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例子來自一位讀者。
孩子7歲3個月,是女孩。
媽媽心裡想:「說好等一下要一起出門,結果女兒先跑去躺,又去看影片,我生氣質疑她沒有遵守承諾。」
媽媽心裡覺得:「又來了,每次都不能順利出門」
媽媽就問女兒:「剛已經說好要出門,為甚麼妳都跑去做別的事都不先準備好、妳這樣都沒有遵守承諾……」 如果女兒沒有回答,我會很生氣,轉而投訴她不回答,我們就沒有辦法溝通。
❤️❤️
在這裡,母親很挫折與生氣,認定女兒沒有遵守承諾。
其實,兩人溝通的方式,比較像平輩,很多內心以為對方應該的預設,沒有澄清,而用自己的預設,讓自己生氣,用這樣的生氣與預設,投射到對方身上。
因此,把責任收回自己的溝通,可以這樣說。
- 判斷:有多著急? 有多少時間可以緩衝?
- 如果,時間是最優先次序,那麼,都不要在這時候作質疑與溝通,平靜地,把所有現實的東西搞定。 帶著女兒出門,一路上,把事情辦好,都不要提剛剛出門前發生了什麼事。
- 如果,時間不是優先次序,母親的情緒,是當下,無法不處理的優先次序。 收回自己情緒的責任,可以這樣說:
- 「女兒,媽媽期待,你可以主動收拾好,和我一起準時出門。 這個期待落空了,所以,我有著急與生氣。 這個著急與生氣,是我的。 等一下如果我對你有脾氣,先說一聲,抱歉了。」
- 「現在,請你和我合作,讓我們能快快出門好嗎?」
- 對於「女兒沒有遵守承諾的預設」以及「教導女兒要遵守承諾」可以在事後,兩人平靜愉快時才來做。
- 「女兒,媽媽要跟你討論,那天出門前,時間已經到了,而你又把影片拿出來看,這件事情,讓我們出門,很著急,有遲到的危險。 我想多了解你,你要說說看嗎?」
- …..(如果女兒還是沒有回答,就用選擇題)
- 時間,有在你的心裡嗎? 還是,時間,只有在牆壁上的時鐘,以及媽媽的嘴巴裡?
- 出門,有在你的心裡嗎? 還是,出門是媽媽要的,你其實沒有很想要?
- 你知道媽媽著急,但是,你被影片抓住了,很想看很想看?
- 你不喜歡和媽媽合作,因為,你常常覺得被我強迫?
其實,這位媽媽的言語,是有很多界線不清的,讓我來修改看看。
- 媽媽原來說:「說好等一下要一起出門,結果女兒先跑去躺,又去看影片,我生氣,質疑她沒有遵守承諾。」
- 「嗯~女兒躺著,又在看影片,看來,我們彼此的約定,對女兒沒有引導力。真是好奇。」
- 媽媽心裡覺得:「又來了,每次都不能順利出門」
- 「這已經發生幾次了,這裡有”我們兩”的模式,有什麼地方是我誤解與不了解女的呢? 有什麼地方是我自己能調整的呢?」
- 媽媽就問女兒:「剛已經說好要出門,為甚麼妳都跑去做別的事都不先準備好、妳這樣都沒有遵守承諾……」
- 「我們要出們了,請動作起來,加油。」
- 「我以為你答應我了,看來你沒有為我們的約定,全力以赴喔。」
- 如果女兒沒有回答,我會很生氣,轉而投訴她不回答,我們就沒有辦法溝通。
- 「好,媽媽知道,你現在不回答。」
- 「也許是你不想回答? 也許是我的問題,讓你不知道怎麼回答。」
- 「你不回答,我也不曉得怎麼接下去呢!」
- 「對不起,我用生氣的語氣來說話,也容易引發你的抵抗。 我們暫時不溝通好了。」
❤️❤️
這裡,在權力意識的主題,需要調整認知地圖。
在這裡,我認為,溝通的情境下,認定這是女兒的錯,導致媽媽生氣,女兒應該很無辜挫折吧! 背後主要的原因是,女兒看來沒有很想出門,而媽媽是在怎麼樣的情境下,認定這雙方的承諾呢?
如果,當初訂定承諾時,不是雙方的,就不能期待對方,快樂而主動地一起行動。
如果,我的猜測是正確的,那麼,這個母親,主要可以修正,來到空性的地方是”出門前的溝通”
- 請求:「女兒,這趟出門是媽媽的需要,現實上沒人能照顧你,所以,我要請你跟我一起出門。」
- 平衡:「那麼,有沒有可能,這趟出門,也照顧你的需要呢?」
- 事先規劃:「我們需要在3點出門(其實是3:10),因此,在2點40,我們要關掉影片,開始打扮。 我很好奇,這次出門,如果可以帶一本書,一個畫冊,路上玩,你會喜歡什麼呢?」
- 事後的感謝:「女兒,今天我們一起出門了,我好開心,有你陪著我。」
❤️❤️
如果,這趟出門,是女兒非常想要的,甚至是女兒要求母親的,那麼,這裡,會有更多的教育,需要補足。如果,情境是這個情況。
母親可以在要出門的時間到了,而女兒沒有主動準備好。
這樣說:「女兒,這趟出門,是媽媽陪伴你,為你的需求而服務喔。 請你10分鐘內準備好,不然,我會取消所有的約定,認賠。 我們就不出門了。」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