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一個父親在她年幼時,即意外過世的女性。 目的是,重寫生命的影響史,讓父親空缺以及死亡的客觀事實,在主觀上,來到一個祝福的位置。
前面,我們走了很多,而這篇文章,我摘錄了最後一個讓我很觸動的部份,那就是我們如何看待死亡。
一開始,我們的排列是這樣的:
主角用一個生存策略活了下來:「不要去感覺,反正死就死了,我要努力,要認真,要有成就,不要讓人看不起。」而這生存策略支持了她30多年,來到一個「無法不努力卻充滿疲憊再也無法強逼」「好想離開工作暫時收席,卻很害怕走不開。」 的階段。
直到,我們讓這生存策略成為內在堅毅的力量,主角才有辦法面對父親的死亡。
而當我們也疏通了父親的死亡之後,排列成為這樣:
我站上死亡,感受到死亡的能量,然後,對主角述說:「現在,我不是妳父親的死亡,我是妳的死亡,我就站在妳前方,在未來等著妳。」 主角表示,聽到這些她覺得好害怕。
主角來找我,最想要的,就是:「回到自己的心」
於是,我要求她閉上眼睛,用冥想帶領,簡單地,讓她回到自己的心。
等到,主角與自己的心能量連結後,我再次站上死亡的位置,感受到死亡想要告訴她的。
「我是妳的死亡,我就站在妳的前方,在妳的未來等著妳。 從妳一出生開始,我就在妳前方,這是一直存在的事實。 我在這裡,是一扇門,穿越我,妳可以到另外一個世界。 我是一扇門,在這裡,讓妳能穩穩地留在這裡,留在物質的世界活著。 」
主角微笑,放鬆,她說:「不曉得為什麼,一閉上眼睛,害怕就不見了。 而是一種安心,慢慢的,很特別,忽然,感覺到愛,死亡,是一種愛。」
於是,我再次站在死亡的位置,聆聽死亡的新能量:忽然,擔任死亡代表的我,經驗到,本來,死亡是一扇黑色的門,代表分離,代表悲傷,代表愁苦。 等到,主角用心靈的眼睛,剝去所有腦袋對死亡的想像,而感受到更深的真實,就是,死亡的愛時,這扇黑色的門,忽然轉為透光的門,是充滿光的明亮。
那就像是,門的顏色,本來就是光的亮白色。
而是,光,覺知與看見的光,讓我們看見了他原來的顏色。
原來,當我們逃避,當我們不去凝視,就如同黑夜,少了覺知的光,看不到任何顏色。
而充滿光的死亡之門,成為一個轉化的入口,一個守護的界線。
死亡說:「是的,我在這裡,看著你,一直一直,守護著你。 請你在這裡,好好地活著,不需要,讓我的影子投射到你現在的生命。 只要你看著我,我會在對的時間,打開門,到時候,你會來到轉化,到時候,你可以脫去肉體的殼,成為光。 而在現在,我是關閉的,我關閉得好好的,我守護你,愛著你,歡喜,你活著。」
這時,主角彷彿受到祝福一樣。
她說:「忽然,感受到父親一直陪伴著我,沒有父親的感覺不見了。 父親一直一直陪伴著我,用光的方式。」
這是心的體驗。
在頭腦層次,從年幼開始,就得面臨存活與獨立的議題,非常努力。
在肉體層次,父親死了,就是死了,不在,就是不在。
然而,在心靈層次,只有透過心的感受,父親,化為光的形式陪伴,是更充滿愛的。
據說,身為礦工的父親,在出事當天,一下班就急急要趕回家,回家與妻子女兒們相聚。
沒想到,時間空間的結果,是父親的那個通道崩塌,只有父親走了,其餘的礦工們都安全。
主角,一直不去感受父親的空缺,不去感受到哀傷或思念。
用的是堅強,用的是努力,用的是一種骨氣,來面對,這個事實。
而死亡,由於,是如此重大的禁忌,成了無法凝視卻早已是生命原動力的存在。
在這時,眼睛不看,死亡成了潛影響,對生命的耗損越來越大。
而在我們工作的帶領,死亡,在用愛流入,以心面對時,有了心靈的眼睛,所看到的事實,是更接近的,死亡是一份愛,愛的感受。
死亡,不是,隨著我們的出生,就在前方等候著我們嗎?
死亡,不是,守護著,讓我們知道,終有一天,時候來到時,就會與我們相遇嗎?
到時候,祂會為我們打開一扇門,而這門,是我們以另一種存在的方式,光的形式,回到合一的時刻。
而在這之前,死亡,好好地,提醒我們,時候未到,好好地,活著。
是的,在活的這方,活著的就是物質世界,光是隱規則與動力,而物質的實踐則是顯規則與成就的形式。 而死亡與出生,是這轉化的中介,一樣的明亮,一樣的是愛。
死亡,是愛,深深的,你感受到了嗎?
所以,我在自己的筆記,寫下,「想像與真相」
童年時,主角對死亡的想像,是訣別,是媽媽的眼淚和脆弱,是同學的嘲笑。
而在昨日,當打開心靈眼睛,穿越所有想像,死亡,回到了本來面目。
是愛,能真切感受到的愛。
Dear Mali, 謝謝這篇文章,觸動了我近來的心思,在肉體、頭腦跟心靈的層次,感知、認知和覺受,都來到了一個較為整合的位置。
而這個整合的位置,卻是過去的生命經驗所不熟悉的;頭腦還試著掙扎理清頭緒,心卻是篤定了。光是敢於凝視著死亡有關的種種,就帶來一種穿透的啟示。
過去的我無法想像,有一天竟可能感知到,不只死亡是一份深愛,就連以往我認為的被遺棄、被忽略,不被愛的分離經驗,也有深刻的愛在其中支撐著、交流著,用頭腦無法理解的方式...
愛真是奧秘啊!
Posted by: 雅卉 | 2015.07.31 at 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