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寄死歸”,這是余德慧老師提到的概念。
這句話,背後有個更大的視野,也就是,活著不是生命的全部,活著,是寄居在這個身體,留在這個世界,擁有五官能體驗並感受這世界。 而死亡,是一種歸去,歸回更大的居所,簡單來說,就是回家的意思。
10年前,在閱讀這樣的文字很受吸引,卻難免有淒淒的感覺。
那是對生離死別的難捨,知曉我們不是消失,而是回家,是擴大感,然而,對於無法感知的未知,對於斷裂的知覺,還是難免淒淒感。
10年來,我一直在經驗上,試圖,在這斷裂的縫隙,放入情感、陽光、微風,以及,決心。
這10年,很麻瓜的我,擴大了很多意識的聯繫。
其實,我的靈性感知,真的不是那種很花俏或未卜先知型的。
我的靈性感知,很存在,很單純,非常有行動力,很溫暖而有恩典。
這10年來,我在練習的是,「不怕」
因為自身在光裡,因為有更大的信任,所以「不怕」
因為對於從前未知的無形世界,有了聯繫,有了聆聽與靜心,所以,有了「不怕」
這樣的我,對於”生寄死歸”,有一種全新的溫暖感。
寄養在這裡的生命,像是放在花盆裡,怎麼樣,總是格局小。
當花盆碎了,無法寄養在這裡,那就直接回歸大地,植物的格局就沒有邊界。
余德慧老師比喻的是生命與肉身的關連,比喻的是現世生命與永恆生命的轉變。
然而,這10年來,我在練習的是,根已經悄悄地穿破花盆而往下扎,
我的葉,已經盡量伸展,擴大,養著果實,給出去。
所以,我是,在此刻,開始,有了界線上的開展。
我依然踏實地活在現世,對於花盆裡的人格生命,敬業而樸實地,好好豢養自己。
然而,對於擴大到超越花盆的存在感,對於往上連結天的恩典,在存在層次,越來越明確地憶起自身的大。
這樣的我,回頭品味,”生寄死歸”,就有了很不一樣的心情。
是暖的,是亮的,是恩典的,是無比信任的。
曾經,是這樣的:
從小,怕父母死亡。
長大了,怕自己死亡。
當母親了,怕因為自己的死亡孩子會無依。
怕父母死亡,怕自己無依靠,也怕來不及奉養,還怕思念之路遙遠。
怕自己死亡,怕壯志未酬,怕落入未知的黑暗世界。
當母親了,怕孩子無依,怕孩子過得不好,怕讓落單的伴侶受困。
現在,是這樣的。
我很珍惜很珍惜,母親的活著。
我很專注很專注,在心理準備著,有一天,媽媽會離開。
然而,對於那份離開,由於有一種奇妙的與「心的聯繫」所以,在新的層次會相信那是恩澤。
對於已經離世的父親,也許是心靈上的自由,依然在夢裡夢見醒來會有思念的哀,
大部分時光,卻有種不會分離的奇妙聯繫感。
我認為,這種奇妙的聯繫感,就是不怕分離的底蘊。
最深的基底,因為,自己逐漸能站在不只是俗世的基底,而感受有了不同。
對於害怕自己的死亡,幾乎消失了。
那是,一次次從生活中最基礎的察覺與靜心做起的。
很多小死的經驗,可以練習。
錯失,遺忘,遺失,挫敗,失落,年老,錯誤,.....
膝蓋痛,腰酸,走路磨破皮,胸悶,.......
事情多,沒做完,趕稿的壓力......
我給自己很多的同在,允許,鼓勵,
做多少就是多少,沒有真正的錯失與錯誤....
對我而言,這是一種與經驗同在的練習,
就是一種小死的練習。
第三個害怕,害怕孩子無依的害怕。
是來自對宇宙的信任,相信孩子有神性看顧,相信即使無依受苦,都有意義。
所以,練習著練習著,練習著練習著,面對這樣的害怕。
♡♡
在網路上,一個老朋友,這樣留言。
幾個月,每週都看兩三次以上的醫生(中+西),我期望能恢復以前的身體,可以做很多事的我,於是我東補西補,不想老去,不想死。
父親過世十二年,花盆早已有裂縫,只是這次裂的大一點,很難補。
努力恢復身體,同時想著要去那裡工作,留在台北?去宜蘭花蓮?還是去金門?考慮著持續治療,考慮著生活的便利性和支持度,考慮著身體的適應,考慮著收入和未來,考慮著工作的性質和內容,以及自己的專長及興趣。這些都還是花朵,都還在花盆裡補裂縫。
覺得自己很奇怪,做不了決斷,有時候甚至以為已經做了決定,甚至以經開始嘗試,最後還是變了。怎麼諦不了念?
