎的,我不喜歡。」「努力用功很好,不過,我認為,努力用功不能太大,排他,把生活中其他重要的面向擠掉。」
他回答:
「媽媽,我把足球、跟同學在一起、學校裡好玩的事....都放在分數的前面。
媽媽,我喜歡跟你們在一起,我在意肚子餓吃好吃的,我還喜歡玩,喜歡唱歌聽歌,喜歡..... 努力還沒有那麼大。」
他的回答也沒這麼清晰,不過對話起來,他吸收了我的眼光,表達了真實的他,大致就這樣。
我說:「我喜歡你上學期回來,會說很多很多不是考試的東西,會模仿老師好笑的語氣,會跟我說哪個老師在教什麼東西的時候,真的很厲害讓你佩服。 我認為,你這學習回家的說話焦點,有很多時候,都放在分數的競爭。」
他說:「媽媽,我們比足球,想贏有錯嗎? 在乎分數有錯嗎?」
我說:「想贏很重要,想贏是一種求精進的效標,一種砥礪自己的方向,在乎表現,在乎是否得分有進球很重要,都沒有錯。」
我沉吟了一下:「我覺得你地理考97分,是值得肯定的,然後,卻因為你的對手考100分,好像這97分,就沒有那麼鮮豔了。 媽媽要你去肯定,你對了97分耶~ 如果你眼睛遺忘這97分的肯定,而只在乎那3分的失去,那真的很可惜。」
我打個比方說:如果在一場球賽後,你們整個球隊討論的重點都在前鋒,他的失誤,他的進球,而眼睛都沒有去看到那個守住球的後衛,那個拼命擋球的守門員,還有中鋒的傳球,整體的策略,然後去回味你們出糗的時候,記得比賽會場的風與陽光,..... 媽媽就覺得,這樣的球員人生很可惜。
媽媽覺得,你可以把自己的內在整體,想像成一個球隊。
考試分數贏了,就像是前鋒進球一樣,我喜歡,你的眼光與焦點,不只停留在前鋒,而是,整場球賽都有你的注意力。 那是一種覺知焦點的廣度和深度,當你太在意並且情感能量都跑來得分,那麼,你的知覺就會縮減到這個地方,很多生命精采的地方,很多學校生活生動的好笑的感傷的,都會平淡地流過,記得而回憶起來卻不一定有生動滋味與淡了顏色。
他鬆多了,說:「媽媽,我知道妳說的,我覺得我沒有這樣。」
我:「我相信你,你真的沒有這樣,你喜歡這競賽,你覺得好玩,你認真玩,全心投入來玩,這些都是我欣賞,我喜歡,也許,在心裡偷偷驕傲的。 只是,我看得更遠,更深,我知道,在生命回顧時,靈魂會重播給我們看的片段,都不在分數,而在整個過程中的深刻。 」
我說:「我喜歡,你住在”這個豐富的學生生活中”,然後,去給自己一個努力目標,就是,每次考試全力以赴,拿到好分數。 我不喜歡,你住在”我要好分數”中,然後,看著前方的目標,就是贏得漢堡。」
覺得自己說話實在太抽象,我問:「你知道什麼叫做”住在”嗎?」
他說:「就是平常的注意力放在哪裡,我懂。」
我說:「你可以為考試分數而計畫,而努力,而最重要的,你要保有你自己,保有你的歡喜與哀愁,保有你的自由與可以放下,保有你的人際情感以及同學的友誼..... 意思是,讓生活依然各安其位,在國一時,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考試競賽的籃子裡。」
他似乎聽明朗了,離開被我誤解的情緒,與我共同來到一個視野。
我想,他需要我更多支持,就是他原來的樣子,他此刻,如此愛玩並熱衷進入這小組競爭的遊戲中。
♡♡
就這樣,母子有了些共識。
樹兒很在乎我,而我又在說話時總會很直,所以,這過程總是情緒激昂。
展爸應該是拉隻耳朵聽到片段,有修養的他不會介入,他只是提醒:「理書,記得”浮萍男孩”嗎? 他說到,男孩需要競爭動力,來充實他的人生。 」
於是我回頭複習,自己也在演講說過的浮萍男孩,反思自己,是否,輕視競爭,不愛孩子投入競爭。
我得承認,我是討厭那種,每次都要考100分的感覺。
他的競爭小組,在我眼中,真不是普通人,幾乎都是100分,100分在我眼中真的是很不完美。 我猜,若我失去了按捺的耐心,明明跟展爸說我們要先按捺的,就是,感覺到,似乎,樹兒也要成為每次都得100分那樣的小孩。
這應該是我的災難幻想,因為這幻想,讓自己失去了歸於中心的常態。
下次,真該來寫篇文章,反視這次的按捺不住,是否有靈魂的陰影?!
過於衝動就衝動吧!
這是我很有活力的地方,急性子,易衝動,呵呵,即使保持觀察與警覺,都依然喜歡這樣的自己。
這麼早就把話說明了,才開學兩個禮拜呢!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