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系列演講,理書要說的,是一個人性的意識觀。
這場演講的關鍵句是:「每個起心動念,是”誰”在帶領著我?」
這個”誰”並不是一個外在實質的人,例如老師或父母,也不是一個”外在的神”例如耶穌或佛陀。 這個”誰”指的是千百個自己中的一個”自己”
“自己(self)”,在心理學的用語,很接近”次人格”,或是”面向”,指的是我們在不同心理狀態時,有一組慣用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舉個例子,類似:「溫柔的我」「愛喝酒的我」「追求成就的我」「悲觀的我」等等。
或是,我們可以用”personality state”(人格狀態)來說明,也很接近。
例如:”溫柔的我”,會有一組人格狀態,可能是充滿情感的,體貼的,對於衝突也許是害怕的,私利與競爭在價值觀的排序上,可能會被排到後面。
例如:”愛旅行的我”,有一組人格狀態,就是,旅行在動機促成上,具有至高無上的效果。 例如:”追求成就的我”,會在意成績,會有動力為了成就而努力,會偷偷比較自己與他人的成就。 會因為成就低落而難受。
然而,我所述說的”誰”,用更精準語言來描述”自己”,則是”state of consciousness”。 “意識狀態”,這把”自己”的定義範圍,擴大到”還沒形成人格或意識覺察”的範疇。 而函納所有我們所說的下意識,潛意識,深層意識......
這時,self,可以變成 Self.... 用大寫,來表達”超越平時意識狀態的自已”,平常,在我的語言,會使用的是”更大的我”。
這系列的演講,有一個這樣的世界觀,那就是:
我們在日常生活,所思,所言,所行,其實是與內在當時最具有影響力量的意識狀態有關的。 是什麼狀態的自己,在當時最有影響力,於是,我的思想、言論、行為,就成了那個樣子。 而我們得明白,那個狀態的自己,並不是全部的自己,只是某個意識狀態而已。 就像是,大海的一個波浪,推動著岸邊的種種,然而,”我”不只是那個波浪,”我”是那大海,那片汪洋。
至於,理書所提到的”千百個自己”,到底畫的範疇有多大?
在”我”生氣時,背後還有個”渴求和平的自己”,
在”我”上進努力時,背後也許還有個”其實已經很想放棄的自己”,
在我”為貧困而掙扎”時,底層也許有個”樂於在貧困中修行的自己”。
這是一個「心理狀態」或「人格面向」或「意識的廣度與深度」,這些,可以用「不同面貌」的自己來形容,非常貼切。
理書,還把靈性的概念,放入這個”state of consciousness”,”意識狀態”的範圍。
例如:在”真愛魔法卡”的概念中,我對丈夫生氣,這生氣,常常是”非當日份”的。 這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我感受到的生氣,可能不是當日丈夫做了什麼事情,引起我的憤怒而已。 而是,丈夫的行為,勾起了潛意識某個記憶,那些,當年的情緒還沒了結,而憤怒就一起一起被丈夫的行為給勾了上來,衝出來。 所以,我常說,當自己生氣,最好的機會,就是,好好地了解自己,並去了結過去那些還沒有完成的情緒。
來到這範疇,我會給出一個命名。 例如:”憤怒我”,”老婆角色的我”,還有”舊情緒我”。 我希望這些名詞,能淺顯易懂到,你們都能跟上。
這個”憤怒我”,指的是,當下正在憤怒,被憤怒能量主導的”我”。
”老婆角色的我”則是,在認知與概念上,身為老婆,我給自己的期許與定義。
”舊情緒我”則是指,過往,曾經有受傷還有著生氣的舊記憶我。
也因此,丈夫,在面對一個生氣的老婆,其實,他面對的有這3個”意識狀態”。
好,我們還要擴大定義。
我們都知道,夫妻爭吵,或每個憤怒的老婆,或憤怒的老公,所表現出來的憤怒方式,個別差異實在很大。 有些老婆生氣是悶聲不響,有些老婆則是摔盤子丟枕頭,有些老婆會出去刷卡血拼,而少數的老婆甚至自傷自殺。
情況比較超乎常理,嚴重的狀態,我會把”舊情緒我”換成”創傷我”來描述。 表示那些被勾引起的舊情緒,不只是過往的老情緒,甚至還有過往的”創傷”,於是,一個生氣的老婆的行為反應,就會變得不合理,更像是個任性小孩,或歇斯底里的人在主導著行為。
