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小嘟著嘴,輕皺眉,煩惱的表情。
她陳述:
我說:「女兒,去吃水果。」
她就回答我:「妳幫我削我就吃。」
然後我就.....,我覺得我如果愛她,就輸了。
♡♡
昨夜,晚上7點58分。
我騎車去接從台北打完球賽回來的兒子。
一個熱熱的身體,疲憊的青少年,輕趴在我的背。
:「媽媽,我還可以去阿嬤家打電動嗎?」(電動的電腦在阿嬤家)
我:「看一下前面天橋的時鐘,快8點了耶。」
兒子:「可是我很想去。」
我:「你算算時間。」
兒子:「對喔,我還沒吃飯,也還沒洗澡。 而且明天8:30球隊要集合。」
我:「你說呢?」(先說,我的立場,在中央,偏不去,只多一點點。)
兒子:「不知道」(小呻吟)
我:「你不知道的意思,是你很想去,但你又不知道怎麼考慮其他的平衡,是嗎?」
兒子:「對。」(放鬆了,身體挺直,沒有趴在我背上了)
兒子:「那我就洗個澡,吃過飯再決定了。 媽媽,家裡有東西吃嗎? 我可以吃妳的創意料理嗎?」
接下來,8:30左右,我人在超市,尋找一種環保一點的洗衣粉(最環保的要網路買,來不及)
電話來了,是展爸:「理書,樹問妳,他可以去阿嬤家嗎?」
我:「除非他9:30能回來。」
電話那頭,連展爸都覺得不合理,我聽到父子兩人討論的聲音。
展爸:「理書,10:10分怎麼樣?」
我:「好!」
♡♡
10:09,兒子進們了。
我們給他一個大大的Five,以及刮目相看的「放大瞳孔」
「兒子,你做到了,了不起。」
我做出假手勢:「敬你,又更成熟了。」
然後,我們聊起,清晨,樹哥哥讓我驚訝的部份。
話說,昨日清晨4:10分,全家就被我叫醒:「做都尼火典嘍。」我燈一亮,孩子來不及掙扎,就跳起來。
15分鐘內,全家已經在汽車上了。
火典結束後,豐盛的早餐後,6:20,紛紛回到房間,補眠。
我自己設了7:20的鬧鐘,結果,自己沈睡不醒。
悠悠夢境….
忽然,樹哥哥的聲音說:「媽媽,8;40嘍!我要出門了。」
原來,他有預約,一個補習班的試聽。
在晚上10:20,3人一起晒衣服的時候,樹哥哥說:「媽媽,我其實是忽然從夢中跳醒的。」
「因為我設的鬧鐘太早了,被我關掉。 所以,當時,其實是有可能錯過的。」
「我真是太幸運了。」
我說:「你成熟了。」
♡♡
是的,這孩子正在成熟中,即使他一天打3小時電動。
這歷程,他依然顯示了成熟中的特色:
1. 我們討論了,他每日玩三小時,他自行規劃,上線與下線的時間,幾乎沒有延遲。
2. 他下線後,喜歡與我們討論,他的電動時光。
@ 與媽媽討論:「媽媽,你知道什麼是120hz,以及fps 嗎?」 他精闢地分析,許多硬體與電玩配對的細節。
@ 與爸媽討論,對手,玩家,同伴,專業播報.....玩遊戲的性格與習慣。
@ 與爸爸討論,技巧與細節
3. 他幾乎,屬於自己該負的日常責任,都不在我們的肩膀上了。
時間安排
打包
生活健康
與球隊的聯繫
與未來新學校的種種行政
4. 他雖然還有生活壞習慣會被我唸,然而,只要一說做家事,他就會快快輕盈把事情做好的孩子。
事實上,對於新學校入學的各種事務,展爸與我,經常是後知後覺,側面知道,模糊知道.....
而他是主動者,跟我們報告,我們兩會互相調侃對方:「這樣當父母,真是太混了。」
♡♡
昨夜,10:20。
他說:「哎呀~ 明天球隊8:30就要集合,可是我好想跟媽媽出門看書。」
展爸:「你知道你媽媽平日,幾點到咖啡店報到嗎?」
我:「清晨6:30。」
孩子刻意做出驚訝被震撼貌。
展爸:「所以,如果你現在去睡覺,就能跟媽媽一起出門了。」
這計畫他喜歡,沒有催促,他11點就睡熟了。
….
睡前,兩個孩子都想跟,我說:「我只叫你們一次,沒醒來我就出門嘍。」
孩子哀哀叫,我說:「那就叫五次嘍。」
* * * *
清晨6:20,我到房間喊著:「6:20,叫第一次喔。」
女兒立刻清醒,跳起來。 樹哥哥翻身賴床(他昨天是有累到。)
1分鐘後,
我:「要我開燈嗎?」
樹哥哥:「不要。」
1分鐘後,我去關掉冷氣與電風扇。
:「我關掉冷氣與電風扇,不是為了折磨你,是為了完成你的心願」
一分鐘後,我說:「旦,趕快來梳頭髮,太晚出門,你哥哥就沒時間享受早晨讀書的振奮啦!」
這時,樹哥哥已經起來了。
快速地,3人一起來到咖啡店。
此刻 7:54分,
他愉快地,已經做著數學習題將近50分鐘。 不時哼著音樂,快樂無比。
旦妹妹,繼續,泡在她的哈利波特學中,研讀,思考,喝冰沙。
我寫著文章,我們已經有超過1個小時的咖啡時光啦。
♡♡
昨天,我跟那媽媽說。
「如果妳太在乎她有沒有吃水果,妳就被綑綁了。」
「所以,妳輸給「自己的欲求」以及「比女兒在乎女兒的事情」」
試著去感覺,沒有輸贏,沒有母女的權力爭奪,只有成熟。
這是個模擬對話:
媽媽「女兒,要不要吃水果。」
女兒:「妳如果幫我削,我就吃」
媽媽:「這樣呀,我很樂意; 來,說:『媽媽,謝謝你。』」
或是,讓削水果,使用刀工,在家裡,成為一種技藝。
讚美,讚嘆,自己的厲害。
並且,在家裡,創造一種「精進刀工」的欲求。
或是,削水果給自己吃就好。
不過,削的時候,多削一點,然後,自己吃得很開心。
這時,就可以很慷慨地:「有人要一起分享水果嗎?」
這裡的重點是,如果「吃水果的欲求」不是女兒自己的,女兒如何成熟長大?
因此,當媽媽有讓女兒吃水果的欲求,媽媽就得察覺:「原來,這是我的需要」不是「她察覺的自己的需要」
接著,我們會調查與綜觀,「吃水果是好的」是個絕對的知識,還是,某種養生文化下的一種優先次序?
如果,真的是絕對的知識,那就從「好好享受,享樂自己的吃水果」「好好榮耀,讚賞,切水果的技藝」來提供一個背景環境,讓孩子有機會,激發出「知識」和「欲求」吧!
不要讓孩子的欲求鎖定在:「贏過媽媽」(要檢視自己的欲求中,有沒有,「不要輸給孩子」?)
♡♡
不要跟孩子有輸贏感。
如果孩子的命很好,很多時候,是我們的安穩。
讓孩子,的「欲求」─〉「計畫」─〉「主動性」─〉「行動」─〉「享樂與承擔」─〉「後果評估」─〉「為了欲求,更成熟的視野,更踏實的計畫,更有行動力的行動」
中間,越少大人的意志越好。
中間,可以有,大人的聆聽,了解,欣賞,分析,提供符合時代更新的知識(大人需要主動求知),界線與允許,以及
最最重要的,大人的「let them grow up」。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