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前天,他說:「媽媽,我想去買參考書,這樣裡面可能有第五冊的社會,因為我的書都放在教室,忘了帶回家,禮拜一就要模考了。」 這時,我才明白,他所謂的複習好,就是把課本看完,做好自己的筆記,學校給的作業寫完.....就大功告成了。 哈哈哈~這終於真相大白。
這時,母子倆在專賣參考書的老書局,有了意見不同:「媽媽,買一本就夠了。 我只需要社會科。」 我說:「你看,一本要390,五大本加五小本與五張模考卷只要990,當然買一整套。」 他說:「唉呦,這樣我做不完,太浪費。」 我說:「媽媽小時候,看到世界上竟然有這樣的參考書超級興奮,買回家,自己做計畫自己來,那是很甜美的記憶呢!」 …
總而言之,付錢的是我,買了一整套回家,打開後,他眼界大開:「竟然有這樣的公式整理」「還有作文六級分的例子呢!」於是,他開始興奮地趴在地上,挑出第五冊的題目,邊聽音樂邊寫,看起來很快樂。
♡♡
話說,追求快樂不是我們教他的,我們教他完全地融入一件事,然後,全然體驗與磨練技藝。
而這樣的方向,讓快樂成了自然的結果。
看他讀書寫考卷的樣子,真的是全然融入,充滿興致地找到待磨練的技藝,偶而興致勃勃找到可以思考的地方,跑出來找我們討論。 理化最能讓他有好奇想像,各種設想與連結,經常在生活中冒出來,「媽媽,妳覺得....定律,在.......時候,會不會......?」
然而,我統計過,一整個寒假,在我眼底生活的他。
一天念書的時數,大約30分鐘*3或4。(看我喊他,有多少次,把他從音樂中抓出來)
這麼短的用功時數,卻帶來很高的效果,這其中的謎在哪裡? 我也很好奇。
而其他所有的時數,他也一樣,活得興味盎然,興致勃勃,全然融入其他的領域體驗,一樣,他在磨練他的技藝。
一定有讀者好奇,他大把大把的時間在做什麼? ─〉他在聽音樂。
聽音樂是他本來每天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
而自從看了「海洋奇緣」之後,我們家一天要聽12小時的海洋奇緣。
看完電影那個當晚,展爸就買了所有音樂.....
他是這樣表達的:「媽媽,好~好~看喔。 妳知道嗎? 當Moana快要放棄,那個阿嬤出現唱歌,那個音樂讓我全身的皮膚都麻麻的 ! 」“全身的皮膚都麻麻的”小時候,帶他做光的冥想,他也會出現這種形容詞。
也就是,聽音樂對他而言,所能達到的高峰體驗,讓他全身感官都在震動,所激盪出來的擴大視野與心靈空間,是有別於我與他聽相同音樂所經驗到的。
而這般的”滋味”就是讓他整日快樂無比的源頭。
♡♡
對於當一個台灣的父母而言,很幸運的是,「做功課」對他而言,也能這般的五感體驗。
只要,我們守護他,保有很大的自主,而又,紀律他有足夠的練習。
「媽媽,我決定下學期,一個晚上留在學校晚自習。」他說。
「好呀,留兩個晚上怎麼樣?」展爸與我,意見一致。
「嗯~不要啦~留下來就要吃便當,吃兩天便當太可憐了。」他說。
「那~我幫你送一天飯過去,一定比便當幸福。」我不放棄。
「嗯~不要啦~我們班功課好的人,都只留一天。」他繼續堅持。
「所以,你怕人家誤認為,你不是功課好的學生,不想要留兩天?」我戳他。
「喔~不是啦~我就只是想要留一天就好。」他說。
…
最後,達成協議,留校晚自習一天。
我最後答應的理由是:「你就留一天吧! 如果我堅持要你留兩天,你回來就會說:『媽媽,不用念書了,我已經都在晚自習全部唸完了。』 這樣,我每次叫你念書,你就有理由,不回到功課中了。」 他嘿嘿地笑著。
♡♡
其實,他寒假,玩電動的時間,絕對比做功課,有紀律有管理有堅持。
「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他會問。
「嗯~你的總時數,應該用完了吧!」我每次都很理性。
「媽媽,我不是說開學後要減少時數嗎? 那,現在快要開學了,今天.....」他有理由。
「你是說,所以,要瘋狂玩個夠嗎?」我愛玩他。
「喔~媽媽,我沒有要瘋狂,我只是要去玩一下下。」他笑著。
這樣的結果,是在開車時,我會聽到他們父子這樣說。
「爸爸,我跟你說,現在玩鬥陣,我只要用耳朵就能聽到後方的敵人是誰,都不用眼睛。」
展爸:「也就是,設計者讓每個角色的腳步聲不同,你都分辨出來了。」
接著,父子倆熱切地討論,什麼是VR遊戲,當樹哥哥有這個聽音辨人的技能之後,如果玩VR,會有什麼厲害的地方。
是的,玩電動,這孩子也是,全力融入,充滿快樂,找到要磨練的技藝,用盡各種方法讓自己增加判斷力、靈敏度、策略、綜觀.......