“是誰在帶領著我?” 如果,是那個”創傷我”在帶領著我,情況通常就難搞了。
“創傷我”通常是一整組狀態,具有強烈的固定模式,它回應的不是當下現實的情境,也不試用合理的方式在回應。 而是如夢似幻,被過去的能量主導,被強烈的情緒牽引,像是唐吉柯德把風車當成巨人而討閥對戰一樣,創傷的意象或執著的企圖創造了一組知覺的引導,而無法清晰與日常生活的客觀現實層次互動,因為創傷我的主導,而擴大每日的情緒或困難程度。
”創傷我”的更深廣的來源還可以稱為”擁有痛苦之身的痛苦我”,我會簡稱”痛苦我”。 “創傷我”有時能追溯到清晰的童年事件,某個事情而引發的創傷記憶。 然而,這些創傷或痛苦,其實並沒有依據事件而清晰分類或隔開,也就是說,內在的痛苦能量,不需要分門別類而被單獨誘發出來。 個人的痛苦混和大池,或人類集體的痛苦聯繫,甚至超越出生時間點的靈魂痛苦能量,我都把它稱為”痛苦之身”(pain body,取自”當下的力量”一書),而擁有這痛苦之身的我,就稱之為”痛苦我”。 當我們的言行背後的主導者是”痛苦我”,則是長期廣泛的,自覺生命是苦的,也因此吸引了許多”痛苦”來到生命中。
相對於”創傷我”或”痛苦我”的陰沈,大部分的人們,使用”現實我”來主導生活。 “現實我”所看重的是現實,以個人利益或舒適為主,以合理為評價並參考世俗的種種。 “現實我”與生活的常軌合作,除非生活出現偏常的狀態,例如:遇到初戀情人,重要親人去世,發生意外... 這時,內在的情感或更深的部分,會衝出”現實我”的掌控,在特殊時期,成為意識的帶領者,讓生活離開”現實我”的掌控。
書寫到這裡,讀者應該可以自行理解了,有些人的生命被”慾望我”所帶領,追求慾望,讓慾望滿足為首要能量。 有些人的生命被”自卑我”所帶領,所有的行為都在避開卑微感或衝破卑微感。 有些人的生命被”慈善我”所帶領,成為慈善,行為慈善,成為他人生的主要目標。 創傷我的背後是一個具體的創傷,而痛苦我的背後則是集體的痛苦,慾望我則來自於許多為滿足的慾望,自卑我的源頭則來自與被尊重或被輕視的挫敗記憶,而慈善我則來自內心慈善的能量。
很容易能自行推論,”慈善我”與”慾望我”所重視的或生命選擇的優先次序很不一樣,而奇妙的是慈善我或慾望我可能是同一個人,同樣地位於一個人的”意識群組”之內。 對一個人而言,兩者都很重要。 一個長期讓慾望帶領的人因為慈善能量無法暢通的人很難感受到平靜以及沒有條件的喜悅。 而一個長期讓慈善我帶領而忽視慾望我的人,那些被壓抑的慾望甚至被忽視的需求則長期累積可能導致身體疾病或奇妙的性格扭曲。
以上這些描述,都還能以人格狀態來歸類,雖然創傷我或痛苦我的源頭可能超越此世的記憶,而理解上,我們都能想像是一組人格狀態,來明白。 以下要書寫的則是不同於人格意識的分類。
在個人這幾年的生命修行練習,最看重的是一個”覺知我”的清醒,”覺知我”不是一個人格意識的組態,而是一個”觀照”與”覺知”,時刻存在的狀態。 “覺知我”沒有過往的記憶,也沒有需求或被記憶主導。 覺知我是個觀看者,覺察者,是個知曉與記錄的狀態。 就像是一雙寧靜的眼睛,時刻能觀看到發生在這個”我”之內的事情。 有如外在觀察力,洞察到外面世界發生的動態變化與蛛絲馬跡,”覺知我”隨時觀看著”我的裡面”所發生的種種。 覺察到自己正在呼吸;覺知到自己身體的酸或緊,鬆或舒暢;意識到自己有念頭跑逋來; 甚至能察覺到某個記憶的畫面正冒上來悄悄地正策動一場情緒。 覺知我提供一個即刻的內省功能,即刻的內在螢幕或導覽,一個即時的自我狀態移轉的回饋。
當”覺知我”的功能是時刻存在的,就能說,”我是清醒的”,”覺知我”像個守護者,沒有他,就難以產生”自由的抉擇”,因為我們受沒有覺察的隱藏動力影響,不自覺地人格狀態自動轉移,我們失去了抉擇的先機,指能被動地受情緒牽引,被過去的痛苦之身策動,或被慾望拉扯而掙扎。 “覺知我”可以比喻為內在的孔明,是我們可以依賴的軍師。
當覺知我覺察到痛苦能量正悄悄地滲出來,或覺察到有個執著的負向念頭揮之不去,或意識到有個放棄生命的心念像個影子一樣,一直蠢蠢欲動..... 我們能做些什麼樣的抉擇呢?
