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阿嬤頻頻來電話給樹兒,詢問要幫忙買參考書的種種。
聽樹兒發自真心說:「有阿嬤真好。」然後自我解嘲:「我同學都說我是”阿嬤寶”,因為我一天到晚都去阿嬤家」。
這「阿嬤寶」忽然讓我從”做自己”中醒來,進入”母親”的角色。
旦旦問:「什麼是阿嬤寶?」
我說:「一般,我們會嘲笑那些,長大了,還離不開媽媽,整天被媽媽照顧的孩子,稱為”媽寶”,哥哥的同學說他是”阿嬤寶”,意思是說他整天依賴阿嬤,可能沒有嘲笑,就是說說吧!」 樹哥哥不介意說:「應該有嘲笑吧!」
♡♡
在我們家,我很盡力,「不主動幫忙孩子基本需求,讓孩子自己來」
對於本來就是敏銳與心繫孩子的我,這真的很難,因為孩子會感受到的需求與我認為的需求經常不一樣。 孩子感受到飢餓需求,樂趣需求,挑戰需求,親密需求。 而我,會看到他們的冷,沒喝水,不睡覺,沒刷牙,沒收拾房間,沒有複習功課。
而我也就很認真放鬆自己的,放手讓他們繼續玩,只撿起生活紀律的訓練。
我的原則就是:「功課,得要自己感受到需要,自己開始主動計畫,才是真的動力。」
♡♡
有時,我會說,我能這麼放,拿走孩子的作業,叫他們不想寫就不要寫,是不是因為他們的功課有婆婆抓著,催促著,盯著。 而我們剛好,在孩子的緊與鬆之間,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昨夜,因為”阿嬤寶”的說法,讓我警覺,樹兒這孩子,是否太眷戀被照顧了?
我退開,每件事都要求他自己來。
然而,另一邊,他的王子性格,依然有阿嬤在形塑著?
於是,我本來介意卻沒開口,打算讓阿嬤對孩子功課的緊與抓,有施展空間的態度。 在那個”阿嬤寶”的刺激下,忽然變得緊張起來。
我跟樹討論:「媽媽以前,都是因為覺得有需要自修,自己跟爸媽要錢,自己去書局,買參考書,然後,很開心很珍惜帶回家,每天得意的照進度複習。」 想起,我連補習,都是跟同學討論,找到好老師,自己回家要錢,自己騎腳踏車,自己跑去吃點心,補完習,自己回家,把學校的功課再寫完。
看著他們,參考書與複習卷像天上掉下來的麵包雨一樣,每學期都是阿嬤提供,心中開始不安在起來。
旦妹妹即使抱怨,在阿嬤家被阿嬤要求複習已經很多次了,回家還是很認真完成,阿嬤手出的複習卷,那已經練習很多次的國字與注音,繼續加強練習著。
然後,跑來我這裡,說複習得不夠,臨睡前好緊張,緊張到胃痛,睡不著。
被我搶去書,叫她不要念了,抓抓她的背,摸摸她,跟她說「不念書,考差,無論如何,媽媽一樣愛妳。」 然後,立即聽到她的打鼾聲。
功課很好的她,會誇張地擔憂自己被留級。
一再反覆背許多,根本沒有經驗,卻要記住的社會風俗細節。
這樣的女兒,有時,讓我有股無名火,
這火焰,是朝向誰?
是編輯課本的人? 是出考卷的老師? 還是精神緊張的女兒? 或是,對孩子功課抓得緊的婆婆?
抑或,整個社會,幾百年了,還揮之不去的,無法成為士大夫就會成為貧白被壓迫的階級焦慮?
