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第一次看手機的版面嗎? 或是,你換了臺新電腦換上新的介面?
那種不熟悉的感覺,讓你花了更長的時間才把一件事情做完,而後,你會越來越熟悉,越來越快,甚至不太需要花精神在眼睛,也能自動化地使用這些介面。 這個熟悉化的過程,發生了什麼事情? 這種事情,叫做練習與熟練,一組常用的神經元被啟動了。 它讓我們可以使用更少的注意力,就能辨識出那些功能,那些小圖案。 我們很熟練,甚至閉上眼睛,都能看見手機或平板的面板,還記得那些小小的icon。
這個,我們把它叫做印記。
印記,就像是本來一大片的林地,本來是沒有路的,而透過一次次通過,走出一路來。 如果我們的心識是這片林地,那我們一次次的練習,就是這樣一條通道,一條路。
所謂,習慣,慣性,習氣,習性.....都在描述這樣的狀況。
它帶來的除了熟能生巧之外,也有另外的影響,就是:我們就每次”自然而然”走這條路了。 是的,如果,這慣性如此強大,導致我們就再也沒有別的回應方式,而成了遇到狀況的自動反應,甚至想要停止都停止不下來。 那麼,這個原來的方便,就顯露出它侷限的陰影。 這種強烈的慣性,我們就稱為印記,它代表根很深的無意識習氣。
大部分的習性,是透過長期練習來的。 而有些習性則是一次強大的印象而來的。 可以是受創的經驗,也可能是正向的高峰經驗。 這經驗通過的情緒流如此巨大,彷若地震一樣,很快就改變了地形。 而改變了我們平日的專注習慣,或是,產生一種從無意識而來的影響力,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都銘記起來了。
這印記,在我們沒有察覺的時候,形塑了我們的信念、行為、言語,進而,成為一種我們的場域,它是我們的基本振動波。 如果我們的存在場域比喻成一台發射電波的話,那麼,這些印記,絕對是主要的源頭之一,它讓我們走到那兒都有著這樣的振動波,成為我們的”吸引力”。 而這”吸引力”,也構築了誰,什麼事情,來與我們相遇的基礎。 所以,我們好像會一次次遇到類似的挑戰,與相似的人撞到,迎接而來的挑戰也好像有跡可循。
當我們說「開創生命」,就來到一個特別的地方。
意思是,我們每個言語、行為、甚至念頭、思想,以及對於生活與生命的抉擇,是從當下出發,或是,在”空”中做決定。 什麼意思呢? 就好像,你站在一片草地上,或是林地,雜林..... 你無需找路,你就是下定決心,我要去”那裡”,我想要”什麼”.....然後,你直直地走過去,不再受拘束於本來已經有的道路。
這個概念,就是今日演講的主題。
而我們所謂的修行,也是這樣的概念。
關於這個概念,在歷年來的演講,我曾經用過「吸引力法則」「不抱怨運動」「夏威夷療法」以及「靈性法則之光」來講說。 今年,我先介紹另外一個體系,然後,會把這幾個體系,以我的領悟與經驗,彙整在一起。 今年介紹的體系,是一位美國人─麥可.羅區。 他擁有藏傳佛教的格西(相當於博士)的資歷,而他被世界認識的方式,是他在取得佛教導師的智慧後,接下師父的任務,回到美國紐約成為一個鑽石商人,並在兩年內成功地賺入兩億美元。 這經驗,以他的言語來詮釋,是「金剛經」中「空」的智慧。 他把這筆錢用來作為藏傳佛教古老經典的網路化,並且,藉由此經驗,在世界各地演講與給工作坊,用來傳遞佛教的智慧。
他的教導,非常入世與淺白,而能實踐的人則獲益非凡。 對我而言,他的教導最美麗的地方,是他透過教導,讓更多人懂得,如何在世間播種「善」與「分享」的種子。 在所有觀念正在解構,傳統道德正在失去它的影響力,的這個時代。 這份以「利己」為方向,實踐的同時是「利人」的智慧,真的非常有趣。
在麥可的語言中,imprint,一般稱為「心之銘記」的這個字,被稱為「業」。
他這樣也是業,把我們的心想像成一台錄影機,眼睛、耳朵與身體的其他感官,就是這台錄影機的輸入裝置。 意識之流就這樣流入。 而什麼時候,我們按下「錄影」鍵呢? 透過行動、說話,與思考,這意識的流,就銘記(也就是錄下)在我們的心識中了。 (行動、說話、思考=身、語、意)