然後,他感官充滿,興味盎然。
♡♡
再重述一次,身為台灣的父母,幸運的地方是,
能在音樂與電玩體驗到如此充足的感官樂趣的他,也能在功課上,經驗到滿足度足夠的挑戰感,五感刺激,以及,各種滋味盎然的時刻。
於是,我就好奇,這樣的他,是怎麼長出來的?!
開自己玩笑:我倒寧願最後結論是,這是他天生的,我就不用想破腦袋,然後,還是提出沒有實務研究根據的陳腔老調來搪塞讀者。
♡♡
記得在朗讀地海時,有一段,是在地海故事集蜻蜓那一章。
他提到有壞心眼的巫師象牙,本來想要使用一個女孩的真名來控制她。
這時,書上這樣描述:「...伊芮安。它像一塊炭火,像腦海中燃燒的餘燼。他的思維盛不下,他的智識用不動,口舌說不出。」而後,當他放棄壞心眼,脫口而出的名字時:「 “伊芮安,”他說,此時她的名字脫口而出,在他乾燥口中,如泉水般甜美沁涼。」
這裡說到,一個字眼,說不出口時,可描述為:「思維盛不下,智識用不動,口舌說不出.....」
我明白,那是我在大四學量子力學與高等微積分時,被困住的地方。
眼睛看著,卻沒有清晰容量的腦袋能裝下,口舌說出,卻沒有品嚐。
而我在研究所,唸心理治療類別的文字,我是眼睛看了就用整個身體的五感,去經驗到了。
如同地海的文字:「這名字脫口而出,如泉水般甜美沁涼。」
我在唸教育或心理類別的東西時,叫做,那些字眼在我心中默聲朗讀,我的口舌能感受到語言的滋味,而我的身體彷彿進入那情境去經驗,腦中有個大地圖立刻連結起來,那些生活過往經驗過的事件,一下子,被這閱讀到的新理論,給再度詮釋了一次。
用這樣的經驗,我明白,所謂的沒天份與有天份的不同。
那些在旦妹妹我口中充滿滋味的小說或文學象徵,在樹哥哥的閱讀下,「還不錯。」而我,的確看不到他有任何興味盎然的表情。他會閱讀它,只是因應我的要求。 而我的要求也很簡單:「看一眼,至少要試吃一口,沒興趣,就放下了。 不要什麼滋味都不知道,就說你不喜歡。」 在這七八年的經驗中,如果我有拿書給他,試著要求他閱讀,10本中被拒絕的至少有9.5本。
也就是:「在找到自己天份的路上,我們沒有使用「強迫」來成為阻礙。 而他也不曾學會「假裝」來表示乖巧。」 同時,「在學習以及各種新知的路上,我沒有因為被拒絕而被阻礙,於是,我依舊持續地尋找,繼續與他討論,所有他該學的,可以更精進的,提供機會,素材,要求討論,思考......絲毫沒有放棄過。」
而這兩者之間的互動,是自由的,是興味盎然的,兩人皆是。
而這裡還有個重要的第三者,是展爸。
展爸在這點的教育態度,與我相似,可能比較混些,比較有趣些,更有容量聆聽兒子的種種冒險,更有知識去了解男孩在現在社會的興趣背後隱藏的珍寶與危險。
而我們兩年少時,自己曾用心過的知識,都成為親子間討論的重點。
勤奮閱讀且文史記憶力比我好的他,能與兒子談論的深度與精采度很有意思。
過度直覺的我,比較是擅長聆聽與發問,聽孩子說,提出問題,讓他說更多.....把自己當成一張白紙,沒有知識,透過發問與聆聽,從孩子身上學。 在兩人都不會的時候,我就查詢google,再把知識抓回來,在兩人之間討論。
♡♡
即使他九年級了,整個家的生活,是很全面的。
該洗碗的時候,該做家事的時候,該跑腿的時候,.....他的責任只有比以前更多沒有更少。(可能是因為他都在聽音樂吧!)
