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旦妹妹與我。
一個晚上,女兒忙得很,都沒空跟我說話。
被冷落在一旁的我(離開三天,本來期望與女兒好好聊聊的),懶懶地都沒有去拆包。
女兒丟了一本書給我,我賴著自己手中原來的書,不理會。
女兒寫完功課,賴著看書,又跑去做生日賀卡,又跑來,塞原來的書給我。
是《德里蘭校園報》,出門前展爸買給女兒的新書。
女兒一臉很期望我看完能與她討論的表情,於是,我放下了手中的詩,打開兒童讀物。
一打開,眼睛就亮了,一派”安德魯.克萊門斯”的風格,即使看了十本依然會被吸引。
每本書都是深藏不露的有實力小孩,挑戰學校結構,喚回教師靈魂的故事。
終於,8點40,女兒需要幫忙了,才跑來找我說話。(看來,雖然才十歲,我也能有空窗期的體驗)
「媽媽,有雙面膠帶嗎? 我找不到!」
「媽媽,我可以把這張照片,影印成彩色,用來作卡片嗎?」
於是,慵懶的我,振作起來,手牽手,帶她出門,走路去買東西。
我們先去7─11拷貝,買了冰棒邊走邊吃,然後,一起走過另一條街,有書店、麵包店......
女兒開始跟我聊天了。
媽媽,今天我採訪了班上很多同學,他們長大想要做什麼。
「喔~說來聽聽。」(當媽媽的我,最近真的只要發問與聆聽就夠了)
「我們班男生大部分都要當運動選手啦!女生大部分都想要畫畫」
「還有5個男生說,「不知道,只要有錢就好。」」
…
..
啊! 果真,看了書,開始仿效,成為小記者了。
她這兩年看了一大堆安德魯.克萊門斯,越來越活脫脫像是裡面的小孩了。
《德里蘭校園報》寫的是一個很愛讀書的安靜女孩,以記者為職志,每週會寫出一篇週報。
她揭露了些真實,在父母離婚期間因為憤怒與哀痛,用詞不善,而大大惹毛老師,只能一次次轉學。
而她來到新的學校,遇到一位失望頹喪的老師,所發生的精采故事。
她又說:「媽媽,我們的球賽輸了。 因為很厲害的4個人都流感請假。」
她又說:「媽媽,比賽前,我們老師說:『結果不重要,過程很重要』」
懶懶得我還沒聽出有什麼不妥,她說:「媽媽,這不是父母常說的21個謊言的第5個嗎?」
這時,我清醒了,她的確,在8歲的時候,就開始看我書架上的書,
她最愛看的是關於人性轉變的各種案例。《父母最常說的21個謊言》,是她當時熱愛至極的一本書。
「哇~第5個呀,我都還沒背起來過呢! 那妳聽老師這樣講,怎麼回應?」
「我就跑去圖書館,把書給借出來,然後跟老師講,給老師看書。」
「這~」我心中暗自讚嘆,又是一個《德里蘭校園報》的孩子,勇於揭發真實。
「然後呢?」我所有的精神都回來了。
真是感恩女兒遇到寬大包容有熱情的好老師。
老師就這樣的觀點提出來,就在那個下課,幾個留在教室的同學們,熱烈討論一番。
我回想書上應該是這樣說:「「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打這場球。」」
女兒開始跟我討論,書上還有其他的父母謊言,女兒問:「那不都是人生格言嗎?」
啊~懶洋洋的我IQ是很低的,我只能說:「很多格言都是用來安慰或激勵人的。 當然也會束縛人。」
今天早上,清醒些,知道,還能補充:「但如果把格言都成座右銘,就太呆了,人,不能只活片面的事實,我們接納自己輸球,不需要否定自己很想很想要贏球。 我們有沉默的能力,還要有辯解的能力,不要用沉默是金來替自己貼金。」
♡♡
清晨,回想起女兒帶給我的滋養,不禁,想起機場的經驗。
那個灰色的小字,是我當時內在的自言自語。
本來寫下來給自己當筆記的。
忽然很想,先貼出來。
♡♡
機場,就在我的正前方,
小小兩個男孩,與媽媽和阿嬤。
小小兩個男孩,應該就是3歲狗都不愛的年紀,安靜地,自己口對瓶,喝著大罐可口可樂。
應該是那個可樂讓我注目,好想過去說:「這~....」
當然,這不是我的責任或權力,我安靜,眼睛看向別方,閒閒亂看。
過一會兒,我聽到大聲的瞋怨「豬隊友,真是豬隊友」,於是尋找聲音來源。
應該是快要登機了,媽媽要收可樂,孩子不肯,媽媽提著大包小包,還要幫忙孩子轉緊瓶蓋。孩子胸前也揹著東西,餅乾吃完的動物造型空桶子。
「豬隊友,真是豬隊友。」還在我腦海迴盪,忍不住,在腦海裡加上註解:
→→ 這位媽媽,您承擔多了,好麻煩,真的。
→→ 不過,您這樣說,孩子是還聽不懂啦~
機場其實很吵,我沒聽到孩子的聲音,也許孩子跟媽媽要玩具什麼的。
「再吵,再吵就留在這裡不要回家了。」「叫你們舅舅來接你們好了。」
→→ 這位媽媽,他們應該是您的心肝寶貝吧! 所以,這句話,是威嚇的話嘍!