領導權的切換與移動,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當下我”是最重要的力量。 如果說,”覺知我”是提供觀察情報給抉擇者,那麼,真正最有力量的決策者,就是”當下我”了。 ”當下我”是什麼? ”當下我”真是很難表達的一個部分,也許是我也在修行中。
“當下我”是指我們的”空性”那個部分,完全放鬆沒有執著或卡住的部份。 這個部分,是我們能自然而然,接受宇宙天地滋養,吸收宇宙氣息的部份。 “當下我”在嬰兒身上是最完整的。 多慮精神不好腦袋轉個不停的人,這個部分則變得很小,會容易疲勞,精神不濟。 當下我,也是我們練習修行,修行的第二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鍛鍊”覺知我”,一有雜念立刻知曉。 第二個重點則在於無雜念,自然而然放空放鬆,流暢並能與天地通。
“當下我”,不一定要空空的什麼事情也不做,全神貫注,心神一致,與天地連通,徜徉大自然,運動時的神馳,都屬於這部份。 是流暢的,是不執著的,是充滿感官之覺得,是毫不眷戀的,是與天地連通,是直覺而充滿流暢的。
”當下我”像是個我們的人性與神奇能量連結的所在,每個人都有”當下我”,當下我既純淨又大的人,就像是接引天水的大瀑布,創造之流,神性祝福,轉化與療癒的可能,澎湃而豐沛。 “當下我”比較少而背景依然有雜質的人,連接療癒或轉化,神奇或創造力,就會少些,慢慢來。
一個”當下我”完整且容量夠大的人,一旦覺知我發覺自己離開當下,則很容易,自然移轉回來。 對我而言,純真信任圓滿的孩子,是當下我容量很大的人。 而成熟的我們,需要修行”覺知我”而逐漸地,把當下我給養出來。
接著,我們要來到更大的意識領域。 我要介紹兩個”自己”一個我稱呼為”愛光我”(或”天使我”或”神我”),另一個,則稱呼為”靈魂我”。 要介紹”愛光我”與”靈魂我”之前,要先介紹,我對人這個存在,以及我的世界觀。
以下,是我的人性地圖,你可以接受相信,或,就是當做一個比喻,或人生的假設。
想像,人的身體,是由泥巴與水揉成的一個載具(承載的容器),而這個身體並沒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一口氣存在,才能真正活起來。 而這一口氣,其實是我們的精神,當精神與肉體合一了,命就在了。
這一口氣,是什麼呢? 這一口精神,是我們真正的存在,是不會隨著肉體隕落消失而消失的。 這一口氣,就是我們的能量形式的生命。 能量形式的生命,是一組振動的頻率,這振動是獨特的,就是我們個人的獨特展現。 這組振動,進入肉體生命,我們能藉由物質形式來展現自己的獨特性;這組振動離開了肉體,肉體失去生命氣息開始衰敗腐爛,而這組振動頻率依然存在著,只不過,無法以物質感官能感受到的方式,來表達感受與意念。
這口氣,其中有兩組頻率。 一組是純淨無瑕,光亮無邊的神性能量。 另一組則是帶著各種記憶的靈魂。 靈魂,可以想像是一組記憶體,儲存著過往的記憶,包含難受的以及很厲害的──稱之為創傷與潛能。 而純淨無瑕的振動,則是純然的光明,與神性的振動一致,而且,從來沒有被污染或改變過。
這組神性的頻率,是我們內在的涅槃,是我們的光明本性,無論盜匪聖人,每個人都有。 唯一的差別就是,它是深埋意識之內尚未表達穿透的種子,抑或是,已經充滿每個片刻,能夠與人格我聯繫,與一起作用的振動?
