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無需綑綁──自由的孩子與放手的母親
家中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哥哥13歲10個月,妹妹10歲2個月。
在這個寒假,哥哥出門進行了10天的足球集訓,妹妹擁有了一個獨生女的體驗,我則經驗到,放手以及敞開的兩種親職考驗。 這個月先寫,在哥哥身上,我的放手學習
♡♡
哥哥去集訓的日子,恰縫台灣難得的平地雪的特殊季節。
在新竹下雪的那天,我開始日日記掛他是否有足夠的保暖,是否夜裡不冷。
因為這集訓,從他小六就開始,每年寒暑假都去,也因此,打包全由他,除了在冷雨的清晨送他去集合時,多塞了一個頭巾給他之外,他秉持著自己從山訓學來的穿衣法則,為自己做了保暖的打包。
每天,冷在娘身的我,都會想著,他夠暖嗎?
當我這樣想時,我會連結自己的心,以一個靈性深潛水的過來人發揮感應力,得到的都是要我放心。 我會問:「兒子現在冷嗎?」放空連結後,會得到「不冷」「一點冷」「冷也沒問題」的種種內在聲音。 學會信任內在聲音的我,卻還是有些擔憂要釋放,於是,就會不時跟老公說一聲:「這孩子,會不會冷呀? 我們,可以幫他寄衣服過去嗎?」
這時,孩子的爸會很直接的說:「別當直升機父母了。」
這回答讓我莞爾,是呀,我愛憐地笑著自己的婦人之仁。
訓練孩子可以承受熱與冷,可以對環境有彈性,可以應變,可以在重量中而不苦,可以求助於旁邊的人.....都是我的信念呀。 這明明是好機會,我在學著放手的路上,淡定這質地,可是落後我們家老公很多。
終於,10天過了,我們開車南下接他。
在碰面的熱情,「嗨~媽媽」的打招呼與擁抱後,孩子一路就一直說一直說。
他的快樂,他的滿足,他的挑戰,他的失誤,他的成長,同學的厲害,幽默,教練的慈愛,慷慨,隨行媽媽的壓力與協助.......總而言之,他過了一個充實無比的10天。
中間,我一段對話,在於他冷或不冷的討論。
他的知識先進:「媽媽,我有透氣層,保暖層,還有防風層。」
「在外頭球場最冷的那天,我先穿了褲襪,再套上短褲。」
「很多時候外面下雨,我們在體育場其實是流汗的。」
「晚上睡覺,因為我帶了氣墊,加上穿多一點鑽入睡袋,頭上帶著頭巾,就不冷了。」
原來,在穿衣與保暖這事的能力與經驗,他也許勝過我。
是我的想像錯了,我需要修正自己對孩子的認識,拿掉那些以為他不會的幻覺,給出更大的相信呀。
孩子說:「很冷的日子,要穿短褲踢球,我的同學大多穿緊身褲,就是那種騎單車的褲子,只有我穿著褲襪,也很好。」 我真的很佩服這孩子,他在一種自在與自信中,對於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坦然與平和。
聊一聊,女人心又來了。 「那,你有沒有想念我們呀?」我問。
他想了一下,「嗯~老實說,沒有耶。」
我對自己的女人心哈哈大笑,用母親的爽朗回了:「那表示你一定過得很充實很好,真好。」 私底下,我想起了自己離家的經驗。
記得我高一離家念書,日日想家,哭得唏哩嘩啦,保持每週回家的紀錄,而即使這樣,週末結束,要再度回學校時,依然要含淚,要哽咽,要回到宿舍後的週一,才能恢復正常。
這孩子也國二了。
獨立外出,不依賴我們,在團體中有歸屬感,在充實集中精神的10天,從清晨6點到傍晚6點的充實,夜裡還要洗衣服,管理同寢的小學弟,下象棋娛樂..... 的確是沒有情境,需求父母,或需求思念的。
有意思的是, 等我們在夜裡從台南回到新竹的家。