而這銘記,有多強力呢? 動機則是決定因素,當我們帶著”分享”的動機則做了最強的銘記。
銘記,像是我們用行動、說話與思考,來播種,而這些種子,成為起因,最後,會成為結果,回映到我們身上。 這也就是,一般我們提到的因與果的關係。 我們的生活與生命所得到的,所相遇的,不會是隨機的,而是精實地呼應或回應著我們的內在銘記。
根據麥可的演說,銘記是這樣開花成熟的。
- 銘記所產生的感受,與我們所銘記的內容,是相符的。
- 透過銘記停留在意識的時候,越來越茁壯而強化,而我們會經驗它。
- 我們所經驗到的感受,若內在沒有銘記,是不會產生的。
- 一旦銘記在內,一定會產生一種感受。
古語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用麥可的話,是:「身語意的播種,是如是如實的回報。」
吸引力法則說:「當你的內在是什麼,就吸引什麼。」
與吸引力法則的比較
麥可的銘記原理,與吸引力法則,最不一樣的,是吸引力法則,強調我們想要什麼(例如錢或成功)就在內心觀想錢或成功。 就能夠吸引這些正向的渴望之物。 而麥可的銘記原則,用他所謂的咖啡冥想來實踐。 咖啡冥想我們會在後面介紹,而它最重要的是,如果你想要什麼,就把那個東西給人,並且,在意識中,一次次具體而細節地回味這份把自身的渴望讓一個與我們渴望相同之物的人擁有,這份喜悅與滿足。 這就是,麥可教導我們,最快地,播下正向的種子並很快能夠收成的方法。
這方法,在我的感受中,比吸引力法則,更強大,有效率,而且,符合集體大我的平衡,和良善與愛的種子。 而麥可,這幾年,行走國際之間,教導這個方法,而得到了無數的實證的好例子,無數激勵人心的好故事。 這對我而言,像是鑽石田的播種,非常地美好。
與不抱怨運動的比較
麥可的銘記原理,與不抱怨運動,兩者之間,相似的地方,是不播下壞種子的理念。 在麥可的原則中,我們時刻在意識中經驗的流,就是在錄影,也就是在播種。 不抱怨運動,用一種很巧妙的方法,讓大家有個共同的約定,減少負向的言語和意念,兩者幾乎如出一轍。 然而,麥可強調的是,「播下善的種子」也就是,集中心力去到「我們想要擁有的,並積極地給出去。」 透過創造更多的快樂,這份播種,自然讓我們的意念離開「被動」「無助」「被害」的位置,而自然而然,沒有抱怨。
與夏威夷療法的比較
我們再來看看夏威夷法則。 夏威夷法則背後的假設,是”零”極限的原理。 也就是,當我們的意識能回到”零”,也就是接近初生的狀態,接近我們剛剛來到地球的純淨狀態,於是,我們能回歸神性,以神性的形式存在,自然而然,療癒且完整。 這與麥可的「金剛經」回到我們的「空」讓銘記化為空,是一樣的原則。 而不同的地方在於,麥可的實踐,是從行為直接以神性運作的方式來行動。 例如:有個婦人很想要丈夫多聽聽自己說話,在麥可的理論中,那個丈夫是如何呢? 他的本質是個空性,然而,在這個婦人的眼中,丈夫成了那個樣子。 為了讓這空性可以出來,婦人可以去聽聽別的人談談她的婚姻..... 而這中間,有些奇妙的事情發生了,丈夫也會成為一個聆聽的人。 或是,一個想要做房地產生意的人,他想要創業,麥可要他去協助另外的人創業,這人回答他沒錢,麥可說協助的意思,付出勞力也行。最後,這人協助了一個要開瑜伽教室的女孩,粉刷做櫃子.....而奇蹟似的,這人很快獲得一大筆錢的經營合夥邀約。 以麥可的語言,這些人改變的是他們的銘記,從一個「無法....的人」成為另一種狀態。 整個歷程運作的層級,是在空性中。 不過,夏威夷療法,依然有個獨特的點,那是,我們可以用夏威夷療法的四個句子,來為人清理。 以我幾年來實踐這方法的經驗是,這為人持咒(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的清理,需要發自於心,而不要用「一定要改變的意志腦袋」來執行,就很美了。