於是,我們多了兩個”我”,一個稱作”愛光我”就是充滿愛以及神性光明的自己。 另外,則是”靈魂我”,指的是我們更深的靈魂生命,有些已經來到了人格的層次,能被人格所表現並與之合作。 而有更大的部份則是我們的潛意識,潛能,深度意識.....,等待能進入人格層次,而被活出來,在現實生活中實踐。
“靈魂我”是有意圖或渴求的,”靈魂我”遵循內在真實,不受社會或他人影響。 “靈魂我”最核心的需求就是要活出真實的自己,無論什麼樣的困境,從中自由,並在期間通過二元對立的迷障,展現出自己的愛與光。 而”愛光我”則如同神一樣,沒有私人的意圖,也不會有匱乏或渴求。 “愛光我”遵循自然法則,是無私且支持靈魂學習的。 “靈魂我”還有個部分,那就是前面累積還沒有學習畢業的”補修學分”,這些補修學分,有過去的記憶,模式,靈魂還沒有學會把這些帶入愛和光中的學習,為的是,有機會在這一次擁有身體的機會,把補修學分的內容完成,這”靈魂的補修學分”有另外一個比較通俗卻經常被誤解的說法,稱之為”業力”。
寫到這裡,有了完整的地圖,整理一下:
人格我:
這就是我們的性格,呈現在外的稱為人格面具或社會形象,人格有很多個不同的人格狀態,我們稱之為人格特質的部份。 或是,稱為「次人格」,由眾多的特質或”次人格”組合成為我們的個性或性格。
一個性格”好”的人,意思是他表現出許多讓人愉悅歡喜的人格組態。
一個性格”差”的人,意謂著他表現出來的人格組態,是讓人傷腦筋、惹麻煩或反社會的。
一個”真性情”,或”內外一至”的人,就是他的社會形象(或人格面具)與平日獨處的他是一致的。 他的所思就是他的所言,他的內心話就是他對外發言的內容。
而一個”表裡不一”的人(”假面人”或”壓抑的人”或”悶騷型”的人),意謂著,他表現在外或對外發言的行為,與他內在實質上運作,或獨處時的行為不一致。
人格,基本上是被我們覺察的,被外人所能認識的,是我們與社會互動的種種面貌。
這個人的次人格們,彼此間協調一致,基本信念相同,意圖或需求也能相互支援,我們會說,這個人是”整合的”。 而這個人的次人格們,彼此核心需求不一樣,態度不同,需要的也不一樣,我們會說,這個人”個性矛盾”,經常”自我衝突”,是個還沒有來到”整合”的人。
靈魂我
人格我,是透過家庭、文化、教育以及個人修為,表現在外,能夠隨時被意識與感知的狀態,屬於表層意識的我。 而靈魂我,則是跨越生死所留下來的”自己”。 以電腦語言來比喻的話,人格我是已經安裝的應用程式與資料庫。 而靈魂我則是已經下載還沒有安裝的應用程式與資料庫。 一般而言,當我們說”小我”或”自我”(self)指的就是人格我。 而當我們說”大我”(Self)或深度意識則把靈魂的部份含納進來。 一旦靈魂我被活出來,被展現出來,來到日常清醒的表層意識,那就被活出來,應用程式安裝好可以隨時使用,或就是我們活出靈魂的夢想熱情與渴望。
“靈魂我”,是我們內在的動力源頭,如果人格是一組機器的話,那靈魂絕對是電源。 或說,如果人格是一組風景的話,那靈魂則是泥土與泉水。 靈魂,有其超越生死的一貫目標,靈魂旅行,為的是一次次的學習,一次次的實踐並活出獨特的靈魂芬芳與質地。 還有一次次地,把之前尚未學習完成的功課,學習完成。
“靈魂我”的最主要兩個部分,是”天賦”,那是我們過去所累積的智慧或才華。 還有”業力”,那是我們過去還沒有釋放的驚嚇或糾結情緒結構,而我們的目標,是把這些還沒有回到平靜和愛的結構,帶入接納與愛中,用光療癒,我們稱之為”業力/補修學分”。 這兩個部分,對世俗態度而言,我們歡迎天賦而害怕業力。 然而,其實,兩者都很精采都很重要,業力的需求很清晰,就是要回到被接納,學會愛,回到光中。
“靈魂我”與”人格我”,二者間的關係是什麼呢?
