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他考完回來了。
「喔~媽媽,除了數學簡單之外,其他都爆難,尤其是英文和國文。」
我仔細問了考些什麼?
那些很難的題目他還記得嗎?
要他把記得的,原來不會的題目說給我聽,
然後,請他去網路上搜尋答案,看看他能閱讀得懂,學習起來嗎?
♡♡
這可是我等了很久的機會,終於,遇到,他的表現,很不怎麼樣的時候。
平常,學校的要求,他還蠻輕鬆就通過了,他安然於自己本來的位置,也沒有特別期待自己要超越誰。
所以,他一直是自在悠哉地,過他的國中生活。
這樣的他,是滿的,其實,聽不下我說什麼。
我曾想要他更多學習,偶而就會提議:「要不要....呀?」
而他,也都一臉沒有太多興趣一樣,拒絕了我。
於是,我就繼續當個輕鬆的媽媽。
看著他,與他同在,打開自己的容量,容納他喜歡的音樂。
其實,有著共感知覺的我,總會被他晚上聽的音樂壓迫到,
而我,這幾年,練得一身寬鬆自己的好功夫。
♡♡
當然,對於兒子這樣過國三生活,如果誇張我內在的不安全感,會這樣演戲。
這不安全感,其實佔我意識,大約2%。
對我的言行沒有主導力,而是,被我看顧著,明白著,
在當媽媽的我之內,還有個少女我,不是這樣過國三人生的。
這誇張的不安全感,曾在父母團體中演出,這樣說:
什麼? 這麼輕鬆?
整天都在聽音樂,看電動播報秘笈,這麼快樂?
沒錯啦! 你的功課維持得不錯,
可是,國三,哪有這麼輕鬆的?
這口氣,很酸吧!
98%的我,比較像我的心聲是說:
孩子呀,你活在一個,媽媽的過往經驗,無法觸及的世界。
你能如此輕鬆快樂,是你的力量。
其實,你很勤奮的,媽媽沒有看過比你更有效率的孩子。
你的用功,不在下課後,回家時。
你的用功,是在上課時,時時刻刻,全神貫注,
你充滿樂趣,吸收而融會了所有課堂經驗。
媽媽只是,還有舊時代沒有度過的殘念。
而你,撞到了媽媽的陰影。
那就是,媽媽一直有個限制信念:「沒有犧牲,就沒有獲得」
原來,那是媽媽的限制信念。
你活出來的樣子,撞到了,並讓我,有機會,拿掉這限制的假信念。
「生命,可以,用全神貫注的付出,在快樂中,就非常有收穫。」
♡♡
以上是我個人的內在,沒有跟兒子在人際上溝通過。
因為,那是為我自己成為母親的鍛鍊而說,不是他所需要的。
不過,週日,在檢討過,他考得非常爛的入學測驗。
我這樣說:
樹呀,你平常,覺得自己還不錯,那是,因為,你把老師教你的範圍,都學得很好了。
可是呀,你會栽在這個入學考,是因為,你沒有跨越「課內」的界線,去學習更多。
你有學習力,你學得快學得好,可是,你沒有把學習力,用在任何學科上,去累積「素養」
這樣好了,媽媽認為,你沒有考上,是很公平的。
所謂的科學班,意思是,真正對科學有興趣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課內的科學知識,會餵不飽他們,他們會有一種「渴」,知識上的「渴」
所以,他們會主動去找知識,去學習,充滿好奇,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好奇.....
而你,我沒有在科學上,看到你長這個樣子。
你很喜歡理化,數學,沒有錯。
你學得很好,沒有錯。
可是,你沒有求知的渴,你沒有主動去找知識,你沒有累積更多更多,一般學生所沒有的。
也就是說,你沒有超越的熱情,你也沒有”素養”。
我認為,天份很重要,父母沒有期待與要求你也很幸運。
而我們,給了你最重要的東西是,透過沒有期待與要求,我們沒有壞了你對知識的好胃口。
而接著,我們無法給你的,是主動求知的熱情。
主動訓練自己的飢渴。
你妹妹給了自己這樣的東西。
她勤奮,她訓練自己。
在我看來,你知識的飢渴,就在音樂,還有電動。
你整天,熱中的,主動的,積極的,從沒停過的,是這兩個。
可是,你還需要素養。
你喜歡音樂,為什麼,我要你去學鋼琴,你不肯去呢?
你的電動,目前,以一個在學學生的身分,我覺得很平衡,你也真正有了些素養。
不過,我好奇,你想要的是什麼?
你長大了,你有沒有想要,選擇一個什麼領域,然後,讓我們,栽培你?
♡♡
這次,他聽進去了。
他說:「酷耶,我想要什麼,讓你們來栽培我?」
他說:「媽媽,我會好好想想。」
♡♡
其實,如果說,生命的早期,有一萬小時的訓練。
我們家的兩個小孩,似乎,都一起走在一條,我給他們的訓練。
那就是,在一個和平,沒有證明自我重要感需求的環境長大。
他們有能力,融入一般的學校,一般的班級,
真心的,快樂的,回應環境給予的大小挑戰。
國一上,我問他:「我遇到好的數學補習班老師,要不要去試一堂課?」
試過後,他留下來了。
國三上末,他說:「媽媽,其實,我想要自己試試看,不要補習數學了。」我說好。
然後,他說:「媽媽,國三下的數學真的有點難,不過,沒有補習,我上課更認真了,更好玩。」
國三上,我問樹哥哥:「要不要去晚自習?」他沒興趣。
國三下,他自己說要晚自習,一個禮拜兩天,他決定的。
他兩個晚自習,在學校訂便當。
而我,昨天,突發奇想,送個熱蔥燒包給他。
總覺得,要有個香香的肉味,很能振奮他。
買包子時,我的內在心識看到,他旁邊有一群男生,也想分著吃。
然而,心念從3個包子,還是轉回1個包子。
我就,專程,騎了幾公里的車,爬上四樓,送1個包子到他的教室。
放學的兵荒馬亂,2個男孩黏著他一起出來,
回家時,樹哥哥說:「好吃。」「有呀,我跟同學們一起分著吃。」
「我每次有東西,都是跟同學分著吃的。」(真是快樂的少年呀。)
我可以想像,這樣的情境,真的是一個包子更好玩,體驗更深刻。
這一萬小時,自然而然的,這孩子學會什麼?
他學會一種,忠於自己的力量。
學會一種,與他人分享的自然與快樂。
他有一種無需被證明,就穩固的自我重要感。
不過,他還沒有往下個階段走,「你要在哪裡,有素養?」「告訴我,讓我們栽培你。」
這種栽培,是出於孩子自身的意願,不是父母給的。
是孩子主動要求,而父母,量力而為。
♡♡
我想起,自己長大的過程。
家裡父母給的,也就是同樣的禮物。
他們沒有精神與財力栽培我們,
可是,我們擁有一個無比快樂的童年,
還有,因為沒有被期待,所以,對自己充滿信心。
接著,我都自己栽培自己。
自己存錢,出國唸書,
自己去書店,看書看到很晚。
自己熬夜,念自己想要的書。
自己找資料,想學什麼,就自己來。
那種,渴,好重要好重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