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拒」就是有衝突的地方,可以用這樣的形容來描述:
─明明知道做了,就不會有壓力,卻無法做
─自己覺得「應該做」但不想做
─明知拖延越拖越麻煩,卻繼續拖延
於是,我們可以在一大張白紙上,畫一個圈,在圈圈內用某個幽幽色彩的色鉛筆塗上顏色,越中央越深色,越外圍越白色。 這個叫做「意願陰影區」也是有抗拒的地方。 接下來,在外圍,畫一點類似太陽光芒的線,最好用明亮的色彩。 這個叫做「熱情區」熱情區,就是,很愛很愛的地方,即使別人不讓你做也會去做的事情。
陽光的地方:是愛做的,一直做的,不會忘記做的。
白色的地方:是無情緒區,做得無阻抗。
陰影的地方:是不願做的,不想做的,沒興趣,有抗拒的。
接著,把你生活中的事情,一個個寫上。
分別落在四個區域:
- 熱情區:
- 愛做的,想做的,做了就忘記時光與疲憊的
- 即使別人阻擋,也要克服困難去做的
- 白色區:
- 可以做的,自然會做的,願意做的
- 雖然不是那麼愛,但就是去做了,不會漏掉的日常維護
- 意願陰影邊緣區:
- 會有抗拒,幾經掙扎還是會做
- 會去做,但總會延誤個幾下
- 勉強通過,做的時候真的很悶,做完後總要用”狂歡"或什麼,來彌補自己的悶
- 核心意願陰影區:
- 對別人不難的動作,對我卻好難
- 明明知道該做,卻經常逃開
- 不曉得為何,一想到要做這事情,就昏沉了
- 知道有衝突,有掙扎,還有不曉得的一種悶
- 即使不做會被懲罰,或是不好的後果,也顧不得了
- 生活其實還可以過,但只要想到這裡,心情卡在這裡
我們會發現,無論是誰,即使是積極無比的人,也會有意願陰影區。
例如,像我:
- 大概知道冰箱有個應該是過期的食物,越快處理是越好的,卻不想去動
- 明明很多聲音檔案要放上網路,卻一直擱置,讓許多人空候,失望
- 或是,應該要站起來,動一動,卻一直寫著寫著,直到站起來,膝蓋發緊
有一種家庭,很辛苦,大概是這樣:
小孩的日常責任,落在他們的意願陰影區(甚至是核心意願陰影區),例如:起床,上學。 這時,他們的家長,把叫小孩起床,放在自己的「意願陰影熱情區」什麼意思?
我們來把陰影擴大,這時,陰影與陽光會有疊合的地方。
「意願陰影熱情區」:不樂意做,做起來不情願,卻很有動機,很努力,一直做,一直做。
這時,問題來了。
當一個人,把日常存活,或日常社會建構,最基本必要的事情,放入了意願陰影區。
這個人,遲早會出局。 存活的出局,或,社會的出局。
出局,會有個自然結果,或社會的邏輯結果,而這個結果本身,會帶來影響,甚至能促成改變。
而這時候,有另外一個人,進入系統,即使不願意依然帶著積極的熱情,用盡一切努力,把這個「責任給扛了起來」,這個互動,有著非常複雜的影響。
本來,「孩子清晨無法起來」是單純的「與自己的內在動力」以及「人與社會的關係有阻力」
後來,父母介入,這「與自己的內在動力」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阻力」,加上了「人際動力」
因為「與自己的內在動力」對平時不察覺內在細微線索的人是隱微的。
而「人與社會的阻力」基本上,是需要先克服「與自己的內在動力」才能克服的。
「社會」經常是個鏡子與回饋。
可以面對「與自己的內在動力」的人,會藉由調整自己,來回應社會挑戰。
無法面對「與自己的內在動力」的人,會把指責的方向往外怪罪,把精力用完,而無法往內。
然而,當「人際動力」介入,就很複雜了,因為「人際動力」是最常能感受到的。
當一個「無法起床」的孩子,還沒來得及經驗到「內在」以及「社會」的回饋,來自「家人」的回饋,充滿聲音與情緒,成了感受的大流,因而,沒有足夠的寧靜,來感受「與自己的內在動力」以及,「與社會的關聯和邏輯後果」。
而這個「充滿情緒的連結」若日復一日,就會成形,變成一種「糾結」
這「糾結」會逐漸成為「家庭陰影」透過這糾結,定義出:
- 不合格的小孩
- 辛勞卻得不到回報的大人
也就是,「叫孩子起床」這件事情,落入父母的「意願陰影熱情區」
而「每天讓自己準時起床」則落入孩子的「核心意願陰影區」
♡♡
每個人,都能體會,「核心意願陰影區」的感受。
許多適應良好,社會典範的人,都會有陰影與核心陰影。
只不過,這些成人,把屬於世間的責任,放入了「非意願陰影區」努力盡責。
同時,我們的生命,不只這樣,還有兩種責任。
「充滿感受與快樂的學習性生活」「充滿意義與喜悅的靈性深度」
上述,那些「無法自己準時起床」的孩子,如果,他們依然保有以上兩者,其實,這些孩子是OK的。
他們只是,「有自己獨特的規律」還有「對社會或家庭的抗拒,適應不良」 如果,他們的周圍,沒有堆積過多「人際糾結動力」,在現代的網路社會,是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才華,而存活的。
同時,那個「把孩子的核心責任帶入自己的意願陰影熱情區」的大人,若還願意,承認並努力在屬於自己的責任:「充滿感受與快樂的學習性生活」以及「充滿意義與喜悅的靈性深度」 他們之間的「人際糾結」就會逐漸解開,而來到,個人回歸個人生命責任的位置。
♡♡
當一個孩子「無法起床」「逐漸有一個習慣,脫離社會的要求規範」
要讓這影響,不會讓彼此落入「意願陰影區」的關鍵,是在一開始的時候:
- 沒有大驚小怪
- 關切孩子與自己「充滿感受與快樂的學習性生活」「充滿意義與喜悅的靈性深度」多於「單一的起床或規範」
- 不過度協助,不阻擋孩子承受自然法則,或社會邏輯法則。
- 在「關係互動」保有更多,或聚焦更多,在:「充滿感受與快樂的學習性生活」「充滿意義與喜悅的靈性深度」
當這樣做,陰影,就不會擴大與加深。
而當孩子「無法起床」或「離開規範」的行為,已經成為「人際動力的陰影」或「家庭糾結」,這要解開,真的需要很多的信任與耐心。 動輒得咎,父母離開放下也會:「孩子因為依賴慣了,變得比父母大,還因此會把自己遲到的責任,歸咎於父母沒有叫醒自己」 父母繼續叫醒他,也得不到任何感謝,與慶賀。
我常會形容,以人的層次來說,大概沒救了。
需要來到命運層次解決。
像是雷電般的命運搖晃與震撼,看能否打醒兩人。
而父母,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誠實並專注地回到:
「充滿感受與快樂的學習性生活」「充滿意義與喜悅的靈性深度」
讓自己,焦點與心意回到自己。
讓家庭活動,來到這兩個焦點。
而在這「動力轉化」的歷程,推薦「吟唱祝福卡」中的兩張卡片:
「情緒31點」以及「Jaya Ganesha」這兩張的組合,是消融抗拒的好幫手呀。
♡♡
回到文章的起點。
你要不要把自己的日常事務,放入這兩張圖看看。
拿出兩張白紙,畫一畫,就能理解與了解自己的狀況。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