忙著拿行李拆包包的我,卻聽到她一連串的讚嘆。
到了家門口,看到他出發前每日穿的鞋子:
「喔~三日不穿跑鞋,便覺得面目可憎」(他穿了十天的足球鞋)
進到房裡:
「喔~三日不回家,便覺得面目可憎」
「媽媽,家裡好舒服喔~還有一種很香的味道」
「歐~我的床,我好想念你阿~」
「歐~天竺鼠,你們好呀。」
「歐~馬桶,我回來了。」
他在家裡到處走走,到處看看,摸摸,跑跑,發出一聲又一聲的讚嘆。
整個房子充滿了他的感情。
那感情,其實在我們一碰面的第一個擁抱,也這樣湧入我的身體。
只不過,我的知覺力沒放在能量感受上,反倒是他對空間的情感,才讓我記起並回味了,在初見面當下的情感濃度。
聽著他連聲的讚嘆詞,每個點,每個地方,都要讚嘆個很多次。
伴隨著覺得他誇張,等著他一起收拾的妹妹,又好笑又無奈的:「唉呦~好了沒?」
我覺得這個家真是幸福極了。
♡♡
這份理解,讓我忽然明白了一件事。
他與我們情感聯繫很深邃,卻因為自由沒有綑綁,在別離時,情感聯繫可以不用思念來表達,而是用再見面的讚嘆與歡慶來表達。
當年,我也與家庭聯繫深深,然而,因為我有許多掛念,對於家中的經濟,對於父親的健康,而且,我成長的過程,獨立思維少了許多.... 我的情感聯繫,在別離時,用了許多眼淚與思念,捨不得離開與擔憂的負荷,來感受一份與家的”黏”。
看著自己養出來的孩子:
他沒有綑綁,他自由地可以四處感受到家。
睡氣墊與睡袋,沒有吹風機,每日要自己洗衣服,吃了十天便當.....
對他來說,每個地方都接納,都開心,都有家的感覺,都歡喜,都感恩。
他就是單純地活在當下,離家而沒有內心想家的缺洞。
他就是放心地,過自己的日子,負責照顧好自己。
即使在他鄉,他都有家的感覺。
而與我們之間愛的聯繫,與房子之間深深的連結,都已經存在了。
沒有掛念、擔憂、需求......就是單純地擁有連結。
這擁有的連結,讓他在見到我們的瞬間,在回到家的時刻,
一連發出各種狀聲詞的讚嘆,一種「回家的美好感」就這樣有如泉源般地湧出來。
記得他2歲不到,我們第一次帶他出門旅行。
通過雪隧,在宜蘭平原上,他哭著不要,一定要回到家裡睡覺。
我說:「樹兒,我要跟你介紹,今天晚上,我們要睡的地方,叫做”暫時的家”。」他因此而好奇與期待起來。
然後,我把他抱在懷中,深深地說:「你有很多個家,其中,你最舒服的是我們住的房子。
還有,一個外出還可以擁有的是媽媽的懷抱。 不過,我要教你,你隨處不會離開的家,就在.......」我摸著他的胸口,指著心輪說:「就在這裡。」
那個還不到2歲的小人兒,稚嫩地聲音,摸摸自己的胸口,說:「在這裡,在這裡。 這裡有什麼?」
我說:「這裡,有你的回憶,有我們對你的愛,有你自己,自己可以照顧自己的力量。」
♡♡
原來,被這樣帶大的孩子。
無需思念,沒有想念,不需要眼淚,
等再度會合,充滿喜悅,歡樂,愛,喜歡,以及,幸福。
這是這一代的孩子,示範給我看的。
這樣的孩子,有愛充滿而沒有牽絆,可以遠航,可以高飛,可以有彈性,可以在挑戰中樂受並充滿希望。
因為,家,在他的內心。 而他沒有負擔家人,他最大的責任,就是活出自己。
活出自己,出發時自己打包,在外地承受或想辦法改善自己需要的舒適。
活出自己,盡情地,盡情地,把握時間,好好充實學習。
活出自己,暢快表達,勤快而愉悅地練習,快樂探索,自然表達讚嘆與愛。
相對的,我也正學著來到,無需負擔他的放手階段。
在別離時,讓自己不去干擾他,詢問過多。
我放手,因為,更大的世界,也是母親與父親的懷抱。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