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展爸與我,決心把旅行好多天的包包拆空,並把旅行前因為忙碌而沒有整理的空間收復回來。 這時,就需要旦妹妹全力幫忙咯。 誰知,小妮子陷落在她的閱讀中,「波西傑克森」正遭遇重大危險,我怎麼可能離開得了書?
無論如何,我直接要求她放下書,進來幫忙。
哇~ 那時候,那張臉,真的很臭。
一瞬間,我幾乎要被勾引起來了。
然後,我深呼吸,不被自己內在被勾引的情緒所動,
平心靜氣,「請你先去.......」「做完,我會給你下一個指令」
小妮子帶著怒氣一起協助,不時聽到她摔門的聲音,或是,快速的無心動作。
我雖然裡面也有七上八下,但是最核心的目標就是:「整理好房子,邀請公婆來吃飯」
我的優先價值是:「容許她用她的態度與情緒,因為,態度與情緒,在此刻,已經是真實,不是我有權責來管教她的。 而我,擁有的權責,是「請她一起協助」」
並且,我能展現,最大的力量,是不被她勾引,而平心靜氣。
果真,我們順利繼續收拾,她完成了至少十個任務。
雖然,還有很多地方要收拾,我依舊問她:「現在,妳可以決定,還要做幾個任務,1個?2個?3個?」 小女孩用手比著1,於是,我交給她最後一項任務,就放她自由,她立即掉入小說的閱讀中。
其實,我也早就平心靜氣了。
直到,當天晚上,我們吃了一頓很棒的晚餐,還看了一部很棒的動畫電影。
在她心情非常非常好的時候,我說:「下午,是誰用生氣工作呀? 還摔門呢!」
她笑笑,我說:「妳幫了很多忙喔。」
於是,我們關係良好地,繼續往前走。
♡♡
很多時候,孩子正沉浸在自己的某個狀態中,被父母沒有計畫與預期地,要求起來做家事,都會有脾氣。
我也看過很多時候,父母會想要管教孩子的脾氣,臭臉。
就如同當時,如果我被勾引,而用那份自己的不平靜說話,就會讓事情更擰。
「臭臉」+「不允許臭臉」只會糾結又糾纏,變成親子間的對立。
孩子態度不好,未必代表她沒有反省力。
然而,若孩子態度不好的當下,被管教「態度」就只會雪上加霜。
孩子本來一丁點的自省,立即被反抗心遮蔽,蕩然無存。
父母,當遇到孩子臭臉相向,會被勾起的就是「妳不尊重我」
或是「平日我為妳辛苦付出那麼多,叫你工作就臭臉,到底有沒有天理呀。」
總而言之,父母就是失去平衡了。
父母要扳回失去的平衡,很重要。
但是,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刻。
「當孩子被要求離開遊戲,協助家務,孩子進入工作中,只是帶著臭臉」
我們要看到的是「孩子已經離開遊戲,正在工作中。」
我們要涵容的是「他帶著臭臉」
他的確被強制要求,臭臉也是本能。
孩子能表現臭臉,至少,比帶上人格面具好些。
如果,父母在此時,把焦點放在「為什麼要擺一張臭臉」
就太可惜了。
因為,「加入工作」這事情,得到了「負增強」
行為,是可以被要求的。
而態度與情緒,無法被要求。
態度與情緒,在冒火的時候,只能涵容,等候。
而要教導態度與情緒的時候,是在事後,沒有工作的時候,彼此心情都好的時候。
來個傾聽。
來個點出。
來個表達。
來個「再度調整默契」:
「不好意思,立即要把房子清乾淨,是媽媽的需求,謝謝你擱下小說來幫忙。」
「媽媽明白,那種臨時被強迫,帶離遊樂場的心情,小小孩都會不開心的。」
「不過,妳的臭臉,還有摔門的聲音,真是刺激,我也差點發脾氣。」
「能涵容自己的脾氣,放在裡面,平衡的消化,是修養。 媽媽有在練習喔,妳也要練習。」
