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的電影,很細碎的生活細節,很多時候不懂不理解,然而,隨著時間往前發展,又回過頭去看那些畫面,卻又產生一種情感,濃郁的,像是,自身的生命回顧,因為懷念與曾經,而對於所有發生的不好的或好的,都多了一層仁慈感。
對我而言,導演用這樣12年,透過真人成長的方式,由演員一起根據上一年拍攝的感動片刻,而醞釀出新劇本的方式,幾乎是集體意識的創作。
而這樣的創作方式,對於凝視者的我而言,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凝視魔法。
當我看到電影最後,很安靜的鏡頭,拍攝著長大成青年的梅森與一個女孩說話,淡淡的情愫,樸實的聊天,然後鏡頭訂在他們之間,而我的眼睛凝視著那樣男孩的臉龐,他的眼睛,幾乎是一起看見了他在不同年代的臉龐,然後,奇妙的,看見了眼神相疊的深度。 從純真如鏡子一樣的男孩,來到了有自身心靈井水的深邃。 於是,那難以形容的感動就來了。
那種感動很有意思,雖然,我還沒有看完整部電影(附註),卻在夜裡夢見主角,夢見那雙眼睛,以及,夢見,時間有如流光一樣,承接著我們在人間的旅程,是讓我們能擺渡的河呀。
醒來後,忽然感受到一種時間的仁慈,因此,而覺得新鮮。
往常,對時間的偏見,大概就是,「歲月不饒人」聚焦在「歲月催人老」這喟嘆。
或就是「歲月如梭」來形容因為無覺察或其他原因,那種忽然地跨越的驚心。
或那種勉勵的話「莫待無花空折枝」的告誡。(附註)
這些古語,說的人,是小的,時間,則是大的。
人,是想要抓住時間,而抓不住的。
於是,恍然或喟嘆,都在於,彷若在時間中我們會遺失什麼的幻想。
如果古語中的時間,像是「流沙」的比喻,我們能想像一個人抓著沙,無可避免地沙會漏掉。 象徵時光的難以握住。 而我,看到的的時間是流光之河,看到時間像光的河流,而我們做在渡船上,隨著河流的前行,我們成長與年老,同時,擁有了記憶。
這樣的角度,是「歲月給了我成熟、給了我深邃、給了我厚度,也給了我皺紋」那是一種接納並珍惜自己生命中的每個階段,對於年少或年老,沒有分別心的眼光。
還有「讓時光與我攜手,我得以穿越,得以品味生命如此豐富的樣貌」,這是一種對於生命的不同況味,都珍惜著能體驗,能前行,而不執著於一定要美好或年少。」
此外就是「時間是沃土,讓花能盛開、能凋謝、還能享有下一輪的春天與微風」這是真實地活在靈魂永恆的前提下,歡喜時間魔法的點化,於是,我們能體驗靈魂的不同面貌。
♡♡
電影裡,主角姊弟,有個單親媽媽。 他們的爸爸呢? 是個像浪子一樣的好玩爸爸,卻讓孩子們忍不住要問:「爸爸,你有工作嗎?」 孩子們的媽媽是個力爭上游,拼命上進,最後獲得大學教職的女性。
媽媽承接了孩子得以長大的生命養分,穩定的家,接送孩子上下學,訂規矩,催促孩子起床、吃飯.....卻也隨著婚姻的演化,孩子們有了三任繼父,而且是,很不怎麼樣的繼父。 爸爸看來提供的就是春風和欣喜的微雨,每年有幾週來陪孩子,在電影中看起來,都是歡樂時光,陪伴時光,以及,真正的談心時光。
電影呈現的,媽媽因為承擔了生活中壓力以及因孩子而壓迫到個人追尋的部份,和孩子說話總是高八度以及無奈。 而爸爸則因為離婚探視而全心全意,於是真能滋養了男孩的靈魂,以及讓女孩有很多放鬆與信任這世界美麗的好時光。
電影的後段,孩子們都大了,媽媽決定孩子們要各自搬去自己大學附近的公寓了,在她說的是:「我已經盡責完成了,現在我可以有自己的.......」 然而,就在最後,兒子要搬離自己的那一幕,看著沒有淚眼婆娑,而是輕鬆自在要離開母親的表情,媽媽發飆了:「你怎麼可以看起來這麼期待要離開我? 而我又得到什麼? 離婚,再婚,你們上小學,....上大學,然後,下次見面就是我的喪禮。」兒子沒有情緒,淡定地回答:「妳為什麼要一下子跳了40年?」
這一段,應該是我最動容的。