與靈性法則之光的比較
最後,我試著把格局更大的靈性法則之光來與麥可的理論並行討論。 我認為,現今台灣可以搜集到的閱讀或網路資料,麥可的教導是最充足的,不僅有許多的實證例子,拜大陸的....之賜,他的教導被放上網路,很多場講講,我們可以聆聽。 而靈性法則之光,對我而言,是一張更大的形而上的地圖。 這些法則,若我們去參悟並把法則納入生活中,能超越麥可的單一法則之教導。 活在人間,而不拘束於人間。
關於業力(也就是麥可所謂的銘記),靈性法則之光,有3個法則,可以讓我們多理解一些。
〈業力法則〉:
是「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不良的思想與行為會回到你這裡,善良,善解人意,愛與慷慨也一樣,你活出這些品質到達某個程度時,將在某個時候接受到相同的回到你生命中,它可能不是從你發出去的方向,傳回來的。 無論如何,它會傳回來。
〈平衡法則〉:
業力被紀錄與平衡,愛的想法,情緒,話語與行為是存款帳面的餘額。 負面的是負債,宇宙在我們最沒有預期的時候,把這些召喚過來,不知道業力的人,稱為命運或是運氣,好運或是壞運。 藉由去愛他人和給予他們力量,我們療癒了業力關係。 如果你和某個人之間有問題,在心中期望他們很好,這將開始療癒業力。
〈恩典法則〉:
恩典是神的仁慈,它消融業力,它創造奇蹟,它可以改變物質。 到目前我們在地球上已經選擇創造出飢荒、疾病與戰爭,我們可以藉由接受與給予恩典來改變這一點。 我們可以召喚恩典來轉換我們的債,改變情緒的感覺,治療關係與肉體,然而我們必須準備好去接受它,我們用自己的意識創造出所有的情境,在我們請求恩典前,我們必須學習功課。
慈悲、同理、仁慈、無條件的愛與原諒,是賦予恩典的神聖品質。 恩典允許治療產生,因為愛的高頻振動,轉化了痛苦與恐懼的低頻振動。 治療者是一個高頻振動可以經過的管道,是恩典的工具。 給予和接受恩典,是使人自由的神的仁慈。
實踐靈性法則多年的我,明白,內與外是合一的,上與下是相通的。 也因此,我給出的,都會回到我這裡。 也就是,在施與受發生的瞬間,我的感受會同時在施者,也在受者,當我以良善、愛、慷慨、同理、慈悲、仁慈、療癒、信任、溫柔.....成為待人的主體,時時刻刻,我也在這之中收受著。 在那當下,我自身,是種子,也是泥土,即刻完成。 因為,宇宙會花多久的時間,把這些我所施予出去的行為、言語或思想,反映到我身邊,我不抱持期待或想像,而是,如實地,我創造這個世界,而這世界,是充滿恩典的。
這來到一個比較純然的位置。
我不是為了獲得....而去給予....;而是,我的存在方式,一次次純化,一次次請求恩典,而我,成為活在人間的神性法則。
多年前,在演講中,我寫過講義,這樣比較,束縛於業力與自由於業力兩者的不同:
- 落入業力中束縛
- 外界情境進來⇒被記憶遮蔽(影子,印記)⇒無覺知的模式反應
- 鬆開束縛,從業力中更自由:
- 外界情境進來⇒靜心與回歸愛,意識到大我,信任此刻我能選擇⇒有覺知地選擇思、言、行
這也是我這幾年生活的最大守則。 做不到也沒關係,然而,我願意朝這方向努力。 什麼方向? 人與我無分,我活在大我中的方向。 每回,我的思想、言語、行為,被察覺著,被靜心收納著,如我無意識隨著模式反應,我就邀請恩典與愛支持,於是,能更積極地,自由於業力(印記)的束縛。
然而,麥可選擇了入世的教導。 他用鑽石法則,鼓舞人們,獲得自己想要的。 如同他的做生意的原則,做生意,就是要賺錢。 他的方式,更具體而積極,並且,目標與方向的設定,放在人間。 這是比靈性法則之光,更容易推動,推廣,深入我們這被人性銘記數千年的生活道場。
最後,分享兩個,麥可的教導中,最清晰的兩組原則。
希望我們下個週五11/11日,演講會場見面。
麥可的賺錢法則:
〈原則一〉要做生意,就得賺錢。
