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事件, 成為記錄陪伴過程的容器。
♡♡
旦妹妹是個表達力很好的小孩,去接她放學的大人,所得到的禮物就是,嘰哩呱啦嘰哩呱啦的精采報告。 第一次說最有能量,如果騎摩托車,話隨著風飄到我耳邊,而我可以在她耳邊回答。 她大概只能說兩次,第二次就少了點情感與生動,省略了細節。 到了第三次,她喜歡聽大人A向大人B述說,適時,她會補充。
這陣子,我奔波來回,經常成了第3個大人(爸爸與阿嬤是前兩名)。
所以,關於她的大小事,我都會先聽展爸說,然後,再找機會與她回頭聊。
昨夜,我從台中回到新竹高鐵已經22:37了。
展爸在汽車上,說了旦妹妹游泳課發生的事情,他模仿她的嘰哩呱啦,也訴說了身為父親當時的心境與自我提醒。 我聽了心疼,也贊同展爸的自我收斂。
回到家,洗完澡,去摸摸她親親她,聊平衡自己想要疼她的渴望。
終於等到今日清晨,6點30起床的我們,經常6:50就會出門。
除了梳洗,炒飯當早餐,還有辮子時光。
沒機會深聊,我把握辮子時光,表達自己的情意。
我說:「爸爸有提到,妳昨天游泳課,練習仰泳時,因為同學愛玩向你們潑水,所以吃到很多水,是嗎?」 她點頭....於是,我摸摸頭,繼續綁辮子。
「媽媽聽說,雖然沉到水裡,雖然已經沒有氣了,妳還是堅持沒有停下來,游到岸邊,完成挑戰,是嗎?」她點頭。 我說:「我認為這是很勇敢的一件事情,妳同意嗎?」她點頭。
在辮子完成時,我親親她額頭,說:「我真高興妳好活著,現在幫妳綁辮子。」
接著,就是爸爸載她去上學了。
♡♡
等了一個白日,到了傍晚, 爸爸接她回來。
我把菜洗好切好,就等哥哥補習回來下鍋,母女兩有一段閒閒時光,大約15分鐘。
我說:「聊聊昨天的事,好嗎?」
她說:「大概就是妳知道那樣啦!」
於是,我們兩又交相述說,把整個事件還原一次。
大致如下:
原本對仰泳很緊張,一直找不到技巧浮得好的她,昨天其實游得不錯。
她說:「媽媽,我開翹了。」
然而,因為老師要求3個女生練習,許多低她們一級數的同學在旁觀看,沒有惡意的孩子開始朝3個女生潑水。 這水一嗆鼻子,很難受,用旦妹妹的話是:「我就沉到水裡啦! 可是,老師說不能停,所以,我就一直忍著一直忍著,頭在水底,吃了很多水,還是游完了。」
「後來,同學們都哭了,我的心情跟她們一樣,可是我忍著沒有哭。」
「中午吃飯的時候,我覺得肚子好難受,跑去廁所想吐,又吐不出來。」
我與她核對情緒,憤怒、生氣、挫敗....都沒有。
OK,我刪除人際情緒,與成就感情緒。
問著問著,雖然小女孩一直說沒關係了,可是眼睛紅了起來。
我說:「媽媽看妳眼睛紅紅的呢!」
這時,小女孩終於放鬆,開始讓眼淚出來,很多眼淚,安靜地,終於釋放。
在我的理解中,這是個戰士型的女孩,若真要哭,也要回到媽媽身邊才哭。
我問:「有痛苦嗎?」她點頭。「在哪裡?」她比著胸口。
接著,我使用愛光能量法,把手放在她的胸口與肚子,柔柔唱起歌來。
本來硬硬的肌肉,本來不規律的呼吸,隨著歌聲,逐漸柔軟並順暢與規律起來,我一直唱,直到呼吸能自然來到丹田,平穩為止。
接著,我問:「有驚嚇嗎?」她搖頭。
我問:「驚嚇在哪裡?」她比著自己的額頭。
驚嚇~我沉吟著,一手放她額頭後方(恐慌),一手放她額頭。
一樣,我唱著歌唱著歌,直到覺得她整個人是流動的。
我問:「有覺得快死掉嗎?」她點頭。「快死掉的恐懼在哪裡?」她比著鼻子。
我一手放在頭頸交接的髮際,一手放她鼻子,邊唱歌邊摸摸鼻樑,濕濕的淚水好多。
這過程,就是一直鬆開柔軟她的肚子,流動她的能量,直到完成。
而我們,用一個緊緊抱抱來結束這個陪伴。
♡♡
讓孩子願意對我們說話,是第一個要務。
對我而言,沒有責怪(包含她的同學),保持平靜與幽默感,溫柔與溫暖,開放式問句,以及如實的聆聽,是讓孩子持續有意願跟我們說話的重點。
第二個要務,是表達情意,卻不要過度。
審視有沒有要行動的,其餘的,在談話的當下,在情緒還沒紓緩前,就是接納與聆聽。
可以使用同理心,重述事情,讓孩子知道,我們知曉她的觀點與記憶。
可以使用讚賞:「我覺得你好勇敢」
可以使用感恩:「媽媽好珍惜妳活得好好的。」(因為的確,有溺水的死亡陰影)
第三個,可以使用愛光能量法,在能量層次,讓孩子的身體不蓄積此次的情緒能量。
♡♡
早上,我匆匆地,在臉書寫了短版。
這短版,因為沒有時間,就是單純表達情意。
參考如下:
昨夜我在台中工作。
夜深,展爸來高鐵接我時,說了旦妹妹游泳課練習仰式,因為孩子們頑皮朝她們潑水,於是沉到水面下仰泳,吃了很多水才完成任務的事件。
清晨,梳頭髮時,我想,要怎麼問。
於是,我選擇了客觀映照:「昨天游泳課,是不是吃了很多水?」 她點頭。
接著,我選擇了力量映照:「我覺得妳好勇敢,堅持下去,沒有放棄。 妳有沒有覺得自己很勇敢?」她點頭。
最後,我選擇了慶賀映照:「媽媽要妳知道,妳把自己好端端帶回來,活著讓我綁頭髮,真是很了不起,值得慶賀的一件事!」
在電梯,我用力抱緊她,親親頭髮額頭:「真好。」
就這樣,簡單的迎接儀式,在晨起的短時間,完成了。
這是孩子對這件事情的社會認知,一個事件的認知註記。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