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誠,是一道門,打開的是”我”。
然而,”我”如何與人,甚至是本來不理會老師的孩子,有聯繫呢?
關鍵在於,這個”我”有多大!
♡♡
我們來到傳統的師生關係,過往的教室管理主力(現在已不復存在)
那時,教室管理所需要的,建立在一種「角色互動關係」
也就是,當我被認定為「老師」,就自然而然會得到一些”權力”:
- 老師上課要專心聽。
- 老師的話要遵從。
- 老師出的功課要完成。
而教師也自然會對認定為「學生」的對象:
- 認真準備教導他們。
- 回答他們的困惑。
- 關心他們的學習困難。
- 甚至,關心他們困難的背後。(也許是人格、生活、家庭)
這些互動,是定義在一種「師生關係」的框架。
所以,在這框架下,會有「不良學生」以及「不良老師」的定義:
- 不聽課,不寫作業,頂撞老師,違反老師規定。
- 備課不力,用權威壓制學生,對學生沒有關心,課堂留一手來誘使家長拿錢來補習。
而是,從第一天互動開始,一點一滴,建構出來的。
這就很像玩電動,以前,你進到遊戲中,當你選擇了「老師」的角色,遊戲會無條件給你很多點數與配備,還自動提昇你的權力等級。
而現在,你進到遊戲中,選擇了「老師」,你可以玩「教室遊戲」,然而,你的點數與配備,還有,屬於教室需要的權力(例如:說一聲,「這很重要」大家都會劃重點與記筆記)都需要從零開始建立。
也就是,你的學生,如何看待你,感受你,尊重你,與你合作......從頭到尾,需要自己來建構。
簡單的說,你如何看待你的學生,對待你的學生,尊重你的學生,創造學習情境,訂定遊戲規則來創造合作......,都是遊戲的範疇之一。
阿~如果你是老師,你喜歡玩舊版的遊戲? 還是新版的?
如果你感覺到新版的遊戲,蠻吸引人的,那麼,恭喜,你來到適合你的時代。
很好,請不要對教師抱持著溫柔可愛孩子的幻想,需要先檢視自己的人格穩定度、學業專業、人際Q、管理Q與社會Q的配備。
♡♡
”真誠”所帶來的效果,就是拆包,把「角色框架」拆掉,直接進入「玩真的,人對人」的互動層級。
也就是,當老師的年代處於「師生角色框架」適用度還很高的25年前的我,一上課,就先主動地,非常真誠地,拆了「角色框架」,而玩真的。
這是我的人際互動的主要鑰匙。
我無法根據規矩來互動,我知道角色應該如何規範,然而,我的火焰是從”真"才能被點燃的。
因此,面對一個小孩,在我眼中,是個完整的人,我能否與他合作,就憑這當下。
或是,面對一個成績很好的合作小孩,與一個成績遜又惹麻煩的小孩,立足點是差不多的。
成績好的合作小孩,我們在「被指派的共同責任」(教師教學責任,與學生學習的責任)輕鬆完工。 然而,當我面對她/他的時候,我自己會找到獨特的,屬於我們兩之間能互動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身為教師的我面對這個孩子的當下,我們能激盪出來的是什麼。 那個成績遜又惹麻煩的小孩,我經常會先得到禮物,就是「哇~這孩子,有火焰呢!」(25年前)而被指派的師生責任的無法完成,其實困不到我,因為,總會看到,這個當下,對這孩子,最重要的。
♡♡
也就是,真誠能成為找回領導力的關鍵,底下是先決條件:
- 真心有多少?
- 與人以真聯繫的經驗,不分類別,對人有真實興趣嗎?
- 不怕被頂撞,因為從核心的本質,就有足夠的自我肯定嗎?
- 不執著於自己的舊自我,可以快速放下舊自我的習慣,透過人與人的互動,開放成更大的”我”嗎?
- 手中的配備有多少:幽默的,好玩的,說笑話的,嚴肅的,真誠的,專業的,有力量的? 好規則的?
既然,真誠,是拆包,去掉角色包袱巾,直接玩真的。
那麼,你有沒有拆掉孩子的人格防衛包袱巾,的能力,就是下一個重點。
- 孩子的行為只是表皮,你能先收下表皮,然後,看見他們不只這樣嗎?
- 孩子的內層人格,透過表情、小動作、言下之意,都在表達,這些細微資訊,你蒐集得多快,又可以在多短時間內辨識出來?
- 而這麼多孩子,每個孩子的每個瞬間又有許多需求,你練習得足夠嗎? 在短時間內,找到一個共同的重要目標,成為教學現場實踐的重點?
如果,我回到本質,而我們也能碰觸到孩子的本質了,接下來,就是教學了。
教學,也需要被拆包。
也就是,一個固定的課程設計,通常不敷所用。
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很靈活的課程設計組包。
很像是電動遊戲的設計者,你有各種配備,而能依據現場條件,立刻點選幾個重要關鍵字,組裝成一個樣態,讓玩家進來時,有一種適性的學習情境,而玩得愉快。
- 對於你的教學目標,依序建構的次序,從初階到進階,非常清楚嗎?
- 對於你的教學目標所要達到的途徑,你知道,不只一條路,而是至少有五條路可以達到嗎?
- 對於你想要傳遞的教學目標,你知道,如何用視覺型的言語來達成,如何說出好的節奏和頻率讓不同聽覺型的孩子吸收,或是,能設計出肢體型態的課程,帶領孩子從肢體學習嗎?
- 而當,所有的設計都無用了,你抓穩在手中絕不放棄的,是什麼? 是保護自己的自我脆弱感? 還是,堅持在當下,一定要找到交流?
♡♡
也就是,用真誠拆掉了所有的既定框架,拆包了。
”真實的我” 就顯露出來。
"我"是否已經離開"為了證明自我重要感,為了避開自我被打擊的愧敗感"的死胡同,
來到了進入"人際場域的流動,然後,一起進入流動有創造力的學習場域"的"大我區"?
簡單的說,真誠打開了包袱,底下的實力就透露出來了。
讓我們不會被框在角色規範,以及對彼此角色的失望中,動彈不得。
而底下的"我"是真的嗎? 對教學的熱情是真的嗎? 對人的愛是真的嗎?
這就見真章了。
這是回答昨天,昨天的讀者留言。
也是,幫自己的論述,補充的立體構圖。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