靈魂我像是人格我的資料庫,底層的水源,或是光源。 靈魂散發出來的能量,若能被人格所接受,則能順遂地提供各種熱情與動力,才華與知識,以及學習的目標和方向。
例如,一個極其拘謹的人格,也許有個生命功課叫做”自由”──”不受他人眼光影響而作自己”,那麼,這個動力會很洶湧地從靈魂湧上來。 而人格層次回應的態度若是抗拒或壓抑與掙扎,則靈魂會出現更多的渴求,甚至會吸引更大的束縛來到生命中,目標並不是讓人格受苦,而是讓人格終於能放下束縛,而養出一個堅定的力量,能自由而真實的做自己。
靈魂我其中,有個特殊的動力,叫做靈魂計畫,或說,此生的生命任務,這生命任務,類似已經準備好要在適當的時機,來到意識層次,被實現被活出來的一個”課程表”。
我們可以把”靈魂我”視為一個更深的動力,屬於”人格我”的資源庫,資料庫,後援或是地底下的缺失漏洞。
若一個人,很能與自身的靈魂在一起,發揮很多的覺知功能,並能讓人格彈性,把生命的很多遭遇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抗拒。 聆聽身體的聲音,覺察內在的感受,有情緒時與情緒同在並將情緒帶入愛與光中,是最容易活出靈魂洋溢生命的方式。
奇妙我
如果說,”人格我”是活在現世的,那麼”靈魂我”就是人格的泉源。 而另外有一個部分的自己,則是不受束縛,活在光亮中,能自由抉擇,具有療癒能量,有超越人間的智慧,振動頻率高,愛與光的存在。 這部份,包含時刻知覺,能感知的自己,稱為”覺知我”,還有,放空而無形無相存在的”當下我”,當然,有我們最初從神性大我那裏而來的光,也就是我們內在的神性,稱之為”愛光我”,它與神性無分別,依然活在沒有與神分離的部份,它就是愛,純淨的光。
“愛光我”~”高我”~”大我”~”神性我”
“覺知我”+“當下我”=”覺性”或”靈性修為”
我把這3個組合在一起,稱為”奇妙我”,事實上,這就是我們內在的療癒者,療癒與力量的重要源頭。
這個”奇妙我”,隨著修行而有不同的結構。 當我們越來越多的部份,來到愛與光中,可能是右圖。 或是中間的圖。 總之,可以有各種組合。
“奇妙我”一直存在。 即使是惡人。 諺語「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我的理解,就是瞬間,奇妙我成了主要的意識,成了生命的動力。恩典來到,即使生命死亡了,這光與恩典的意識,是放在靈魂結構中的成長,就是整個靈魂的振動都提昇楊昇了。
沒有覺知的人,像是在迷霧中活著,像是,覺知我的覺察,沒有來到人格層次。 我們常說,是無明的狀態。 覺知我,很像是個檢測與觀察者,而若”覺知我”與”當下我”合一”,也就是,當我們覺知那個念頭時,是純然完整渾然在那整個念頭中,則”覺知成為光”, ”愛光”自然流入,這”念”也就被轉了。
“當下”是個奇妙的存在,那就是整個覺知意識來到所有正留經我的流裡,完完全全與”我所正在經驗的所有頻率與能量”同在。 就是一個”當下”的狀態。
“當下”就是個狀態,並不是一個”自我”,不屬於”人格我”不是任何一種人格。 而我在這裡使用”當下我”的名詞,主要闡述的是,”當下”成為自然而然的一個狀態,當下,成為一種整體存在的狀態。 “當下我”的穩定持續以及每次所能流通的流的大小,成了一個人的精神力量。 這是透過靜、定修行,禪觀與覺照訓練出來的。
”愛光我”指的是”神性之光”的某種知覺與祈禱的專注,還有,已經來到振動頻率高與純淨,屬於愛的質地的內在。 一個覺醒者或開悟者,”愛光我”是大到含納所有的靈魂與人格範圍,所有的起心動念,都出於”愛光”也都在”愛光”的照亮中。
