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個男孩,七歲與九歲
爸爸會玩電動,但不會沉溺。孩子喜歡跟在爸爸身邊聊電動,玩電動,甚至爸爸還會提供很多電動的模型跟題材書籍等等。三個男人就進入他們的世界。
對於玩電動這一件事情,總是會踩到我的地雷
我不喜歡家人玩電動,因為這是將家人的相處時間,用3C來隔開填充了,尤其是還在學齡前的孩子。 對於孩子玩電動一事,我有更多的其他考量,例如自制力考驗、視力健康惡化、聲光效果取代大自然的接觸經驗.......這對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會削減很多創造力與想像力的發展。
經過好幾年跟先生的爭執與跟孩子的堅持後,最後定出,孩子只能在周六的時候,玩三十分鐘的電動。
經過幾年下來,孩子雖不喜歡,好像也無可奈何遵守這項規定。
但,他們還是常常蠢蠢欲動,身心都在騷動的狀態下,一直想玩電動,有時在言語間會透露出 [想要玩電動的慾望],這種有點被牽動左右,不能做自己的將自己交付給電動誘惑的狀態,會讓我很沮喪也很惱火。
有幾次,一向無法早起的大兒子居然為了玩電動,特地早起偷偷地躲起來玩電動,就為了不讓我發現。當然,還是被我識破了,我很生氣,認為他破壞了我們之間的約定。於是他被處罰一個月不能玩電動了。
規定跟限制似乎產生了效果,我應該要感到開心才是啊。
並不是,
因為出現了我不希望的另一個狀態
就是 孩子連星期六可以玩電動的權力,都不太敢伸張了。
星期六一到,整天魂不守舍,問我可以玩電動嗎的口氣也是畏畏縮縮的........
是媽媽過度權威,讓孩子變得畏縮了?
還是孩子怕媽媽生氣,不敢要求我們已經說好的[可以]
我既不希望孩子被電動吸引而失去其他更多有趣的生活體驗
但我更不希望孩子為了怕媽媽生氣失望,而失去自我的想望。
如何讓孩子知道我的深處考量,讓孩子自主地選擇要與不要,將這個能力內化成他自己的一部份,而不是畏懼於權威的話語或是威脅角色,無法自在做他們自己呢?
❤️❤️ 我說:
這個,有點像,用力ㄠ一個「請你們照顧我的恐懼」的感覺。
用很多的付出與情感,來買一個「請壓抑你們的慾望,來讓我實踐美好的教育理念」
我相信,這個母親,已經提供給孩子許多大自然,感官活動,充實的親子生活了。
這裡,比較麻煩的,其實是孩子用的是壓抑的方式。
多年的經驗,讓我明白,壓抑慾望與未完成的殘念,就是讓慾望坐大的最快方法。
而這裡,有很多媽媽在意願上的雙重束縛。
❤️❤️
我列出一個表格,價值與需求的優先次序列表,表格的下方,放一個灰盒子,這灰盒子,裡面放的是屬於母親的陰暗處,以恐懼為主矛盾部份。
對我而言,如果母親不處理自己的雙重束縛,至少要表達。
- 關於玩電動與生活方式的選擇,是我的觀點,很抱歉,因為我害怕,所以,要請你們按照我的觀點來生活。 這些觀點,可能是大多數的人的認為,我歡迎你們去尋找文獻,閱讀書籍,來挑戰我,也算是幫助我,關於玩電動,能來到一個中性的看法。
- 媽媽知道,當我這樣嚴格要求,你們需要忍住。 如果你們相信我是坦白,願意認錯的人。 請跟我討論,對於這樣的我,在你們想玩又不能玩的時候,你們內心做些什麼事情?
- 現在,請你們照顧我的恐懼,繼續收斂,並忍住,好嗎?
❤️❤️
所謂的權威,是指不袒露自己的脆弱,用強勢或各種柔軟的影響力,來達成自己的期望。
所謂的權威,是在做關於他人的決定時,意志與選擇上的不平權。
通常,一個平日充滿關愛,熱情,願意付出的人,來到了某種過度權威的狀態,就是內心有恐懼。
這樣一個樂於和平,給出民主的人,在處理過度權威的雙重束縛時,換一種表達方式(表格前方的示範)就會很不一樣。 那是一種離開權威與正確的位置,袒露自身脆弱的表達方式。
而那樣的表達,最好只表達,最主要的恐懼。
否則,孩子一樣陷入母親的雙重束縛。
例如:「媽媽因為害怕電動的負向影響,所以禁止你們玩太多。 可是,我又希望你們自主,有自己選擇的力量,現在,媽媽又害怕,因為我的禁止,而你們失去了這種力量。」
這樣,對孩子就是雙重束縛了。
孩子會更難以與母親相處。
本來,孩子為了愛媽媽而壓抑的,在這樣的表達下,就更失去價值了。
不要害怕自己過度權威,假設,已經用出去了。
用了,就承擔,承認。 然後,勇於改變。
❤️❤️
第一週的演講,說的是,萬事萬物的空性。
本來,電動,與權威,都可以是中性的,那就是袒蕩蕩,帶著愛,真誠的使用。
事情來到簡單與明亮,孩子自然會長出一個奇妙的樣子,不是我們的恐懼能想像出來的。
關於這些種種教養或人生上的抉擇。
我建議,要參考複雜的全面知識,不要採取立場過於清楚的基本教義的說法。
沒有什麼是完全的邪魔,只有我們認定它是邪魔時,才會把中性的東西邪魔化。
功課很重要,當然,在過去,學歷與求職順利度正比性很高的年代,期待孩子好命的父母,就會期待好功課。 所以,當孩子功課落下,或是,無心功課時,父母會擔憂,焦慮。
然而,父母的擔憂焦慮,卻是孩子從功課下落,翻身離開,再次回到順暢時,最大的阻礙。 尤其是,承受了父母許多關愛,與父母關係親密的孩子們。
在這種情境,父母需要豐富自己的成功地圖。
在這個時代,真正能預測未來好命的因子是什麼?
是好功課嗎? 或是,中等的功課,就夠了?
是好收入嗎? 或是,中等的收入,就夠了?
有沒有,更核心的關鍵因素呢?
時代的變化,幾乎是過去的我無法預測的;而現在的我,又怎麼能預測將來的時代,以及孩子的未來?
我會不會為了堅持功課,或是,堅持某些理念,而帶來更多阻礙?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