本來,讓大腦休息,就是「換項目」
家務,人際聊天,吃好吃東西,都是「換項目」的重點。
一直保持勤奮,一直保持有生產與勞動,一直保持有情感滋養以及樂趣,是這個家,最大的核心能量。
♡♡
結論是什麼? 暫時的結論是:
- 全家都是學習的主體與負責人,不是要考試的孩子一人。
- 成人自己也有學習的目標,也正在學習。
- 成人可以從孩子身上,學習很多東西
- 把孩子當成特殊的研究對象,認識孩子本身就是學習
- 把促使孩子喜歡學習,當成自己的學習目標,這本身就很迷人
- 孩子對新事物的掌握力,對音樂的迷醉與樂趣,都是了不起的,是成人可以學習的。
- 把自己與孩子互動的經驗,當成學習的焦點,拿來研究,並改進。
- 主要的目標是「學習的深入與主動,學習的樂趣與飽滿」而「學習的成果」是回饋系統,不是目標。
- 一個終生樂於學習的「人格養成」,是最重要的目標,優先於任何學習成果。
- 因為「樂」於學習是重點,所以,自由主動的學習非常重要。
- 所以,父母,要非常有信心,不要把自己對孩子功課成就的焦慮,套在孩子身上。 因而,逼迫孩子用「表象」的用功,而失去了「樂」在學習的「樂」
- 一個積極主動學習,沒有邊界,任何時刻都秉持好奇與學習,對於任何困難都興味盎然來研究,並勤奮去克服,以能精進自己技藝為目標,是重點。
- 也因此,在這個項目下,電動玩具,就是一個中性的項目,不會讓父母緊張。
- 知識的樂趣,要成為「主動」的。 不是單方向吸收與記憶,而是雙方向的往來,甚至有人加入討論的多方向的思考流動。
- 因為網路或電腦,大公司用大筆的人才與金錢,創造出來的聲光媒材,真是太強大了。 於是,這種感官飽和度的強烈性非常的高。 不適合孩子在年幼時,成為第一個建立學習神經建構的源頭。 因為,當這樣的強度成為基本強度,日常生活中細膩的,內在感官的微弱的,或精微能量的高頻率卻低強度的感官體驗.....都無法浮上檯面來。 所以,
- 需要在孩子年幼時,減少,盡量減少,以這樣的媒材作為學習或「度過無聊」的依賴
- 很多的對話,很多的聆聽,很多的靜默,很多的做家事,擁抱,觸摸,運動.....各種「肢體經驗」這會是好的學習基底。
- 被尊重,被信任,是孩子能主動朝向父母期許的方向前進,的奇妙動機。
- 萬一,讓孩子碰觸電影,卡通,電腦.....一定是要大人陪在在一旁,大人的、人性連結,一起進入。 然後,時間要短,與孩子事後,一起說話,分享,討論。 就會讓這些媒材,有了實際世界的感官聯繫。
♡♡
展爸與我,鑑於兒子的字跡過於”個人特色”(過小,過草...),我們要求他練習「硬筆書法」
我們兩自己先練習起,並要求他必須做。
我與他面對面,練習跟隨格子與模仿書寫。
聽著他一開始的叨叨唸:
「為什麼要從左下到右上,明明我寫字都是左上到右下」
「這一筆,為什麼要......」
「那我乾脆,把本子放歪來寫正,就會變得跟他一樣了」
….
..
我一概沒回應,自顧練自己的;只聽見,他越來越安靜,越來越.....進入狀況。
雖然次數還很少,時數也沒成氣候....
然而,一個「他所不樂於的技藝」 就開始練習了,會不會成為一種成果,還不知道。
然而,父母的堅持,在他還沒有樂趣的地方多ㄠ他,.....,也是我們,在他小時候至今,開創他的認知領域的努力。
小小心得分享。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