許多靈性法門或光工作者,可以獲得一個點化,擁有一個”接引神聖能量的通道”,這個通道,能在”當下”與”覺知”狀態,接引靈氣或療癒能量下來。 然而,擁有這”愛光”的通道(點化),與”愛光”已經來到每個起心動念,言語行為,是沒有相關的。(這就是一個可以給人治療的大師,卻未必是人生的好導師,因為,愛光可能只是他的能力,未必是他的存在) 我們說,有意識地並充滿覺知把療癒的光,帶入人格中,帶入生活的行為語言與中,這是一個修行。 擁有”愛光”的通道,是很方便地,可以使用這通道來清理與整理內在,使我們每個部分都出於愛光,都在愛光之中,這是個人修行。
其實,嚴格來說,”奇妙我” 與”靈魂”不能用”我”來稱之。 通常,我們用”我’的稱呼,指的是來到意識中形成的一組狀態,直指的就是人格的部份。 靈魂或奇妙,精準的語言是 ”大我存在中奇妙的部份”,以及”大我存在中靈魂的部分”,而在這裡,我使用了”靈魂我”以及”奇妙我”除了簡潔之外,要強調的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練習與修行,與我們的靈魂和奇妙聯繫。 ”靈魂我”或”奇妙我”則強調了,”我”的存在可以擴展到大我,可以有意識有覺知有選擇地,擴大自己的意識範疇。
人格我+靈魂我+奇妙我
我們把上述的三種層次疊加起來,大概是這樣。 “愛光”是最核心的本質,透過當下與覺知,能直接碰觸到”愛光”,也就是我所謂”奇妙’的部份,而人格是最上層的。 這裡的上下,表達的是意識的深度。 越表淺代表越能在平常的時候被覺察,也越在日常的清醒意識中;越下面則代表越不在意識的控制。 上下,也代表了形成的時間,我們是從愛光而來的,有了覺知形成了這演化的歷程,有了過往靈魂的結構,而後,來到了現世,建構了此生的經驗。
我們與外界互動,在世間行為的所在。 奇妙我的光照,若點亮了,能有機會,直接碰觸與照亮,靈魂與人格的層次。
我們說,當奇妙我與靈魂和人格的連結與照亮的過程,就是一個療癒的過程。當我們回歸當下,內外一致,帶著覺知,並全心祈禱時,會發生什麼事? 這時,我們的愛光會與愛光的源頭,也就是宇宙的神性聯繫,而一下子,整個光會照下來。 如同下圖一樣。
這就是祈禱的神奇之處。
而什麼時候神性的光,可以如上圖的右側一樣,全面照亮呢? 關鍵在於”臣服”。
“臣服”就是裡面沒有抗拒了,無論是人格或靈魂,都已經平靜下來,向光敞開,來到這個當下,全心渴求神性的降臨,於是,光就能普照。 所有人格層次已經準備好,已經被自己的覺知所領導,準備好贏激光的,就會被神性之光所照。
而我們自身的愛光,也會在這的歷程,隨著覺知清晰,隨著回到當下,成為這樣的結構。
奇妙我變大了,成為生命的基底。
靈魂我的業力結構變得透明;靈魂計畫與天賦,與人格的部份鄉連結。
人格我的多了許多亮點。
千個我中誰來領導?
以上,是我畫出來的”我”結構圖,百個我,千個我,都可以函納在此結構內。
接下來的關鍵在於,「我們的生命能量由誰來領導?」
或被靈魂的”業力”所主導而無沒有覺知?
或是,由奇妙我中的覺知者來帶領?
大部分成人的領導權,通常交給人格面向中的”現實我”,”理智我”,”策略我”來做決定。 然而,很多人的理智,無法管轄許多充滿負向情緒能量或匱乏需求很強的人格面向:”憤怒我”,”仇恨我”,”恐懼我”,這些情緒能量,若沒有被帶領,而成為生命的主導者,經常會做出許多偏頗的行為,而讓”現實我”來後悔。
大部分的孩子,則是被身體與情感能量來領導。
身體與情感能量,最多來自於”靈魂我”,而少數來自於”人格我”。
我用左圖來標示出:”身體與情感”
對我來說,”情緒’與”情感”是不同的。
情感來自於整體,來自於人之間的一體性,與深度的連結。 來自於愛,來自於靈魂。 而情緒,則出自於小我的創造。
例如:有一種原始的恐懼能量,是來自於身體本能的。 這不是人格學得的害怕,他是一種純淨的能量,能帶領我們逃生並保住生命的。 然而,人性中有習得的恐懼,這恐懼並不是意識到真正的危險瀕臨,而是,深埋於人格結構中的過往,沒有釋放的記憶所誘發的,從人格結構中所冒上來的。 這些情緒,只是需要回到我們的覺知與接納,回到愛中,會自然而然消失。 就像是,濕氣在陽光中蒸發一樣。
意圖又如何表達?
