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文章,談到了「不反應期」不反應期,就是事情發生了,一個人失去自己的主體與理性,以及應變的靈活,而無法做出正確回應的時段。
昨日的文章,提到,在電影院中,一部看似幽默勵志的電影,忽然轉到赤裸的大屠殺畫面,展爸的瞠目結舌,呆望著螢幕,而忘了旁邊有個需要被照顧被輔導的10歲女孩。
這不反應期有多長?
而這不反應期,他在哪裡?
♡♡
通常,一個人會做了讓未來的自己後悔的事情,
都是在這不反應期的衝動言行,或,在這不反應期錯失了即時的行動。
憤怒,有不反應期,
被憤怒充滿,想要大吼想要打人,各種平日沒有的不理性念頭出現.....
這是憤怒的不反應期。
驚嚇,有不反應期。
嚇呆了,就是這意思。
嚇呆了,空白,放空,平日的機智或靈巧在此時斷了線,無從反應。
即使只是幾分之一秒,在打鬥或爆炸發生的瞬間,都是救命期。
失戀或失落的哀傷,有不反應期。
茶不思飯不飲,跌落回憶時空而哀愁,總一定會持續一陣子。
嫉妒、慾望,有不反應期。
忽然之間,充滿了強烈的想要擁有的動力,其餘的顧慮都無法被考量,
整個人的行為被慾望驅使,而行為只用來服務自己的慾望。
事後,會說:「我也不曉得當時怎麼了。」
強暴,一夜情,都有類似的狀態。
電影中的殺人魔(例如:蘇西的世界),似乎,只要做了案,就能平靜一陣子。
那我們得問,下一陣子,是什麼出來主導,成了犯案的動力?
♡♡
而有一種更幽微的不反應期,是我們被內在的舊習氣困住,而失去了正確行動的力道。
記得在電影院時,展爸與旦妹妹坐在中央座椅的最左側,而樹兒和我則在最右側。
一看到那暴力畫面,我嚇了一跳,有了不反應期。
大約幾秒後,我想,那旦旦呢?
探頭一看,看到展爸與她都瞠目結舌,眼睛盯著螢幕,動也不動。
「喂~做反應呀,你這老爸。」我在內心喊話,而沒有行動,這是舊習氣。
「算了,只好這樣」我放棄,這也是舊習氣。
然而,那集體鬥毆致死的場景持續了1分鐘以上,
「起來呀,跑過去。」這是裡面的新聲音,這聲音從比較自由的新我而來。
不會不好意思打擾人,不會偷懶屁股被椅子黏住。
於是,我站起來,跑過去,立即與展爸換位置。
「旦,妳想看嗎?」我問女兒。
「不知道....嗯~不太想。」她說。
「那妳可以不看呀,來,趴到媽媽身上。」我抱著她。
於是,在後半段,旦妹妹由我陪,過程中,我與她對話,保持她的主體性與清醒。
我在保護的,是她掉入電影中被催眠,完全遺失了自己的主動反應力,還有,無覺察的讓電影的世界觀成為自己的內在世界觀。
♡♡
學過多年催眠的我,知道,催眠的重點,就是讓一個人的清醒理性成為觀察者,被動地不干預,而讓帶領人引導身體以及深層的情感。
然而,我知道,清醒理性在我身上,不會真的放棄而遠離自己,一定一定,在必要在需要的時候,會保護自己。
只是,清醒理性同時也包含著舊有習氣,那些形塑我成為自己的種種,當然,也就形塑了需要被催眠治療的習氣。
催眠,在有良知與規範的治療師手中,是一種工具,能讓清醒理性暫時退場,而讓情感與身體經驗一場新的經驗,也許是戒煙,也許是釋放情緒,也許是找回創傷的內在小孩。 而催眠最重要的,則是事後的整合。 這在催眠中的學習得交給清醒理性接手照顧與管理。
一個清醒理性能掌管全面的自己的人,就是一個整合與成熟的人。
♡♡
學習催眠更深,我的老師Stephen Gilligan說,其實,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被催眠的可能中。
他以自己為例,小時候,他在一個酗酒的家暴父親的陰影下長大,於是,他一直被這些家庭的種種概念、隱藏信念.....催眠著並長大。
他說:我們在看電視,就在被催眠,於是,下次,在街上看到某款式的汽車,你會以為開那車的人有著像廣告一樣的生活,而自己無意中也想要。
於是,他花了幾十年學習催眠,目的就是讓自己清醒。
讓自己醒來,從家暴家庭的劇情中醒來,從昏沉的意識中醒來。
學了至少15年催眠的我,其實是放棄使用催眠工具的。
然而,我很珍惜並一直在使用這些年所學習的,
那就是「覺察自己被催眠並帶著自己醒來。」
當一個人跟著我說她有多可憐,丈夫如何如何.....
