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把暖化與海洋議題放上我們的眼耳之外,接下來,是我們的心,
是怎麼樣的心,能充滿決心呢?
又或,我們不只為了環境而改變現在的生活習慣,而是為了更大的喜悅與愛呢?
這是昨夜演講,的兩大訴求。
在結束時,我們有一個頂禮工作:
─〉請代表我對物質的慾望和匱乏,
─〉請代表我自性的圓滿與喜悅。
我們工作的是:
- 謝謝我的慾望與匱乏,以及圓滿和喜悅,「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們,我愛你們」*3 ,請收下這首歌,讓歌曲中的光為我們祝福。
- 我用心聯繫地球媽媽,以及天上的光媽媽,謝謝你們都與我同在。 謝謝我聯繫你們,用愛與光活在這物質世界,謝謝我的每一份物質使用,都用愛來抉擇。
- 謝謝我的慾望與匱乏,以及圓滿和喜悅,因為你們,我得以在這裡經驗這麼多豐富的生命經驗。 而今,我決心留在更多的圓滿與喜悅,在這其中,學會平衡的生活。
這意思是,當我們能往內,活出自性,經常能感受到圓滿與喜悅,
就不會有太多的匱乏和慾望,被「強調消費能帶來幸福」的廣告,誘使來買下更多屬於慾望與匱乏層次需要的物品。
我們必須同意,現在的消費,有太多,買的是,快樂,尊嚴,形象,填滿匱乏,.......
我們必須同意,我們的生計,或是,線形消費模式,主要立基於:就買吧! 什麼都不要想。 就買吧! 你唯一需要的只是鈔票,其他都不用管。
我們需要醒來,清晰地,看見,每一個我們買入生活,放入身體,置入家中的物品,背後的故事是什麼? 當我們把心擴大,去明白,每個購買背後所承擔的,我們就從這「線形消費的集體意識」而離開了。
外部成本(http://wiki.mbalib.com/zh-tw/%E5%A4%96%E9%83%A8%E6%88%90%E6%9C%AC),網路這樣定義:外部性(英語:Externality)是指個體經濟單位的行為對社會或者其他個人部門造成了影響(例如:環境污染)卻沒有承擔相應的義務或獲得回報,亦稱外部成本、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
說得更白一些:
買木板來鋪地,我們買的是公司的人力或運送成本,而沒有管那塊森林與土地,後來因此而有的土石流等等。
買一罐水喝,買的是量產下平均的成本,然而,我們沒有去估算,因為運送而排放的碳所造成的環境後續花費,或是,塑膠污染所帶來的海洋淨化成本,或是,魚類滅絕的後果。
買新的iphone,背後可能是南美採礦孩童的受苦故事,可能是清洗電路板的許多硫酸污染水源的成本。
這些成本,因為都沒有人管,或者,在「當洪水來臨前」印尼的女性說的,只要一點賄絡,就能焚燒森林,政府官員就不會管了。 於是,產商不用管的成本,就能很廉價地傾銷,「壞了就再買新的吧!」 「買新的比較便宜」 背後,有這樣的知識。
♡♡
「別人家的嬰仔死不了」台語是不是有這樣的俚語?
這可能是我們的線形消費背後的一個集體意識。
「可是,我只是消費者呀,你不能要我帶著罪惡感,來買一台新電腦吧!」
是的,整個集體意識,已經來到這裡。
我們知曉這些知識以後,不是用來產生罪惡感的。
身為消費者,我們可以審慎,並珍惜。 我們可以盡量盡量珍惜物資,而放下,慾望或補洞型的消費。
例如:我們需要手機,那就好好珍惜手中的手機吧! 有那麼多新型功能的需要嗎? 上網? 有電腦不就夠了。 恐龍手機,讓旁邊的年輕人嘲笑,我們還要感覺驕傲呢!
什麼叫做「補洞型消費」?