電影演著,在大學擔任心理學講師的媽媽,講解的就是「依附理論」講著母親看到老虎來了,不可能把孩子丟給老虎當肉吃自己跑掉,一定是會救孩子的。 這依附,意思是,與孩子之間彼此依附的母親,生命界線涵納了孩子,她無法棄孩子於不顧。 而電影這位母親,也無法棄自己的前程於不顧,於是,顧及生涯發展以及孩子的成長兩頭燒的她,除了過度需要有後靠而選了幾個不怎麼樣的男人之外,也隨著她成了女強人,那種柔軟的溫柔聯繫,就匱乏了。 當孩子大了,終於能卸下責任,要孩子搬出去時,又期盼孩子能表現點依戀之情的矛盾。
而那個,因為跟孩子沒有依附,在孩子很小時,就會丟下妻兒,卻阿拉斯加尋夢的爸爸,反倒向是外面的懷抱,隨時張開,在孩子有需要時,能去找他。 12年來,他不時想念著孩子,定期會來帶孩子出去,一定要和孩子說話。 還有一幕,很認真地,提醒女兒要避孕。 他說:「我跟你媽媽23歲就聲了你們,你知道,我不是很好的爸爸,因為沒有準備。」 那種,爸爸在跟女兒提保險套,提避孕,女兒掩面尷尬而爸爸也欲言又止,兒子在一旁饒有趣味的場景,真是溫暖極了。
擁有一個比較軌道內家庭結構的我們,會是那個既跟孩子有依附,又想要跟孩子沒有綑綁像好朋友一樣輕鬆的關係。 以這部電影所揭示的人性本然來說,這真是不可能的關係。 與孩子有依附承擔孩子生活點滴的父母,就是會受孩子影響,孩子不想起床可能連帶自己會遲到,這是多麼真實的壓力。 只有當自己可以鬆著,可以把壓力暫時丟一旁,專注在關係當下的片刻,把心耳眼都為孩子敞開的時刻,就會向個好朋友般,給孩子很自由的支持,以及很歡樂的滋養。
最後,旦旦問我:「媽媽,你喜歡哪個爸爸?」 我問:「你喜歡那個爸爸,還是那個媽媽?」 而我們兩個,都沒有真的要問到對方的答案,像是很了人性一樣,旦妹妹還在思考,因為,她明白,兩個都很重要。
♡♡ 附註:
樹哥哥已經無法陪我看這樣的電影,他喜歡刺激的動作片,喜歡幽默搞笑的歷史動畫,喜歡年輕飛揚的西洋音樂........ 週三,剛好是他和爸爸一起去學劍道的夜晚,於是,成了母女可以一起分享這種「藝術電影」的時光。
旦妹妹真的是有成為人性觀察家的熱情,這種沒有什麼戲劇性,說的都是生命細節,像是「鯰魚很驚奇」以及這不「年少時代」(上週看的是生命中的美好與缺憾) 這種不以娛樂性為賣點的電影,需要心靈被觸碰的,旦旦都覺得「好看極了」
於是,我們會一次次移動滑鼠按暫停鍵,然後,停下來解說,停下來說喜歡與聊天。 因為很細緻,還要停下來討論與講解,我們會把一部電影分成兩週看,第一週先看最前與最後,第二週再來補上中間沒看的。
於是,我這很忙碌的全職工作者間全職媽媽,終於能在一週有一個「心靈滋養」的安靜時光。 而很幸運地,還能與女兒共享。 現在,週末如果去看電影,為了陪伴兩個男性,都去看那種完全以娛樂與賣座為主的電影,經常要讓我抱著旦,掩耳避免聲量過大的打鬥血腥片。
我驚訝於小女孩可以懂得人性的轉折,並能有興趣於生命的細瑣。
也歡喜於家有同好,而沒有在喜歡這類電影時,感覺一定要使用個人時間的單獨。
很巧,昨天下午,剛好陪旦妹妹背誦金縷衣(學校今日要抽背)
我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是古人的眼光,現代人的敬重植物,應該是
「花開花落無須折,留待園中嬉鬧春」
我很當老師;
看到路邊的花,是不能亂折的,除了是大地財產不屬於我們之外,也要問問花想不想要被折下來。 不過,古人的意思,是說,趁著少年的時候,能跑得快就跑得快,能去玩耍就好好玩,能用功讀書就不要浪費時間。 不過,媽媽的看法還是不一樣,「沒有時光會被浪費,重點是,你做的事情有沒有跟隨自己的心,有沒有生命的感受,有沒有靈魂的悸動。 年少,中年,年老,都很旺盛呀。 媽媽認為,即使是瀕臨死亡,當我跟靈魂的根在一起時,也是一種花開,只不過,花的顏色不一樣,呵呵,是頂輪的顏色。
如此巧合,說了一下午的金縷衣,晚上,我們看了「年少時代」
真是很歲月轉念的一天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