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簽書會,我們談論酬賞與獎賞。
在Q&A的互動中,聽到許多對獎賞有焦慮的對話。
在深深的心裡,我接納這社會的現況,習慣獎懲的方式,成為一種行為調整。
選擇使用酬賞,並承接所有我們在外頭遇到的獎懲.....
....
嗯~ 這篇文章要寫的是,說完簽書會的小演講,自己領會到更多的大原則。
♡♡先說個小例子:
每天猜拳,每個人有一次機會後悔,成為一個儀式,讓大家有點秩序,完成每晚責任。
昨晚,我先洗,洗到一半,有個小女孩在胸口別著貼紙,跑進來要我注意她。
紙條寫著「I am 鴉鴉」,還畫了烏鴉」(晚上剛好複習小三自然,動物)
第二次,她又衝進來:「鴨鴨生氣!」(她很會表達”我在生氣”而沒有生氣能量。)
等我洗完澡出來,換小女孩該洗了。
「鴨鴨不想洗」她說。
我回答:「鴨鴨不用洗澡,剛剛都淋過大雨了」
「我不想洗澡。」她終於表達。
我說:「趕快去洗,想想,洗完澡就可以跟我到小房間,開冷氣看書。」
忽然,一整個開心,小女孩有了洗澡的動機,她開心地去洗澡,不需要額外的支持了。
等到洗完澡,她身體清涼地,開著窗看書,安靜地,擁有她的自由,連冷氣都忘了。
好,在這例子,我使用的是什麼? 獎賞還是酬賞?
這是個好動機,在前方,提醒小女孩,洗完澡的好處。
這也是個自然原則,洗完澡(都9點多了)自然要進到小房間睡覺,開冷氣,是本來就有的。 所以,這不是一個外加的獎品,而只是一個提醒,自然而然,往下走本來就會有的好酬賞。
酬賞,是生命自然而然的回報。
酬賞,是生命在各種機緣下,可以有的相遇。
獎賞,強調是一個「條件制約」,做到了就給,沒做到就沒有。
以這個例子而言,小女孩不去洗澡,等一下進來睡覺可以開冷氣嗎? 可以呀。
所以,這個例子,對我而言,就是個單純的提醒。
♡♡
再說個小例子。
睡前,我們賴在小房間的地板上看書,聊天,好久了(應該超過10點20了)
「去關燈」我說。 沒人動。
「快,去關燈」我再說。 沒人動。
「去關燈,不關燈我就......」忽然,兩個沉迷於看書的小朋友注意力被吸引過來。
他們一臉好奇,媽媽要怎樣呢?
這時,最大的酬賞,就是好奇,看媽媽怎麼自圓其說,怎麼表演了。
「我就捏你們的鼻子。」終於找到答案,連自己都鬆了口氣。
「捏鼻子,捏鼻子」小女生立刻湊過來,一臉期盼。
於是,我捏她鼻子,「去─關─燈」捏了3下。
小女生一臉還要的樣子,「去─關─燈」又捏了3下。
小女生一臉快樂模樣:「去─關─燈」再捏了3下。
於是,小女生去關燈,大夥兒安靜入睡。
這是什麼? 捏鼻子3下,懲罰? 獎賞? 酬賞?
分不清吧!
其實,就只是個「變」的動力。
孩子們沉迷在書本中,進入文字創造的想像世界或知識中,忘記了身體的知覺,忘記了需要睡覺的時間點。
而我,只是做了轉移注意力的提醒。
捏鼻子,是我第一次使用。
我難得說,「如果不...就.....」的條件句。
孩子們沒有被這個句子牽絆住,因為沒有被懲罰過。
所以,他們好奇,把精神轉移過來,自然就離開書本了。
捏鼻子,就是一種親暱,一種愛寵,一種「回歸身體知覺」的動作。
很簡單地,順利地推動了「入眠」這動作。
♡♡
其實,只有這個小女孩,依然在需要被提醒與增強的韻律裡。
已經漸行獨立的大男孩,國一了,幾乎,什麼都自主了。
他自己決定要報考英檢,跟我要錢繳報名費,要求我幫他買書參考,
他自己記得日期,騎腳踏車去學校考試,
昨日,他自己記得是放榜日期(我完全不曉得),興奮地衝到樓下信箱.....