我會記得,Gilligan老師說,別忘了,她正在催眠你。
而我們所學的,就是,可以完全融入,吸入並納入她的存在,
是更底層更底層的完整的她,而不是,透過她心智語言所述說的故事而已。
於是,在聆聽一個述說可憐的女性的同時,
我還會感受並聽到,她的內在是有力量的,她的內在不只傷心還有憤怒,她不只是無奈被動的這故事一定還有不同脈絡,在那些脈絡中她可能是主動有影響力的。 於是,聆聽她的故事時,我的內在世界不會只以她為中心,還會對可能的他人的多元想法,還有社會社區集體意識如何影響她,有著開放與好奇。
♡♡
有一次,樹哥哥約了足球隊同學,說假日要去交大踢球。
當我看著他和同學在臉書群組喬時間的過程,感受到這群孩子中有著複雜的意識。
於是,我認真和樹哥哥討論:「你們下午可能會踢球踢得很愉快,也可能因為和別人搶練球場地,而一言不合打起來。」他笑笑說不可能。 我說:「我想祝福你們踢球愉快,只是,媽媽要你保持清醒,當你納入有可能變成群毆的某種可能,在事情往這方面發展時,你能早一步清醒,即時做出正確的反應,而不是被動被捲入。」
昨日寫的文章,想表達的,更是這一塊。
我們與真實的關係,以及,縮短不反應期的快速清醒。
展爸在感化學校工作。
他經常會帶回許多故事,「看人打架的小孩一律同罪」
我心想,那些小孩搞不好只是嚇呆了。
♡♡
與真實要保有很好的關係,「下一秒鐘我也可能死去」是一個隨時存在的可能。
在復興航空,名震一時的老伯伯,他有過船難經驗,於是,他的不反應期很短,立刻解開了安全帶。 聽到那故事,我想著自己,不是一直被教導,要繫上安全帶保平安嗎? 飛機一不穩,不是立即想著要繫上安全帶嗎? 沒想到,在復興航空的例子,要立即解開安全帶,那瞬間,可能是正確的保命解答。
我問自己,在那種時候,會催眠我,讓我對緊急災難的不反應期過長的是什麼?
- 我不相信,空難這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抗拒。
- 我無助,害怕,被情緒困住。
- 我的知識不足,不曉得當飛機在空中翻轉,安全帶是能幫忙的。 而當飛機是墜入海中,安全帶則綑綁了我逃生的自由。
於是,我教導樹兒,要清醒,要相信自己可以快樂打球,也別否認群體互毆有可能發生。
打開眼睛,看著四方,
敞開皮膚,感受著空氣,
敞開心,清醒著腦,在聆聽別人說話時,
不要怕不禮貌,要拒絕要逃要尖叫都是自由的,
不要跟自己說「不會吧!」相信自己內在最清晰的直覺。
♡♡
在父母於眼前打架時,
可以在內心演奏愉快音樂的孩子,可以因此而逃開目睹家暴自我崩潰的危機,
卻也因此而與真實有了距離,有一部分的自己被保護了卻也被催眠了。
這就是與真實的疏離。
這孩子在長大後,若要活回靈魂的完整,在某個時刻,需要重新找回那些時刻,並還原真實。
♡♡
被催眠,就是對於他人的言論,無條件地照單全收或無條件地照單全反對。
而失去了思辨的主動性,而失去了兩者互相對話的可能。
被催眠,就是對於我們已經有的習慣感到正常,而很慢承認這些習慣可能不環保,可能不是我真正靈魂的渴求,可能正在壓迫到他人.....
被催眠,可能是心中反對卻不說話而保持沉默,讓不公義的事情繼續存在。
被催眠,可能是無論如何都要說髒話,或批評人一番,用來表示自己有重要。
被催眠,可能是活在自己的舒適圈太久了,以致於,以為世界就是這樣子,而無法感受到世界以外的他人他物的感受以及權力。
♡♡
幼兒,青少年,還沒有長成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非常非常容易被催眠。
於是,維護他們的清醒,
保護他們的輸入範圍,
成了父母的責任。
比暴力更嚴重的,是過早的情色畫面。
那是一個成長中的少年少女很難移除並無法抗拒而受影響的。
大部分的租書店,會有1/5到1/4的言情小說,或情色漫畫,
裡面的內容傳遞著相似的幾種情節與愛情意識,這是很大的催眠。
我們看的新聞、連續劇、也傳遞著各種意識,包含,怎麼樣才是美的殺人標準。
當我們認同電視上呈現的才是美,而我與她不一樣就不是美,不是扼殺了自身的真實,扼殺了身體髮膚的本然價值嗎? 對我而言,這就是一種慢性殺”人”。
♡♡
回到昨日的文章。
看了我的文章,用暴力美學來教育我的展爸,
說的是,這樣的暴力美學,的確對很多成年人,內在那個暴力幻想的空間,能藉由一種奇妙的藝術參與,來得到昇華,就像武俠片一樣,很重要。
而展爸與我都同意的是,金牌特務放在成人世界,是沒有大狀況的。
只是,放在幼兒以及沒有人與他們討論的青少年世界,是有待商榷。
而我,其實要感謝這些電影,讓我,可以借用而來,明白自己的想法,並闡述清晰。
寫文章的同時,身體又冷了起來,
那冷,與我在戲院裡的發抖,來自同一個地方,
那是內心世界,對於表象與深層落差過大的本能反應。
也許,我在戲院中的發抖,不是對暴力被美化而發抖,而是,對於表裡相差過大而產生的冷。
你看電影有清醒,全然敞開自己嗎? 別不小心就被催眠了。
謝謝理書老師,
老師回覆的文章我當天就看到了;
需要一些時間慢慢閱讀思考,
先對老師抽空回應與分享致謝. :)
Posted by: 路人 ^^" | 2015.03.29 at 13:06
理書老師你好:
請問, 老師為什麼學了催眠, 卻會決定放棄使用催眠呢?
我想這是一個好大好深的問題,
可是我很希望能有機會聽聽有這樣選擇的人的分享.
Posted by: 路人 ^^" | 2015.03.23 at 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