♡♡
寫到這裡,眼淚就出來了。
那真的是一種對社會的無奈與哀傷。
♡♡
展爸離家5天這週,我的身體狀況,神奇地好多了。
我開玩笑,說,是因為你不在,就再也沒有人每個晚上,都對我訴說社會的陰影面,把憤慨卻又充滿真理的社會批判文,述說或推到我面前,讓我在每個晚上,都在社會的陰影睡著。
展爸離家,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問世事的安然裡。
每天與孩子生活,聊天,玩耍,思考人性,討論各種事情,練習煮各種東西。
像是活在桃花源般的清淨無憂。
對展爸而言,就是讀得很樂,說得很激昂,那些「精采社會觀察與批判文」的文章。
來到我這裡,都會傷心,會大慟,然後,我會偏離自己原來的發展,又再次,想著,並立即實踐,為社會多做點什麼。
如同此刻,寫到這裡。
我的哀痛,竟然無法自已,胸悶,胃的能量糾結,一起湧了上來。
展爸是把自己分離了,彷彿可以遠端觀察的位置,在自己的舒適區當個評論者。
而我,從沒有把自己與陰影分離,從沒有把他人的難隔離在心頭肉之外。
是無可救藥,融入型的人格。
♡♡
所以,我對於”阿嬤寶”的反應過度。
是一種,與婆婆同態的焦慮。
婆婆緊抓的是,要孩子的課好。
我在意的是,這孩子被功課框住,成為只會考試,把生活責任都交給別人的小屁孩。
樹哥哥,其實不是這樣的孩子。
他會感恩阿嬤,會自己煮東西吃,會幫我做家事,會自己玩得自由開心,最自己起床,自己決定要熬夜,無論去到哪裡都自己騎車。 當然,他也會迷戀遊戲,會想辦法自我控制又失敗,會賴著撒嬌,會忘記我叮嚀他的各種生活紀律。
樹哥哥,也是沒有被功課縮小的孩子。
他很多元玩耍,週一~週日,晚上與白天,大多時間在玩自己覺得好玩的東西。
不懂的功課,跑來問我或爸爸,都被我們塞回一堆基礎知識,從頭閱讀與討論起。
堅持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帶著他思考,要求他看書,自己找答案的我們,其實對他很放心。
樹哥哥,跟我說:「媽媽,妳要我自己去買參考書,我也會呀。」「我只是覺得,這兩件事情,沒差太多。 我都好。」
樹哥哥,為什麼不惜多騎一段腳踏車,每天放學,都要走三角形的兩個邊,先騎去阿嬤家,待個10分鐘也好,而不選擇直接回家,早些擁有自己的時間呢?
那是因為,阿嬤家,本來就是他有依戀的長大的地方,阿嬤,也是他情感依戀的所在。
阿嬤的對待方式,溫暖很多,無微不至的照顧,i-pad遊戲機,還有熱點心與冷水果的噓寒問暖。 那是孩童心中,最初,火爐婆婆的母親原型吧!
而我,因為婆婆給得早就過多了。
從壓抑自己當火爐媽媽的需求;到樂得輕鬆,把時間留給自己。 於是,踩在另外一端,違反自己的歐巴桑照顧者的習性,轉為,訓練孩子承擔自己生活責任,都是為了平衡。
♡♡
我的傷與痛,重與承擔,並不是緊張,在我們守護下的自家孩子。
而是,因為考試體制被縮小的孩子,
因為,只重視考試成就而失去各種活力與成就可能的孩子,
因為,公家制度或各種官方制度,而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合理回報的專業人員。
還有,再怎麼努力,收入都只能羨慕FB上各種「美好旅行與美食」的基層收入人們。
而,帶著這些感受牽掛,反而,是讓我,身體過度疲憊的能量原因。
這從”阿嬤寶”打開的主題。
回到我自己,成為生命的功課。
如果,我還想好好地健康地活得夠老,能提供真切踏實的社會實踐。
我需要,能在心靈層次,不要傷痛,不要負荷,就只是,做,我做的。
而允許,並平靜於,這些,每日每日,來到我眼前的,各種,存在以久,只是被揭露的人間顏色。
我需要,帶著感恩與信任,謝謝孩子擁有"阿嬤"這個”寶”,而我擁有好婆婆這個"寶"。。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