生命由誰來領導? 意圖出自哪個層次的我? 若表現成圖案,大概是這樣:
左邊的意圖能量,出自於人格我。
右邊的意圖能量,出自於奇妙我,並貫穿靈魂我,也獲得人格我的支持。
有時候,生命來到,靈魂能量主導的時刻。 強烈的靈魂能量,超乎人格的覺知範疇。 這時,生命會呈現”失控”的感覺。 彷彿,慣用的人格面向,沒有誰能領導。
這時,會有許多”來自深層意識的意圖”,導致生命,有很多的發生,促使我們人格快速需要蛻變。
什麼時刻,生命呈現這樣子?
例如:重要親友去世。
例如:重大疾病。
例如:青春期,中年危機,瀕臨死亡。
這時,大部分的人們,習慣用力,想要長出人格來掌控局勢。 對我而言,比較容易擴展的,其實是奇妙我的結構。 用祈禱,或,擴大我們的覺知,把這些能量帶到當下,我們就得到療癒了。
如同左圖,光療癒的方式,其實是把覺知帶入失控的行為與動力,並且,敞開與接納,使當下我來承接,並且可以讓愛與光流入。
一個非常深的意圖,從奇妙我穿透靈魂我並來到人格我層次的意圖,是非常具有實踐力的,它可以說是,裡外一致,那種,會讓整個宇宙都一起來幫忙的天命等級的實踐力。
另一種可能,則是,這意圖只出於人格面具,一個客氣的說詞,也許只是基於社會形象需要,而非來自真實的人格內在。 那這樣的意圖,幾乎是虛假的,只會創造凌亂的能量流,無法支持任何一致的東西被實現。
還有一種可能,示意圖出自於創傷我,或,慾望我。 創傷我和慾望我,通常與現實或理性我脫節,而這些意圖夾雜著創傷的情緒或慾望的強大動力,會以衝動行的方式,爆發的短暫破壞行為,或,日後會後悔的衝動方式來呈現。
讓愛領導/讓存在充滿/讓當下開路:
若意圖出於奇妙我,來自一個出於流動而無念的存在狀態的行動,幾乎是最神奇而美好的。
本場演講有兩個目標:
- 知曉意圖出處,連帶影響行為以及行為所帶來的連續影響,慎始。
- 有意願並積極,養成自己的”奇妙我’
- 想辦法,讓愛來領導,讓覺知充滿並存在著,用當下力量,來推動生命的圓滿。
- 在小時候,在一個被聆聽被同理的情境長大,能夠把內在的流動使用語言命名,帶入意識中。 也因為被接納,所以,覺知的敏銳度維持著。
- 保持覺知的習慣,留一個注意力在往內觀照,使用語言,表達情緒、意圖、想法,渴望......種種。
- 寫日記,用”我”訊息。
- 與覺知力很好的人在一起,練習擴展覺知的範疇,從外在的五感,到內在的五感,到超意識的覺察。
- 練習分辨,能明辨意識本身的空性,區分人格雜念或來自奇妙我的訊息。
- 來領導,讓覺知充滿並存在著,用當下力量,來推動生命的圓滿。
當下我:
- 成長時,一次只做一件事,吃飯時專心吃飯,走路時專心走路。
- 被接納,被支持,沒有太多來自父母的嘮叨,長大後沒有過度嚴厲的父母型的內言。
- 被聆聽,沒有壓抑,流動的,自在的。
- 長大後的正念(禪觀,行禪,食物禪...)種種練習,讓自己的專注力是澄明的,就在當下正在進行著的經驗中。
愛光我:
- 成長時,家裡在一種自由敞開不迷信而和天地連結的世界觀中長大。
- 成長時,不是以「小我」為中心的目標傾向,而是以靈性和眾生關懷的世界觀長大。
- 信任、臣服、祈禱、交託、喜悅、感恩、寬諒、愛、沒有條件的愛。
- 對萬事萬物的敬意,對人事物沒有二元偏見的寬大。
- 寧靜,更深邃地,向超越三次元感知的能量保持覺知。
- 對於遭遇的敞開與臣服,沒有執著苦與樂過多,時間是永恆的,對於人世間的體驗,當成一種體驗,與無常同在,而不執著於特定結果。
讀第一次感動落淚!!
讀第二次光亮了
讀第三次一體了
就如同見到您的那份,光,明,亮
能夠參與是無比的恩典
感恩有您
Posted by: anila | 2015.10.29 at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