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好朋友說:「是呀,他忽然長大了。 那種感覺,是他打開了自己的世界,而那世界,對我而言,是更未來的,像是,我平常的手臂已經守護不到的遼闊。」
♡♡
所以,我更珍惜這些時光,至少我們還住在一起的時光。
要怎麼樣珍惜還住在一起,我有4個原則:
- “在的原則”:
- 擁有自己:孩子回家前,為自己而活。
- 放下自己:孩子回家後,把心思空出來,把自我放下,活在現場。
- “生活原則”:把生活基本需求顧好,
- 簡單:不要做太多太好,讓自己輕鬆,讓經濟簡單,讓物質干預減少。
- 合作:不要單獨做,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參與。
- 促成對話:促成對話的三個重點
- “不怕”,不怕外面的世界,沒有擔憂,有更多的調查,蒐集資訊,理性的分享
- “開放式的提問”,把我的思維邏輯,我的人生經驗,化為「提問」
- 提問的目標是:
- 為了讓孩子多些層次思考,
- 是為了讓孩子多些深度探索。
- 是為了讓孩子有多元的角度去感知。
- 提問不是要:
- 用問句來套出或核對自己的猜測
- 用問句來引導孩子用我們的想法來思考
- 用問句來要孩子承認自己是錯的
- 一定要聆聽:
- 聆聽,就是,”完完整整的聽”
- 沒有預設立場
- 聽到自己不想要的,聽到自己緊張的,要按捺自己,繼續完整聽完
- 要當做自己不知道,太以為自己知道,就會太快以為聽到,其實,並沒有
- 聆聽,要讓孩子感覺自己被聽到
- 同理心有個技巧,叫做:「語意回映」以及「情感回映」
- 意思就是,用「語句摘要」像鏡子一樣,把你聽到的摘要回去,雙方確認
- 很像是,記者寫好訪談稿,需要交回給受訪者,受訪者確認
- 「情感回映」,在我這裡,不只是情感,主要是孩子的內在世界:
- 情緒:你對.....的感覺是.....。
- 雙重情緒:對....,你一方面感受到.....,又感受到......
- 態度:所以,你傾向支持......多些。
- 其實你想要.....,但有一部分,你害怕......
- 需求:在這裡,你需要.....
- 意圖:在這裡,你決心要......
- 想法:你的想法是......
真的,只要保有這3個態度,無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困難,一定可以慢慢慢慢地化解。
想像,這3個態度是春風,能融化任何關係中的寒冰與積雪。 它一定一定可以,如果一時看不到成效,感受不到春天的綠意,只是因為寒冰積雪過深,要更多的耐心。
所以,這些耐心,就是不著急。
好好過日子,不把孩子對這些原則的回應放在心中太多。
然後,好好照顧自己的健康,讓祈禱來到生活中,希望彼此能活得夠長,來到春天的相遇。
所以,我把這3個原則,命名為「春風原則」
♡♡
上週六,樹哥哥踢了一整天球賽(五場5人制),回家後,他整個人沉浸在球賽中。
而那個週日,剛好展爸不在家,孩子要準備期中考,我們就什麼行程也沒有安靜在家。
於是,我完整地實施了「春風原則」,不是故意的,而是,我其實本來一整個人就是春風原則的化身。
其實,我不懂足球,然而,我可以訪談。
扮演的,是足球外行的記者,也許沒有認真做足球功課,卻有一顆心。
「媽媽,我們第三名!!」
-- 「哇~比了幾場,怎麼發生的?」
--「所以,你們採取的攻防策略和以前不一樣了。 多說一點。」
其實,我沒有「認真」促成對話,通常是幾句交流,5分鐘上下。
我們就又回到生活裡了。
然而,過一陣子,他又會提起。
「媽媽,這次我們教練有在場,我真的覺得不一樣。」
--「ㄡ~他會不會像以前一樣說,「.....」」(記住以前他提過的)
--「那教練提出這樣的策略。 你們用兩個最強的後衛。」