→→ 這句話是虛話,用來管教很危險。
→→ 威嚇的虛話,最麻煩的就是,孩子會知道,媽媽說而已,不會認真,
,會減損妳未來的權威感喔。
以後,若我們需要真正的威嚇時,
孩子與我們的威嚇之間的連結,是斷掉的,沒有緊密關連。
孩子習慣忽視,知道,大人只是說著玩的。
就是放羊的孩子的教訓啦~ 父母不要亂說:「狼來了」
你們這麼吵,背包自己揹好了。
→→ 這位媽媽,背包自己揹,本來就是孩子的自然責任,
,用「處罰的語氣,以及邏輯結果」來表達揹背包的事情。
久而久之,孩子學會的是:「自己承擔自己的物品,是個懲罰」
因而,會減損孩子對於承擔責任的自由與樂趣。
背包是不要了嗎? 還不快自己揹。
→→ 嗯! 再一次,媽媽說了「虛話」
→→ 這是「否定句的祈使句」,
否定的祈使句,很複雜,會有雙重動力,
一般而言,我們要孩子做什麼動作,我們會說:「好,來,手打開,我們揹上。」
這會讓孩子做的事情,在一種「衝突能量包圍中」
這就是孩子未來,在做很多事情,無法來到一個「順暢,內外一致,與外和諧」的存在狀態。
「我不會揹」孩子說:「我不會」,於媽媽幫忙孩子揹上背包,
同時,媽媽說:「不對,不對,不是這隻手」「不對,不對,不是這隻手。」
→→ 教導孩子一個動作,伴隨著浮躁能量,伴隨著「你錯了」的能量。
→→ 這其實會混淆孩子的學習,讓學習伴隨著浮躁以及「我不夠好」的基本假設。
這時,媽媽意識到我的聽到。
繼續說:「豬隊友,真是豬隊友。」
終於等到我們這個區快要登機了,
媽媽牽著孩子的手,孩子跑去玩,大約離開30公分,
媽媽用緊張的語氣說:「趕快,不要過去,過來。」(抓緊孩子的手)
→→ 這傳遞了孩子需要媽媽才能安全的訊息。
→→ 當我們要教導孩子成熟,有能力回應外在陌生環境,維護自身的安全。
需要在出發前,跟孩子導覽一下,搭飛機過程要注意什麼。
給孩子一個故事,知道程序,
給孩子一個1,2,3的條列,事先讓孩子知道重點。
然後,在登機時,就只要,安靜地,指著前方,讓孩子知道,要往那裏去。
♡♡
這例子是在街上很常見的親子互動。
也就是,大部分的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帶動孩子。
而這樣的互動,會一次次製造,孩子在”需求”與”自主行動”之間的摩擦力。
♡♡
一個在”需求”與”自主行動”之間”摩擦力”小些的大人,對我們的社會非常重要。
摩擦力,是物理名詞,指的是一個東西靜靜放在地上,要推動它所要克服的施力。
我們會遇到很多孩子,要他自主行動時,”靜摩擦力”很大,怎麼推都難以行動。
或是,很多大人,”動摩擦力”太大。 也就是,要用很多力才能保持自己繼續行動,一旦力氣不夠,就停下來了。
這些”摩擦力”都是內在很多很多的細小內在聲音。
在”渴望”與”行動”間,充滿的是我們自己的內言,記憶,以及不同方向的動力之相互撤銷。
而這些內在的小聲音與記憶,和不同動力的基礎養成,其實是小時候環境周圍的各種旁邊的聲音。
這幾年,我的效率越來越好,是靜心所幫忙,在做事情時專心致志,裡面沒有其他聲音。
我負起責任,把各種童年的聲音,盡力清空了。(最近,在清空的,是關於胖與不運動的聲音)
因而,帶來無比的效率,輕盈,和喜悅。
我問女兒,這個填空你怎麼填?
「我雖然不知道長大後我要做什麼,但只要工作能讓我_____就好。」
女兒填寫了:”家”,與”快樂” 兩個詞。
雖然她也不懂”家”是什麼意思,但”快樂”她是懂得的。
我說:工作的快樂,來自於,工作時,內在沒有其他聲音,就是專心沉浸到工作中。
顯然,當很想念孩子的母親,回到家,發現女兒忙得很,自己安靜做自己的事情。
母親,是要歡欣鼓舞的。
而母親,可以讓自己離開責任,安靜地,也做自己的事情,慵懶都好。
真實光滑無摩擦的好時光呀。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