人必定是活在花盆裡,花盆總有破的一天。
不補裂縫可以嗎?很難,痛不欲生的時候誰不想看醫生。我漸漸能做到的是,不在意成效與速度,醫生照看,過程中,學習靠近自己的身體,接納當下。也許看不好也就只能這樣了,有比較接近接納衰老與死亡,所以看到這,請不要祝我早日康復,謝謝,那不是我要的。我在學著不補裂縫。
余德慧說,重點是『記得』我們活在花盆裡,有一天一定會死,生寄死歸。
我終於更懂得這句話一些。不補裂縫的決心,就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而活,不是那種有一天終將死去的未來式懸念,而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做眼前的事情。
不是說現在要去死,而是,
做了那種選擇,可以死而無憾呢?
答案很容易就揭曉。
做那種不補裂縫的選擇,就是抱著必死的決心做眼前的事。
這應該就是諦念。
♡♡
想回應好友的是,
「補裂縫」是重要的事。
然而,「裂縫會滲出光來,」
也因此,當裂縫出現時,我們不害怕,並不忘記覺察,這裂縫出現的光與教導,它支持我們能超越”花盆”(現世)的限制。
我們呵護身體,我們認真照顧自己的能活得好。
我們看醫生,我們療癒自己,我們調養生息。
這些,也是個憑藉,在此,我們在生命間流動。
因為,身體本是靈魂所在,是能揭示靈魂語言的重要發聲器皿。
我們知曉死亡在前方,而我們珍惜活著。
我們照顧身體而調息養生,同時,也與死亡親近而不怕它。
我們回顧過往生涯的種種,感到一份想要恢復體力,可以有著更多繁花與創作的心意。
那是生命的熱情,是生的盎然。
然而,這份盎然,遇到提不起來的身體,彷彿,說的是,季節的循環。
“循環”是重點。
當身體很慢,我們就用身體的承受度,來選擇工作與計畫吧!
有些土地的種植季節是一年四季,
有些冬季長的土地,則一年有半年要休息。
我看到好友,想要「趕緊養好身體,因為想要恢復到做很多事的時候」
而在我眼中,「生寄死歸」是同時存在的,其彰顯的意義,在於,看到四季循環並與之同行。
即使正在養著身體,也會有可以做的事情。
而身體有它的速度,因為慢而無法做太多事,所帶來生活中的限制或難堪,是秋季的感受。
然而,接納,愛,釋然,友誼,.....可能是秋陽的溫暖。
這陣子,我的卡片,其實,比預期,多花了三倍的時間才出來。很慢很慢。
卡片要上市,有很多要抉擇與面對,有自己的膽子小,有自己的現實感不足.......
我想要選擇,卻在選擇中不確定.....那份不確定是內在有所限度與害怕,於是,行動有了怠慢....
這歷程,我在面對自己”活的限制”,自我設限的自我。
藉由,接納,與驚呼地發現,原來我有這麼多....呀,真好,認識了自己。
我來到一個安穩的地方。
像是,再一次被宇宙承接。
承接,是來到一份對自己的了然。
承接,是跟著自己的真實走,而看到花依舊開了。
承接,是認份地,認真地,踏實地,辛勤耕種。
不曉得,這樣的文章,是否回應到好友。
是否,擴大了,「死之必然,所以,不補裂縫」的限制感。
不要把補裂縫成為目的。
而是感恩裂縫帶來的生命存於更大範圍的光。
我們以臣服,以盡力,以感動,以敞開,以真實....為活著的導引....
而裂縫,是我們靈魂深呼吸的地方。
完全補了起來,就回到生命的陽光面向,同時,保持不忘,就能陰陽循環與平衡。
在生與死中,安然,棲息在神的懷抱。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