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出差的關係,一個人住旅店,發覺自己蹉跎時光的樣態很多,晚睡瞎晃又沒什麼正經事被完成。 想起在家當媽媽的日子,晚上可是熱鬧努力又積極早睡呀。我給自己的診斷是:「因為少了”接觸感”,所以,與自己失連,於是與生活的韻律失連。」
♡♡
我們家國二的兒子也晚睡。
讀書效率還挺好的他一樣喜歡瞎晃。
尤其是睡前的床頭書,無論是小說,武器大全或教科書,他一律看得津津有味,喊了很多次都沒輒,他像是要盡興了才關燈入睡。
小孩紀律好,即使晚睡也能自己早起。
說真的,當媽媽的我沒啥理由能多說什麼。
但總是想,有什麼變化,能促使他早睡些,睡多些,健康些。
上禮拜,有個不一樣的體驗。
明明很晚了,兒子依然趴在床上,看著社會參考書。
那夜,我心也靜,沒說話,而是安靜地,把自己的手掌放在他的書和眼睛之間。
那就是一種本能的動作,無聲的叮嚀。
沒想到,孩子用他的手把我手推向他的臉,然後左右擺頭,用眼皮摩擦我手心,一會兒,他發出讚嘆:「吼~好舒服喔!」 瞬間,他關燈翻身,2分鐘內立即聽到他熟睡的呼吸聲。
♡♡
對當媽媽的我來說,這是個愉快體驗。
「吼~好舒服喔!」 語氣中流露出他男孩時的感覺。
內心的註解是:「因為有接觸感,所以,他連結了身體需求,臣服於他的想睡。」
我想起,有幾回,在睡前他央求我們幫他用瑜伽滾筒按摩,釋放他激烈球賽後的肌肉緊繃。若我能專心沈靜,心無旁騖,規律地,有韻律地,好好地給出一份睡前的按摩服務。他也幾乎是可以翻身入睡的。
用這樣的眼光與脈絡,我繼續回憶:
怎麼樣提醒他去寫功課有用?
碰碰他的肩膀,很靠近地,跟他說:「預計什麼時候把功課寫完?」
這時,他容易中斷手邊的”樂事”,與我連結,再專心把功課安排納入注意力中,給自己一個界線或計畫。
怎麼樣停醒他放下手邊的平板?
「嘿~」「hello!!」 我要先等到他回答我。
然後問:「幾分鐘後停下來?」
也許他不會中斷手掌中的解謎或挑戰,然而,因為我們之前有過”有接觸感”的約定,他真的會給出時間界線,而這界線,有能力規範他自己。
♡♡
什麼是”有接觸感”的約定?
這約定,通常起因於一場真實的經驗,而他自發的擁有一種覺察,然後,加入父母的討論,而有了約定。 例如:「媽媽,我這次考試想要進步。」(背後是他在學校發現了一些現象,跑回來與我們討論。) 我問:「那多做什麼或少做什麼,可以確認進步會發生?」
討論後,他自己說:「媽媽,妳幫我,我要少玩一點電腦遊戲」。 這些年來,我協助他的方法通常是:「在他不玩遊戲的週間(他自己定的界線),把機器放在阿嬤家。」 在他可以玩遊戲的週末,我會問:「這次要玩多久?」或「還要幾分鐘離開?」
而我,溫柔地問,鬆鬆地執行,重點是,持續提供”其他”各種有”接觸感”的互動。
♡♡
什麼是接觸感?
例如:
此刻的我,自從來到lobby寫作之後,就文思泉湧了。
比起一個人窩在安靜房間的瞎晃空虛,這晚,在大廳等自助洗衣,寫這篇文章,充實好多。
這大廳,時而一群陸客湧入,時而清淨無人。
有很多種方向來的燈光,偶而有櫃檯的互動聲。
這些組構成了一種「咖啡店環境」,對寫作的我來說,就是一種”接觸感”。
這讓我,與人連結在一起,向我的讀者的心靈們敞開。
作為寫作者,當我能感受到讀者,就寫得出文章。
作為演說者,當我能真的跟現場的聽眾交流,就講得出好演講。
在兒子的例子,
一天結束前,不甘心入睡,總還要看點書才願意入睡。
當我提供了手的接觸感之後,他忽然連結了自己的身體,或許也喚醒兒時母親的溫度。
而連結上身體的需求,自然入睡了。
在學校,他喜歡的老師與科目,都是很有”接觸感”的老師。
也許是互動式教學,也許會說笑話,也許很懂得孩子的需求,或真的能動手的實驗課.....
