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孩子決心用功,接受並同意了父母的協助:「拿走所有休閒時間:不上You Tube,不玩電動,不看閒書,不跟家人看電視」,於是,父母會請孩子回到房間,用功讀書; 或是,讓孩子到補習班的晚自習。 這孩子說:「不知道為什麼,我讀書的時候開始很浮躁。」
本來能專心的書房時間變得浮躁。 而去補習班無法浮躁,就會趴在桌上睡覺。
♡♡
大腦,是會疲憊的,因此,切換腦波,是專注且來到流暢的關鍵。
什麼意思? 就是長期做同一種練習,大腦會來到疲乏,不再能裝入,而效率減低。
因此,我會鼓勵用功的孩子,盡量「理科」「文科」切換,交替,於是,能讓大腦的運作區切換,就像土地種稻米或蔬菜植物,因為每種植物會吸收不一樣的土地養分,為了讓土地的養分可以回來,我們需要輪流種植不同的植物一樣。
所以,每個晚上的用功時間,最好是「理科─文科─理科─文科」的交替。
這是最基本,讓效率好些的第一個準則。
♡♡
然而,能這樣就可以超高效率的孩子,真的很少。
首先,身體姿勢也需要切換,因此,「靜態─動態─靜態─動態」很重要。
用功→起來晃晃→再用功
或是
用功→去散散步→再用功
或是
用功→做做運動→再用功
我們通常低估了身體儲存的本能與直覺,也低估了當我們放鬆時,能帶來的大腦高效率
所以,能加入動身體,是很重要的。
時間,可以短,就足夠。
♡♡
接著,我們還要加入「樂趣熱情」的補充,
尤其是對於那些「用功是一種責任」而不是「用功是一種樂趣與熱情的孩子」
什麼意思?
如果,用功與讀書,對孩子來說,過程就充滿挑戰與樂趣,好玩有趣,那這樣的孩子,自然效率驚人。
孩子們,能有上述的狀態,比例有多有少。
大部分的孩子,把用功視為一種「責任」,他們的成就感來自於「考上我想要的志願」
用功的過程,有沒有樂趣,本身是否充滿遊戲感,就因人而異了。
熱情與樂趣,還有遊戲感,是這個時代的超級強項,越來越被合法,且,越來越吸引各種投資。
因此,我會建議,要提昇用功效率的孩子,需要有這樣的交替:
用功→好玩的事→再用功
或是
用功→充滿渴望的事→再用功
這個好玩,或充滿渴望,對很多男孩來說,可能是他們的電動或閱讀You Yube的直播,閱讀課外讀物; 對很多女孩來說,可能是用網路與朋友聊天,或是閱讀小說。 而很多年輕孩子,需要聽音樂。
這重點就是,「能否控制時間在每次20分鐘以內呢?」
而所參與的內容,可能「減少植入腦袋,而在用功時,多些專心嗎?」
因為責任感,因為自我期許,而願意,讓父母管理自己遊戲時間的孩子。
我會建議父母,為了「用功效率」的緣故,保留孩子一小部分的,遊戲。
與孩子討論,怎麼樣能最專心,能否,自行管理這樣交替與切換的時間,而由父母做背景監督就好。
♡♡
最後,很多要會考的孩子,需要平衡的是,如何讓進度最有效率?
- 把多少比例的時間放在原來的強科目的維持?
- 把多少比例的時間放在原來弱科目的加強?
- 有些漏洞,尤其是數理,之前都不懂的,還要補回來嗎?
- 怎麼樣有效率,能讓作文提昇?
- 怎麼背也背不熟的東西,有沒有新的方法可以背得好些?
我都會建議孩子,畫一個圖表,確定自己的精熟度。
每個科目,以年級的段考來區分。
例如:
使用以上的表格,使用色鉛筆在格子內著色,
不要用不同的顏色,而是選一個喜歡的顏色,用色彩濃度來表示,輕輕著色,與加強著色。
色鉛筆,可以一次次塗上去,多會一些,就多塗上一層。 多熟練一些,就多塗上一層。
這樣,會有一種希望感,一次次多一點顏色濃度。
當這個表格做出來,如果可以請科任老師幫忙,就可以找老師給你一個建議。
到底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這與距離考期的遠近有關,以及孩子的學習能力有關。
許多孩子,很有把握的東西暫時放下,專心把不會的補上來。
然而,若到考前,沒有回到這些原本有把握的東西,把精熟度帶回來,往往考出來,會很驚愕。
這些,需要科任老師專業建議,建議,同學們,做出自己的表格,給自己一個小診斷。
然後,去請教老師,請老師給你一個「複習重點」的建議。
接下來,還有一個表格,就是,放在哪個科目的重點?
因為每個科目,分數在不同的分佈,要多拿一個加,所需要下的功夫不一樣,因此需要評估:
這也需要請老師幫忙喔。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