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說,班導師問了大家為何而讀書。
我問:「那你呢? 你為了什麼而讀書?」
他說:「為了自己。」
我再問:「為了自己的什麼?」
他說:「爽啊。」
在他的小取樣與推論中,他說:「媽媽,我發現,前幾名都是為了自己而讀書,後面的同學都是為了父母而讀書。 例如:因為不讀書會被處罰,或是,讀書才可以得到.......。」
我想,這是概略的推論,一定有例外的孩子。不過,翻譯成教育學的話,
就是:「內在動機的孩子佔了上風,而外在動機的孩子居於下風。」
♡♡
於是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為了什麼而念書。
我很幸運,父母在他們自己的流裡,媽媽忙著持家以及夜晚連續劇的快樂,爸爸也在他的世界,工作與玩樂,而晚上,他通常出門喝酒。
這樣的我,沒有機會擁有外在動機,雖然媽媽常說:「認真讀書,以後就可以.....」
不過,那些話,對我都太遙遠,因為眼前的生活對我而言,快樂而有意義。
我讀書,大概是為了自己吧!
為了一種「完成感」,就是,既然這是我要做的事情,就來做好,完成它吧!
為了一種「掌握感」,讀書像是進到一個新世界,新的語言新的風土新的道路,為了可以在新世界不迷路,能依循著語言前進,那是一種很奇妙的掌握感,接近力量的感覺。
為了一種「懂得之後的快樂」,「世界因為知識而擴大的豐富」這是我從小就體會的,無論是教科書或課外書,字裡行間都能帶我到一個新世界,當能掌握並再新世界遨遊,會產生一種非常的快樂,而在無聊放空的想像世界多了很多新元素,這是我很大的快樂來由。
那是一種世界擴大的自由感,想像力翅膀能高飛的愉悅,以及,生活因為思考而多采多姿的喜悅。
會不會有外在動機,鼓舞著我?
例如:功課好在班上擁有的地位?
或是,功課好讓父母放心快樂而有的正增強?
或是,功課好帶來的自我感受良好?
以及,功課好帶來的被肯定以及安全感?
這些,應該都有吧!
就像,工作帶來的金錢報酬,社會肯定,或是,做對事的歸屬感。
然而,不只這樣,而且重點是,這些,不是起點。
起點,是一種,
我認同這事是屬於我的(這是因為父母沒干涉),所以,我要去做它(這是我的個性)。
既然做它,就要做好(這是我的個性)
一旦做了,就在裡面發現樂趣(這是因為我的基礎能力夠,而且,是個文字型的孩子,文字,是我的本能)
樂趣吸引樂趣,就越來越樂趣了。
然後,外面沒有過度增強,也沒有威脅或處罰,
世界按照它的方式運轉,我擁有自己的選擇與自由。
♡♡
樹兒的”爽”,是他青少年的用詞。
用母親的理解,他說的是一種競賽與全力以赴,能自我驗證的超越快感。
這種快感,跟我提的內在滿足,有些不同。
我記得,他提起玩電動的快樂,就是一種能快速掌握遊戲規則,運用規則來在關卡中一關關破關,感覺到自己的力量增長的快感。
這形容,
非常接近我所謂的「可掌握感」「知識擴展後帶來的力量感」還有他所謂「競賽的爽感」
其實,所有的網路遊戲設計,用重金網羅了一流的教育專家,設計完好的增強策略,讓置身其中的孩子,非常能感受到上述的種種學習快樂。
差別在於,單純文字認知的學習快樂,細微的線索,找路的回饋,掌握後的增強,都來自於內在的建構,也就是,我們的腦神經細胞,會在這過程長出很多層次的新連結,是平均發展的。
而在網路遊戲,這些被設計好的迴路中,我們”依賴”於外界提供的刺激與回饋,依照遊戲設計者埋藏的線索與機制。 可以增長許多能力,卻不容易增長「自我回饋」「內在工作進度建構」的腦神經建構。
♡♡
我們也問旦妹妹,為何認真讀書。
堪稱用功認真的小女孩說不上來,避而不答「唉呦~」
在我的觀察中,她會因為寫完功課而輕鬆,也很多次因為功課被寫完而覺得無聊。
寫功課,對她而言,同時是有重量的責任,又是好玩有趣的挑戰。
她昨天跟我說(記住,她是個誇張表達的孩子):
「今天真是我最慘的一天,英文太難了,數學的周長和面積我都學不會。」
那是一種焦慮,沒有完成責任的焦慮,進到學習的世界找不到地圖前進的慌張。
對她而言,這種”學不會”的負擔好大,而她記得、想要、也渴求平息這份焦慮並獲得可以自由前進的快樂。
於是,當我花了時間,陪她背新單字,講解周長與面積,尤其所謂”平方”的概念,而她很快能理解與掌握時,她就放鬆了,產生一種平靜與自由的快樂。
也因此,旦妹妹何以讀書?
是為了心靈的平靜與自由。
為了能安心,像是自己養殖的動物們都吃飽後的幸福與放鬆。
功課,屬於她世界的一部分,她是個會照顧世界的孩子,那些還沒搞懂的功課,就像唉唉叫一樣的寵物們,直到能懂得,她才能安寧。
記得,小一小二,她的英文有狀況,而她抗拒我教她。
她不肯,不願,不要,我教她的提議。
那時候,她一樣背負著學不會的焦慮,然而,何以,她不要我教她?
因為,面對她的不會,暴露在所愛的人面前,對她是更大的焦慮與痛苦。
即使我不會輕視她,不會嘲笑她,擁有宇宙無敵的耐心,
她依然沒有準備好,面對那樣的無助。
而我也相信,當時,她的抽象符號的認知還沒有發展得夠好。
直到她三年級了,在我們期許的門檻,以及足夠的認知發展與意願的支持,她才得以進入樓下的英文班,一階一階,從零開始,從ABC重新開始,重建了她對英文的信心。
旦所代表的,是更多數的孩子。
女生,在乎形象的女生,感受細緻的女生,會有的學習焦慮與動機。
♡♡
一樣愛誇張表達的展爸,就有趣了。
我問:「你小時候為什麼而念書?」
他說:「因為我很喜歡課外讀物,所以我念書很開心。」
我問:「不是啦~是說,學校功課,你為何而用功?」
他說:「當然是被逼的啦!9點以前只能坐在書桌前,不准離開。」
我偷笑,9點以前,他應該都坐在書桌前,運籌他的個人世界吧!
他一定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暗自開心,反正爸爸也控制不了我,然後,運用他的小聰明快快完成功課。
也因為這樣,展爸一直到現在,
生活中,只要我期待要求的事情,他都無法也很難,即使有意願都會幫不上忙。
他只能完成「英雄救美」的事情,我不能期待與要求他,我可以需要並請求他,這就有可能得到他的幫忙。
而他,生活中,工作與玩樂的比例,絕對是玩樂超大。
他,應該是很典型,即使到了中年,依然還沒度過叛逆期的男人吧!
♡♡
小小的一個提問:「你為何而讀書?」
引出了這一篇,有趣的小文章。
理書老師您好:
我是育賢國中輔導組長
看到您這篇發文心有戚戚焉~
也覺得這個問題很需要每個孩子都自己想一想
整理自己對念書這件事情的想法
並看見別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而老師您的文章很細膩且生動的描寫了家庭成員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真棒!
輔導室每學期都會發放輔導月刊
提供不同議題讓學生閱讀與思考
不知道是否可以允許我將本文刊載在本校五月的輔導月刊呢(會註明出處及作者)?
育賢國中輔導組 哈利張
Posted by: 哈利張 | 2016.04.29 at 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