「沒有成績單」他有些失望。
我說:「今日寄出,明天收到吧!」 即使這樣,期盼的他還是下樓了兩次,把信箱翻了好幾回。
睡前,我查了手機簡訊,驚訝地說:「樹,這裡有簡訊傳成績....」
「ya~」他看著手機簡訊,還改變我螢幕文字的顏色為了看得更清楚,
他說:「唉呦,我覺得自己聽力烤得很爛,明天一定會被同學笑。」
「媽媽,我覺得,複試更有把握了。」
他已經進入「在生活的流裡,自然而然被酬賞」的階段。
自己做很多決定,自己主動去進行那些必要的準備。
自己決定何時入睡(即使我叮嚀叮嚀,他還是在內在的流裡)
自己規劃網路遊戲的選擇與量,在與展爸的討論中,在我的每次說:「夠了」
我會說「夠了,出來了。」
而這聲音,與他的內在,是不違和的,他不會因為我的提醒而立即停止,
而是,他啟動了內在停止的程序,大約會在一個階段後自行停止。
他的英檢,沒有獲得太多注意力,
而他的功課,獲得注意力最多的時刻,就是我們一起開車,應他要求「陪我討論功課」
學校的知識,都是他的樂趣。
學植物的展爸,早慧博學的展爸,總是讓兒子又興奮又佩服,賴著展爸一直一直討論各種知識,自然,歷史,國文.....。 樹喜歡跟我討論英文、數學、.....
這裡,知識給予我們自然而然的酬賞,就是知識本身,
很多的快樂,很多對知識的情感,很多對思考以及思考方法的熱情。
如果,有任何人要問,怎樣養出一個自動化,功課又還不錯的孩子。
那就是,我們看重的,我們陪伴的,我們歡喜的,都是知識本身。
加上運氣,孩子有個好運氣,每科的老師教學都很活潑,各種活動,讓孩子喜歡上學。
樹哥哥有種奇妙的氣質,會讓他周圍世界變得和藹可親。
「渭水兄」是他對蔣渭水的稱呼。
「豋輝哥」「皮擦老弟」「立可爺」是他稱呼李登輝,橡皮擦,立可白的暱稱。
聽他說起課本的知識,都覺得像是再說好朋友一樣,
聽他描述學校的老師,都覺得那些老師的一言一行,成了他的好奇與歡喜對象。
「媽媽,我們...老師的語調是這樣的....(他會模仿),有沒有很酷呀?」
「媽媽,如果我這樣說...,我們班導就會用這樣的眼神看我.....呵呵呵!!!」
他很嘻哈,這種嘻哈的搖滾風,不僅在每晚拼命聽音樂的時刻展現。
也在他閱讀世界,理解世界,詮釋世界,都呈現了這樣的節奏。
他還有親愛的「米德哥」是誰? 讀著們,你們能猜得出是誰嗎?
♡♡
而這樣的孩子,他們兩存在的方式,他們兩看待世界的方式,
他們兩的獨特,他們兩的有趣,他們兩的困擾,他們兩與生命的互動....
也都成了我們的酬賞。
夫妻倆說起孩子,就像在說一場好看的電影,奇聞軼事一樣有去。
♡♡
對我而言,這些酬賞,並不是孩子特別怎樣。
而是,意識關注的焦點很重要。
當孩子在說成績幾分時,我注意的焦點,是全部的他。
他的表情,他的語調,他的心情,他的想法,他的態度,他的當下.....
所以,當我們循著分數繼續往下討論時,幾乎都不是在分數的多少,
而是更多更廣泛的內容。 可能是他自己對這分數有什麼看法,可能是他自己因為這樣的分數在班上會有什麼互動,可能是他說話的語調很可愛,可能是這次考卷的出題,他認為老師出得如何?...........
當我們說起阿基米德,就會是全家一起分享所有關於阿基米德的聯想,包含上課的樂趣,旦妹妹會提供她讀過阿基米德的軼事,或是媽媽以前念浮力原理時,一些記憶。 連曹沖稱大象,到底是曹沖先,還是米德哥先?....這樣的議題,都會被拿出來討論。
♡♡
原來,生命的酬賞是這麼來的。
讓我們需要做,應該做的事情本身,產生深度的樂趣,透過和諧的人際與齊心,帶來深刻的經驗,這就是生命給予的酬賞了。
於是,孩子用功時,不用想著,如果我考幾分,就能獲得什麼獎品。
而是,只是停留在當下的功課內容本身,就可以樂得笑哈哈了。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