「對呀,媽媽,跟....的那一場,對方的攻擊率是0耶。」
-- 「是你嗎?」
「是我,我把每一球都守住了。」
--「那你跟守門員是怎麼合作的?」
「媽媽,我昨天一共踢進了6球。」
--「真的,你從後衛往前攻? 趕快現場報導給我聽。」
--「所以,這一球,你突破了.....,然後就踢進去了。」
--「仔細回憶一下,閉上眼睛,在...的時候,你怎麼做到的。」
--「所以,其實沒有思考,就是用身體的直覺。」
--「你會不會覺得,比起小時候,你比較不怕了? 可以衝上去,沒有猶豫的時間差?」
「媽媽,ooo 很厲害。」
--「怎樣厲害? 他這幾年進步多少。」
--「還有誰很厲害,多說一點。」
--「那你們輸球的那幾場,對方擁有的強項是什麼?」
「其實我們只輸給一個球隊,另外,是PK輸掉的。」
--「你們的PK,好像每次都輸了,那你踢的那球呢? 進了嗎?」
「進了,我自從...之後,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踢進。」
--「決心為你帶來什麼影響? 你怎麼讓自己感受到決心? 平日為這決心做了什麼練習?」
--「那贏你們那隊,他們有什麼地方,是很厲害的。」
「校隊,每天練; 人高馬大。 充滿氣勢。」
--「多高大? 站起來,你比給我看看。」
「其實,身高跟我差不多,但是,真的比我壯很多很多。」
...
...
♡♡
那一整天,都是他開啟話題的,一次大約3~5分鐘。
我就是,充滿好奇地,帶領他再次去回憶,去思考,去連結,去感知。
後來,到了睡覺的時候,明明已經入睡了,他還特別跑來我房間。
「媽媽,我還有一件事情忘了跟你說。」
「就是,我覺得,我在進球,然後回防的瞬間,整個身體,都會感覺到一種冷冷的感覺。 刷的一下,一瞬間。」 他用雙手比畫,從身體的兩旁,由下到上。
「嗯~那是一種高峰經驗。 真的,就是,你的身體,心靈,情感,都合在一起的感覺。」
「那真是一種很棒很重要的體驗。」
♡♡
就我的觀察,其他的父母,在這樣的對話中,若和我的風格不一樣,會有兩種形態:
- 頻頻說:「好棒」,「你好厲害」,「我為你感到驕傲」
- 太想表達意見,提供專家看法,回顧自己當年勇。
對我而言,這兩種回應風格,都是父母把自己的自我編織進去。
- 說好棒的父母,是把自己的成就,滿足,驕傲,編織到孩子的經驗中。
- 提供很多專家看法,回顧當年勇,則是,把自我邊知道孩子的經驗中。
我認為,兩邊互相編織,像個朋友一樣,都是關係裡重要的。
讓孩子接受到讚美,讓孩子從父母這裡得到一些新知識,或是,進入父母的英勇史,都很重要。
然而,「春風原則」,是非常重要,需要存在的。
如果,你發覺,自己與孩子之間,有以下幾種現象,那就表示,「春風原則」不在。
- 主動與你說話的動機低:
- 孩子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很開心,跑來,想要找你說話。
- 孩子說了「我們第三名」就自己跑掉了。
- 孩子會迴避你。
- 孩子跟你說話,幾句話裡,就會有抱怨。
- 也許是說「唉又,你又不懂....」
- 「你可以先不要說嗎?」
- 「....」
- 孩子會遮掩,甚至說謊,避免你進入他的世界
其實,這兩種態度,背後有父母的自我重要感的需求,父母可以有這些需求,而平衡很重要。
- 過快的讚美,其實,並沒有太多真心,父母留在自我重要感中。 而且,有時容易把孩子誘導到「重視表面成就」
- 太快要表達自己的看法,有時候,是父母需要被孩子聆聽,父母需要被肯定。
♡♡
當然,我這例子,是孩子有成就回家的時候。
大部分,父母會離開「春風原則」都是孩子出狀況的時刻。
父母因為「擔心」「害怕」而自己內心起了寒冰,春風不起來。
這樣的例子,未來,有機緣的時候,我再來說喔!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