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咖啡店寫作的我,常會不小心聽到別桌的話語。 在餐廳也是,總是躲不開地,就參與了別家的教養劇。 其實,聲音進來,不理會也就成為背景了,而那個無法不拉長耳朵,屏氣凝神的,都是讓我也深思的對話。
「趕快吃,不吃,就把你送到火車上自己坐車回家。」 猜想孩子還是慢條條的。 「而且,爸爸媽媽不會跟著上車,只有你們兩個自己,沒有東西吃,沒有人帶你們下車......」我深呼吸了一下,決定離開這樣被扯入的情境,送了祝福,專心吃起自己盤中的美食。
付錢離開後,倒是老公說話了:「理書,妳聽到了嗎?」我說:「對呀,控制。」「什麼什麼? 什麼控制?」10歲的女兒嚷著,比我們更好奇。 於是,手牽手在花蓮散步,我跟女兒解釋:「當爸媽說要送孩子單獨坐火車回家,是真的還是假的?」女兒說:「應該是假的吧! 可是,如果我像他們那麼小,應該分不清楚啦~」 我說:「小孩在心裡就會產生恐懼,所以,因為害怕被丟棄,所以就趕快吃飯,對不對? 當爸媽的,用一種假的計畫來嚇小孩,這種威脅的手法,背後的目的就是”控制”。」
「控制有什麼不好?」女兒問。 我反問:「妳有看過皮影戲嗎?」女兒點頭。 「控制就像皮影戲的繩子,讓影子玩偶可以演一齣好戲,讓觀眾笑哈哈,表演的人也覺得有成就感。」我回答:「可是小孩不是影子玩偶,孩子是活的,有自己的想法。 被繩子綁起來,每次都這樣,這活的小孩,會發生什麼事?」「小孩會想要甩掉繩子,自己跑去玩。」女兒回答。 我說:「小孩不會真的消失自己的意志,任憑處置,小孩會知道,只要假裝順從一下下,爸媽的繩子就會解開,他們會可以解下繩子去玩。 也就是說,小孩聽話吃飯,只是為了不要害怕,而不是真的想要吃飯。」 「或是,小孩經常被綁上繩子,又放下去玩一玩,被綁上繩子,又放下去玩一玩.....你想,到了最後,小孩力氣越來越大,他們的心願會是什麼?」 我問女兒。 「當然是逃跑,切斷繩子,大吼大叫抵抗。」 女兒策略可真多,在月夜下牽手散步,我們兩哈哈大笑,我對天感慨:「是呀,大吼大叫,逃跑,離開繩子,成了最本能的人生目的,這真的很~可~惜~」
♡♡
當父母使用了:「威脅」「可憐戲」「監控」「懲罰」「大獎賞」來當繩子,好用來牽引孩子去到自己想要的方向時。 孩子也同時學會了:「把表現良好當做人生目的」「假裝順從」「罪惡感」「表裡不一」「冷漠」「大吼大叫」「奮力抵抗」「切斷關係」來因應這些控制策略。 我們就稱之為「控制策略」與「反控制策略」。
而奇妙的是,這兩種策略,會同時成為孩子內心的人際戲碼,在面對同學,在長大之後的職場,在親密關係裡,甚至自己成為父母之後,反覆交替使用這兩組策略。 也就是,這些,使用控制策略的父母,他們的內心,也曾經是被當做皮影偶管理的小孩。
這樣的互動,最可惜的就是,「控制與反控制」成了人生的本能目的。 而真實的人生渴望反而被深埋在覺知的深海裡。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沒有覺察就順從」「沒有覺知就先討好」「別人認可的自然變得對自己重要」「隱藏的憤世嫉俗」「對於權威有一種敵意」「不是對權力遊戲著迷,就是鄙權力而遠之」「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沉迷於慾望追求,要到了很快又空虛」「不快樂」。 對我來說,這些”症狀”的背後,就是「我沒有踏實地活在自己真正的渴望中,我的努力來自於脫離”控制與反控制”的恐懼,而不是來自於內在熱情,與真實的渴望。」
你也覺察到,自己內心有這樣的影子嗎?
我們的世界有兩種孩子,一種是外在的孩子,一種是內在小孩。 我們要先釋放內在小孩於自由,讓生活言行的動力源頭來自於「內在真實的渴望」而不是「在控制與被控制中求取安全感或自由」,這樣的大人,也就自然而然,能覺察並遠離,使用控制手法來管教小孩。
圖片來自:http://stuweb.zjhzyg.net/2009/10/091019/_private/fuguanglueying.htm
【今天去皮影了沒?】,用這句子來覺察自己吧! 去覺察內心的【控制與反控制】的人格習性。 當你能覺察,就有機會自由。 你可以放下被控制感的陰影,解開內在小孩的繩子,不要為了反控制來生活。 你也可以放下控制的棍子,讓孩子得以真實自由。 生命的目的,是被真實的渴望以及創作熱情來啟動的。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