賺錢和修行這兩件事情絕對不衝突。事實上,它也可能變成修行的一部份。錢本身並沒有罪過,何況擁有較多資源的人要比沒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問題是,我們是用什麼方式賺錢,我們瞭不瞭解錢從何而來、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斷,以及我們是否以健康的態度去面對它。
〈原則二〉樂在其中,享受豐盈。
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能一邊賺錢,一邊還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創造財富的過程不應該讓我們身心俱疲,如此就失去了經商原有的目的。
〈原則三〉照顧事業,創造意義。
每個事業就好像每個人生都會有個盡頭。在我們事業裡最重要的時刻,也就是當我們最後回顧既有的成就時,我們應當能從我們經營事業與經營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恆的意義,為我們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樣。
麥可的咖啡冥想,或稱,空性法則
〈原則一〉
你決定你想要什麼,清清楚楚說出來。
我要.......
在晚上,不要看電視
想想你的生活,你在生活中要什麼,做出決定。
有時候,我們要的東西很多,請選擇一個最重要的。
用這一個來做做實驗。
測試,這個方法有什麼用。
〈原則二〉
要去想一個人,他追求的東西與你一樣。
這個人就是你種下種子的土壤。 你無法在自己身上種下種子,只能種在另外一個人身上。
如同回音,要有另外一道牆,兩者來回。
金剛經的體系,需要找到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可以促使你的種子成熟。 這個人很重要,也很珍貴。 這個人,可以來回增強你的業力種子。
例如:想要創業,就找到一個人也想要創業。
〈原則三〉
在意識中,做一個計畫,用實際行動,來幫助這個人,讓這個人要到他想要的東西
〈原則四〉
每一次,做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非常放鬆,一次次,回想,我做了好計畫,去哪裡,去幫忙
每一個細節,如何,如何,如何.....種下種子
放鬆,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
重複享受,感覺高興。
睡著前的最後一念,會不斷放入意識中,運轉
麥可強調的,是分享。他說:「你分享利潤的多寡,不是問題的重點;你願意去分享的心(這是一顆非常有力的“好種子”)才是整件事的關鍵。」再比如,你比其他人更早看見了一個成熟的商機,可是你資金不足,到處籌錢無果。解決辦法很簡單,從此以後不再扮演一毛不拔的吝嗇鬼。你必須不停地付出、給予,製造多贏的局面。 付出、達成多贏和你掙錢多少無關,唯一有關的是,你是否真心願意分享,真心樂見每個人都成功。
你越真心,你在心中種下的種子越有力,結的果實一定特別甜。
麥可,關於心想事成的法則:
有6個簡單的方法,只要你反覆實踐,就可以讓自己和周邊的人心想事成:
1、想事業騰達、財源廣進,你必須保持慷慨大度的心態。
2、想家庭和睦幸福,天天擁有好心情,你必須遵循倫理道德的生活。
3、想身體健康,魅力無窮,你必須避免憤怒,少發或不發脾氣。
4、想坐上高位,當上領導,你必須樂於助人。
5、想心思專注,你必須堅持冥想。
6、想心想事成,你必須瞭解空性的意義,多發善心。
這樣的教導,有沒有非常踏實!
而你,願意去實踐嗎?
這法則是最踏實的,而最難的就在於實踐。
有個夥伴嗎? 有個小組嗎? 或全家都喜歡?互相激勵,討論,去實踐,如何?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