總之,啟動越多感官參與度的課,越能帶動他的學習樂趣。
何以,這個孩子,一直是玩電動,而不是被電動玩?
那是因為,他生活中,還有很多接觸感夠多的遊戲可以玩。
♡♡
國二的他,正在成長,只要是吃的事情,對他都算有接觸感的遊戲。
國二的他,凡對於有挑戰性,有難度,可以進步的東西,都有樂趣。(註)
遊戲1:吃東西
在放學後可能還要補習的平日,我們最簡單的遊戲就是聊天與吃東西。
我在冰箱冷凍了些可以輕易拿出一隻隻的明蝦。
「烤一隻蝦來吃」成為他生活中的大享受。
什麼都不用加,小烤箱5分鐘,香噴噴的味道瀰漫,海水自然的鹹味以及蝦膏的香氣,就足以讓整個晚上充滿幸福。
從開始烹調到吃完洗碗,他一個人的工作與享受,大約20分鐘吧~
足以讓他從書桌,帶著微笑,再回到書桌。
遊戲2:足球過人技巧精進營
網路上足球達人的示範+一顆海綿足球+空空的客廳=小型的足球訓練營
他認真觀察,開始練習,一直練習,再練習,然後,show給我們看,樂趣與挑戰感無限。
平日在客廳小踢,有時間就到樓下停車場前方中踢,假日衝向球場,真的踢。
他是自己的教練,而我們,就是他的觀眾與啦啦隊。
遊戲3:看書與看書後的遊戲
其實,他不是愛看書的小孩。
然而,他有些喜愛的書,皇家騎士(全套看了不下10輪,卻依然樂在其中),邊看邊傻笑。
然後,闔起書本:「媽媽,這裡又有個霍特名言,他說.......」
因為全家都對故事很熟,所以,在長途開車時,會互相出題考驗彼此。
他也喜歡將太壽司漫畫,兄妹兩也是複習又複習,成了將太通,常互相比拼壽司知識。
這種,因為看相同的書,而能討論細節,也是接觸感很多的互動。
妹妹與爸爸,都很厲害,可以討論得很熱鬧。 而這種時候,看太少次,記憶力又比不上孩子的我,提供接觸感的技巧,就是很認真聆聽,很會問問題,然後,很會因為他們說的話而大笑。
遊戲4:音樂:唱歌,合音,敲節奏.....
遊戲5:桌遊,家裡很多種桌遊,很認真玩桌遊,很厲害玩桌遊......
遊戲6:腳踏車,跑步,羽毛球,籃球,棒球,桌球.....
遊戲7:戶外,森林,野地,沙灘,大海,溪流....
遊戲8:.....
包含,與父母討論功課,都是有接觸感的樂趣。
細數下來,有這麼多遊戲充滿他的生活。
雖然在時間上,他玩遊戲多於做功課很多。
然而, 在功課上,他擁有很清晰的自主動機,高效率以及樂趣,成果也算不凡。
♡♡
這篇文章寫得零碎。
想表達的其實很單純:那就是,「除非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好接觸感的活動,否則,正常長大的孩子,不會需要沈溺到接觸感其實不高的電子遊戲中。」
接觸感,
是一種真實的連結,與人,與身體,與情感,與樂趣,與進步的渴望,與歡笑,與自主動機。 這些,構築成我們有動力前進,是真實學習的潤滑機油。
我們無法透過抱怨,催促,嘮叨,或遠方大吼,來促使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與紀律。
我們提供的是連結與接觸感。
提供接觸感,就是讓自己也充分享受當下,保持對事物的樂趣,帶著創意與樂趣的眼光,滑入生活中的每個小細節。
用樂趣滑入生活的小細節,帶來的回報,可是大回報。
註:
國中生,我會分為三類:
- 積極盼望挑戰,迎接挑戰,渴求進步的內外一致類別。
- 雖然渴求成就與進步,卻因為各種狀況,而逃開了積極求進步,轉為挑戰權威當成滿足感。
- 連挑戰權威都壓抑的另求出路者。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