「未來,當我這樣要求妳放下書來工作,我會給妳10分鐘的緩衝,讓你看到一個段落,再把書放下,全力加入。」
這就是我的態度。
「孩子已經放下遊戲,加入家務行列。」─〉珍惜他們的加入家務,即使臭臉,都平心安靜珍惜收下。
「關於臭臉」─〉事後,愉快的時候,來談論。
「談論孩子的負向態度」─〉需要,釐清兩邊的責任與權責,先承認自己的部份,再說孩子的部份。
「建立工作默契」─〉臭臉反應的,是孩子被干擾或被強迫, 因而,有個好默契,是最重要的。
♡♡
要做到上面幾點,最困難的是,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以及內心,「心有千千結」
我曾經目睹,這樣「心有千千結」的親子關係。
我會比喻,親子關係,彷如「刀山」
當父母要求,而孩子拖延或臭臉,
父母立即管教孩子的態度與臭臉,孩子也回應以頂嘴與凌牙。
對我而言,放入心中,真的有如「刀山」
也就是,旦妹妹的小小臭臉,對於沒有糾葛關係的我們,都會有勾引作用了。
更何況,平日,父母已經感覺被孩子頂撞千萬次,一顆玻璃心。
而孩子,不分青紅皂白,因為覺得不被信任而回嘴,所展現的尖銳,就是一把把的刀。
因而,處在其間,自己的感覺,關係,有如「刀山」一樣。
這時,雙方,若能安靜下來,少說一句話,就是,少插入一把刀,的功德無量。
這關係,很像拉鋸,「若我能退一步,溫婉一次」而「得到對方也退一步,溫婉一次」
關係就能解開。
有時,「我退一步」對方又「趁勝追擊」則這「趁勝」的刀,是插在更深的柔軟心,受傷更甚。
而這「刀山」般的親子關係,卻是,社會的常態。
♡♡
這個時代,是「展現真實自我」的時代。
一個正在展現真實自我,卻又迷路,迷到遊戲中的孩子,是讓父母焦慮擔憂的。
而那個父母,是「捨棄無數真實自我,只為了家庭能安定,把成就需求寄望在孩子身上」的父母。
撞上「我給你那麼多栽培,你不珍惜不感謝,還一天到晚頂嘴」孩子的頂嘴,就會是一把把刀,插在豆腐心上。 父母的心,之所以成為豆腐,是來自於,沒有被展現且被壓抑的真實自我的喟嘆。
這種「刀山般的親子關係」要怎麼解?
我看到的可能是:
「孩子放棄從父母身上獲得肯定,現實世界鍛鍊真實成就,而不把自己丟棄在遊戲中獲得成就」
「父母放棄從孩子的對待或成就來映照自己的人生,而是,把此刻能修復玻璃或豆腐,當成目標」
當然,這個可能很難實現。
因為,孩子會因為自我懷疑與否定,而一次次逃開真實挑戰,落入遊戲中尋求便宜成就。
父母會繼續,透過改變孩子來平復自己的失落與挫敗。
「刀子般的親子關係」說的是,
孩子眼睛看似不看向父母了,內心深處,依然把獲得父母肯定放得很脆弱。
父母的嘴巴雖然說我已經失望不要管了,內心深處,依然,一次次在乎與被刺傷。
如果,孩子無法真正面對現實世界的挑戰,累積自己的硬實力,自我感是無法變得堅強的。
如果,父母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傷心,並負起「我自己能調整與改變」的責任,而是被動認為只有孩子改變我才能平靜,那就「永無可能」了。
♡♡
看似很難,頓悟與決心,依然是王道。
這個時代,是當我們有「療癒自己」的頓悟與決心,所有好知識與好方法,到處都是的時代。
最難的是起步,而起步的鑰匙,就在自己身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