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這週,有個她自己報名的足球營(學校辦的)
誰知,她卻在要開始前開始浮躁起來。
那就像,好好地睡覺,卻要被叫起來的感覺一樣。
自律甚嚴的孩子,放暑假,等於是完全的自由,不需要挺起來,只需要鬆鬆地放假。
她很自律,照常早起,規律閱讀、畫畫.....
從波西傑克森開始,進行了一整個暑假的希臘神話研究,認真得不得了。
於是,對於這個要中斷每日的自己安排,需要在固定的時間,進入他人安排,抗拒得不得了。
這時,我就會聽到,她表達了無數次的「抗拒」「不要」「為什麼我會報名?」的表達。
而我,因為熟悉這個孩子的這個樣子,因此,我很鬆很鬆地,聆聽與陪伴「她的抗拒」
就是一次次聽,一次次映照,一次次摸摸她的頭,沒有試圖解決,或減輕她的苦惱。
直到,明天就要去上營隊了。
我說:
旦旦,妳知道嗎?
人生,不會事事如意,以後,妳工作的時候,一定會有妳不是最想要的工作要妳做;還有討厭的事情要去處理; 甚至還有討厭的人可能是妳的同事。 妳可以討厭,同時,妳還是要想辦法,拓寬自己去接納,跨出舒適圈去面對。
媽媽在想,這次從暑假的自己安排,要轉到依據時間表來度日,妳現在的抗拒,就是這種訓練吧!
訓練妳,擴大自己,拓寬心胸,把討厭放進來,然後,穿越。
穿越後,會是什麼呢?
我猜,妳喜歡那些同學,也期待那些足球的練習,不是嗎?
現在,妳表達妳的「討厭與不要」已經都被媽媽聽到,也接納了。
換妳,要把心找出來,裝下,妳的「討厭與不要」
就很像,有兩個客人,要來妳的家拜訪。
好好招待他們吧!
這時候,他們得到妳的招待,就會滿足而離去。
妳就可以全心,接待新的客人,那就是:期待與同學聊天,以及,足球的進步。
就這樣,這孩子,安靜下來了。
一個多小時後,她說:「媽媽,我打算多留10分鐘才回家,因為,我好想跟OOO多聊聊喔。」
而她,在第一天回家後,是真心喜歡那些跑步,那些練習的。
♡♡
接著,在睡前,暑假忽然縮短,明日就要上學的感覺。
女兒在床上,開始說焦慮,焦慮明日遲到。
聆聽與承接夠之後,我說:「練習吧! 妳的注意力是重點。 接待客人,先把家裡整理好,才開門讓客人進來。 妳是主人,要察覺,妳的家還很大,很大很大。 即使這個客人一直叨叨念,妳也要看看窗外美麗的天空與綠色的樹。」
親愛的女兒,妳有很多平靜的力量,閱讀時的寧靜,吃美好東西的喜悅。
當妳焦慮時,妳知道並看到了焦慮,接著,就把呼吸察覺出來,一次次察覺呼吸,就把自己內心的容量變大了。 這時,妳就有個大大的家,來招待客人。 當妳一次次練習察覺呼吸,想想,那些,妳的平靜時刻,那些,在美麗的天空下,躺在草地的記憶,用這份平靜來接待焦慮,妳就能用平靜與焦慮相處了。
她說:「媽媽,妳一定會叫醒我嗎?」
我說:「妳信任我嗎? 我認為在早起這件事情,我是值得信任的人,妳要學會信任我。」
她看看我,點頭。
我說:「接著,妳要學會信任自己。」
♡♡
就這樣,她在夏令營這事,逐漸上了軌道。
接著,還有下一個新事件:
♡♡
話說,她這個暑假迷上的「波西傑克森」系列。
展爸又拿了「混血英雄營」的系列回家,自己就看了起來。
旦妹妹開始看了之後,不喜歡新的主角。
她對波西,有一種忠誠。
然後,她睡前,進入了一種「生氣」:「我不喜歡新的主角,以及新的故事。」
展爸倒是超級佩服作者,更喜歡新的系列的故事。
因而,想要展開理性對話,說明如何好看之類的。
不過,這樣的拉鋸,似乎擴大了女兒的生氣與不喜歡。
我說話了:
妳當然可以不喜歡,每個人對故事的反應都不一樣。
而妳的責任是,照顧自己的不喜歡,讓自己能平靜入睡。
那故事,妳不喜歡,白天時,就說清楚,不喜歡什麼。
然後,有本事,自己寫,寫出妳真正喜歡的故事。
許個10年心願好嗎?
那時候,妳20歲,出一套,妳自己喜歡的小說。
我拍拍她的額頭。
說起另外一段,獨角獸與獅子大戰,是尼爾蓋曼,更大家的奇幻小說作者的世界。
這故事安慰了她。
很快,小女孩平靜地睡著了。
♡♡
這故事的重點:
孩子常會有很多很多,超乎我們認知地圖的情緒反應。
很多時候,父母會想要「矯正」孩子的情緒,而在他們有情緒時,試圖說明「不需要這樣感覺,你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覺。」 而我的作法是:「情緒的四季韻律」
- 在孩子有情緒的當下,就是聆聽,同理,以及,好奇的發問,並且(確認,按捺自己所有對此情緒的反應模式)提供孩子一種沒有批判的,中立的涵容與接納。
- 給予孩子時間,讓他與自己的情緒相處,讓他得以用自己的方式,完整地去經驗到,已經出發已經開啟的內在經驗。
- 若孩子年齡洽當,允許,提供一點輕輕的碰觸,非常溫和的,或是,輕輕吟唱的陪伴。
- 當然,這樣的接納,並沒有要孩子耽溺或沈溺到自己的情緒中。 而是依舊敞開真實世界的美好,例如,依然能覺知好吃的食物,或是,還是可以看到孩子此刻當下的其他面向的好並回映給他,而有時,我會提供一點,有趣的,頑皮的,匪夷所思的點子。
- 差不多時間,當孩子完整經驗夠了,我們的聆聽也確定支持孩子「認知化」自己當時的情緒,就能做引導了。 引導的方式:
- 不否定孩子的現況
- 意義化孩子的現況:練習未來能夠與不喜歡的經驗相處。
- 打開更大的生命觀,並且,真的把生命的真實拿出來。
- 給孩子一個有力量的實踐方向。
- 例如:練習涵容自己的生氣。
- 例如:未來,寫一本自己喜歡的書。
- 從頭到尾,都要讓生活正常進行,不要讓孩子的情緒反應變成全家的焦點。 而是,輕鬆的涵容,讓家庭生活可以並行前進。
- 等到,幾天後,孩子來到平靜的完整狀態(不是情緒化的狀態)再回頭,與孩子討論,問問孩子,想不想改變自己的想法,思緒,情緒反應?
- 最後,父母得回顧孩子的整體現象。 推敲看看,孩子的狀態或模式,有沒有其他因素要顧慮,要平衡的?
- 檢討看看:自己最近情緒平穩嗎? 快樂嗎? 夫妻間呢?
- 環顧一下:孩子的食物,有太多糖嗎? 太多乳製品嗎? 基因改良的玉米? 小麥?
- 孩子看的書,看的電影? 玩的遊戲?
- 是不是有晒到太陽? 平衡的運動? 放空與休閒?
另外的重點是:
把孩子當成一個成熟的靈魂,很多生命的智慧與話語,是可以說的。
也就是,與孩子談論智慧,談論智典,作為認知的基底。
這是我新的決定,新的練習。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