不要去查維基,這名詞是我發明的。
例如:心情不好,就大吃大喝。
例如:不爽某人,就買比他更炫更酷的東西,刺激他。
例如:加班過度,都沒有回家陪小孩,買個很昂貴的禮物,補償孩子,安慰自己。
這就是我說的,因為匱乏而有的消費。
大吃大喝,背後的洞,可能是挫折,或怨氣,去面對吧!
不爽某人,背後也可能是挫敗,對自己的失望,去努力吧!
加班過度,有多少,是過於負責?有多少是被逼的? 有多少是完美主義需求? 有多少是求取他人的肯定? 那麼,加班過度,回家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個好品質的陪伴,真誠的關懷吧!
買個昂貴的禮物,其實是不想面對,與孩子距離生疏,要靠近孩子需要度過尷尬時間的虛耗,用禮物,好像,討好孩子一樣。 而這樣,就把線形消費背後的黑魔法意識,傳承給下一代了。
♡♡
是的,「別人的嬰仔死不了」這樣的財閥意識。
或是,「我管那麼多幹嘛,我可是正正當當付錢買的耶!」這種隔絕心態。
就是昨夜演講,我用「佛地魔」來比喻的心態。
妙麗,在與佛地魔最後大戰前,對著自己的父母施了「空空遺忘」咒。
電影演出來的時候非常震撼,父母渾然不知地,繼續討論著澳洲的旅行,而壁爐上的家庭照,那個可愛的小女孩,那個父母之中的寶貝,就這樣淡去,消失了。
是什麼樣的背景,讓妙麗有著這般諦念的決心?
是什麼樣的故事,讓柴靜,放下幼兒與原來的工作,花了一年時間,自費調查(據她說是一百萬人民幣),調查一個「看不見的黑色敵人」──中國空氣裡的懸浮粒子PM2.5。
對妙麗來說,是一份友誼,以及,那更大的存活。
對柴靜而言,是一位母親的愛,以及,為著那更大的決心。
這是我所謂的諦念,
因為,我們來到了一個時刻,即使要繼續躲在「別人的嬰仔死不了」的俚語藉口下,也躲不了了。
因為,我們喝的瓶裝水,或是,垃圾無法掩埋掉,隨著雨水會流入海中的塑化劑,會化為海鮮的成分,回到我們的身體。
那些,本來是廠商的「外部成本」或是,消費者的「無知責任」化為二氧化碳,化為甲烷,成了溫室效應,阻礙了熱氣散失,融化了冰層,而貼身,無可逃了。
♡♡
其實,我們活在一個環境最黑暗的時期。
卻是,人心最可愛的時期。
看看台客劇場這位先生,如果他每天都這樣過日子。 如果我們每天這樣過日子。
有包裝的,就盡量不要買,如何?
台灣,可是有傳統市場的,沒有包裝的魚、肉、水果、青菜.....
只要我們帶著自己的容器去買魚、買肉、.....就可以減少塑膠袋。
李奧納多,「洪水來臨前」用更高的位置,坐在飛機上,帶我們去看世界的環境現況。
我最推薦(1:11:22-1:22:52)這一段落,尤其是NASA科學家,帶我們看著的地球。
還有19歲的荷蘭青年,典型的新時代孩童,發明了利用洋流來清理海洋垃圾的機器。
這是帶著新知識出生的孩子,而來到我們這個時代,展現的年輕人思維,值得我們這些老人,好好學習。
荷蘭所示範的「循環經濟」也成了台灣的領導人注目且推廣的對象。
♡♡
循環經濟的概念,有兩個大重點:
- 「以租代買」:冰箱、腳踏車、燈泡、洗衣機.....用租的吧! 讓專業出廠的團隊,來維修,來回收。
- 「沒有廢棄物」:養雞與豬場的雞糞可以變成沼氣發電,台積電的硫酸水可以變成氨水再賣。
不只是這樣的新點子,希望,來自於新意識。
新意識是什麼呢?
請看下一篇文章。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