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每年的演講都是這樣,”聆聽”自己輸出的東西後,自己也收穫很多很多。
結束後,跟展爸說:「啊~本來想講的,講了1/3不到。」
事先知道我想講什麼的展爸,露出一臉可惜的樣子。
不過我開心地說:「那個,心與腦的合一,公主與國王的隱喻,是臨時當場創作的呢!」
渴望聽一場精采的認知心理學演講的展爸,這點就沒跟我共鳴,一臉無感的樣子。
哈~ 看來,我自己喜歡國王與公主相遇的隱喻,就繼續幫自己拍拍手啦!
♡♡
上週五(2016/11/11)的演講,網路直播的次數有5600多人次。
我感受,進來看熱鬧短短就離去的有不少;然而,帶著感恩專心吸收的人也不在少數喔。
奇妙的時代技術,真的做到教室無邊界的方便。
然而,那只是個起頭,後2/3沒講的是什麼呢? 是我的深思,以及更擴大的意義。
以下,就是用來,把我沒有講的,說完。
♡♡ 最主要的,就是這個圖:
這圖中央的圖,代表我們的心識(心田),而中央的點點,代表我們已經有的心識種子(過往曾經錄下的念頭、言語、行為)。
別人的言行,外在的事物......如何........對我們產生影響呢?
這個我們所受到的影響,也就是右方的想法感受與行動,是受到”我”自己的方程式(f(x))運作的結果。 不是直接由外界的刺激而來。
以佛教的用語來說:
- 別人對我如何,世界捎來什麼給我,什麼事件發生了.....都是空性,也就是中性的。
- 空性的意思是:什麼可能都還未定,真正能把這空性定義下來的,必須通過我才有結果。
- 中性的意思是:是好是壞還未定。 能定下好壞的決定因素,是我自己。
- 重點是:”我性”:我們可以用性格也好,用感知過濾器,慣性想法.....都好。 重點就是,外面的事物,會讓”我”如何想,激發了我什麼樣的內在動力,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感受,而感受又會驅使我回應出更多的想法與能量,促成我的行為。 這就是”我性”
- 心理學這樣說:
- 理情學派的認知理論,也這樣說。
- 敘事治療的說法,也詮釋了這現象。
- 而這裡的「空性」是我們可以練習的。
- 透過經常的靜心,來到放空。
- 透過知覺負向念頭,而做到”止負念”,或至少”不抱怨”,這就是修行。
- 透過覺察自己慣性的反應(不在空性中的自己),把這慣性帶回呼吸與擴展的心之光中,不用慣性的模式來反應,就帶入更多的空性,來到自己的心識。
- 透過一個決心,讓自己出去的言語和行為,是來自於內在的擴展與自由,愛以及正念..... 而不是氣話,不是賭氣的行為,不是慣常的虛表禮貌,不是迫於無奈的妥協,不是出於恐懼的防衛..... 我們,也走到了,從空性中出發的位置。
- 而我們此刻得到的感受與念頭就是這結果。 同時,因為第一念與感,持續重複的思與情,以及說出的話語和行動,又會成為因,再次在因與果的循環中,播種因與促使未來的果。
- 透過知覺,並回歸正念,我們能促使自身空性的穩固。(如第2點所描述)
- 當我們做出不是出於空性,而是來自負向或恐懼而出發的行為。 我們可以當下,暫停,透過呼吸,透過傳送光,甚至透過夏威夷療法或,吟唱祝福的歌唱,當下,為自己清理。 於是,我們即時阻擋了這種子的成熟。
- 而在「當和尚遇到鑽石」的教導中,麥可教導我們,可以透過「此刻的言行」來快速促熟我們的福田。 也就是麥可的咖啡冥想。
♡♡
「當和尚遇到鑽石」的咖啡冥想:
- 若你想要獲得A,或是,不要B。
- 那麼,你可以做兩件事情:
- 找到另外一個人,他也是,需要,想要,獲得A。
- 或是,檢視自己的日常言行,是否,無意間,讓他人得到了不想要的B。
- 那麼,透過行為,來促熟,福氣的種子。
- 定個計畫,一週一次,協助,幫忙,另外一個人,獲得A。
- 定個計畫,時時提醒自己,停止原來的行為,讓他人能免於B的干擾。
- 在很放鬆的時刻,例如冥想,或,入睡前,仔細而具體,去回味,自己所做,以及,他人如何因此而生活美好,幸福,有著喜悅。
這四個步驟,就是積極地,透過我們的作為,來創造自己的福氣,甚至不用等到來世的善報,而是,很快就能促熟的積極「利己」的作為。
這是佛教徒的修行:透過利他,自然而然,自己得到了福報。
而對我而言,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邏輯,一向主張「真誠」「言行一致」的我。
很難,為了「利己」而去「利他」
通常,我「利他」時,一定是,內心有了對他人的愛,也就是,我做的「利他」其實,本質上,是出於「自身的愛」因為,我的愛渴望他人過得好。 因此,我從不覺得,自己正在「利他」而是,出於渴望,我做出對他人好的事情。 就這樣而已。
我的行為,不是為了獲得福報,也逐漸離開,他人受苦會讓我難受,為了阻止自己的心疼,而我去幫忙他人。 多年來,練習自我負責的方式是,如果我心疼,我照顧自己的心疼。 直到我不心疼,回到平衡後,我才詢問自己,有多少動機,純淨愛的渴望,真心感受到給予的快樂,於是,很想給出。 直到這樣,我就會去做「利他」的行為。
因此,當我聽到「當和尚遇到鑽石」麥可格西用四本書,來描述,他多年來在全球演講,多人實踐這法門而導致的成功。 我一方面嘖嘖稱奇,又感到歡喜。
- 如果大家都願意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先去做利他的行為,那一定也是個美好的世界。
- 如果,大部分的人,一生努力要成功,卻無法成功。 因為這個法門而能獲得成功,那也是一件美善的大大好事呀。
就是,這樣的邏輯,不太符合我多年來,「真誠一致」的信念。
因而,我給自己,加上一個修改後的行動原則。
就是分享,當做朋友的心得,大家可以斟酌,以自己的真心來使用。
- 當我想要獲得A,或,想要免除B的受苦。
- 我觀想一個世界,這世界,在其中,就自然而然,能夠享有A,或,免除B的苦。 而那世界,是如此的讓我心生嚮往,因而,我回到愛中,確認,這個新世界,是我所愛的。
- 於是,我跟自己說:「既然,這些年來,我想要獲得A的努力,看來效果不彰。」「我想要免除B之苦的努力,看來,也蝸牛的速度而進展」倒不如,我來試試,努力促成這新世界的建立。 那種感覺,彷彿,我站在一個大家都很幸福的未來世界,回到現在,來做出關鍵行為,而維護,那美好的世界的存在
- 所以,我很真心,樂意,並願意,找到一個人,協助他獲得A。 或是,改變自己讓別人不會因為我而受到B之苦。
- 我樂意這樣積極而行,我也樂意感受到,多一個人活出美善,我也就分享在其中。 我樂於感受自己這樣的喜悅,以及,促成他人成功,或免除他人受苦,這樣的力量感,以及行動力量。
♡♡
嗯~ 這就是,上週五,我來不及講出的深度。
謝謝閱讀。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