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不喜歡學校的英文外師,因為她上課就一直講英文,而且太難了,自己很認真都還是只能聽到梗概,而且,觀察其他同學,發呆的比例很高。
好朋友問:怎麼辦呢?
女孩竟然說:I dislike her.
♡♡
為了回答好朋友,我寫了這篇文章。
可以問孩子:「妳是不喜歡她,還是不喜歡她的英文課?」
「妳是不喜歡她的英文課,還是不喜歡在她的課堂中,那種學不到東西的感覺?」
如果,孩子能從「I dislike her.」
來到「I feel frustrated in her English classes.」
就把焦點,來到一個可工作的地方。
在這裡,陪伴的第一步,就是「釋放挫折」
好朋友也熟悉吟唱祝福卡,我希望她用吟唱祝福卡,陪陪孩子,把課堂上的失望、挫折,放到祝福中。
接下來,要問關鍵句:『那在她的英文課,妳想要什麼呢?」
「是不是能在英文課堂上,聽懂,有學到東西?」
我有請好朋友,問問她們家女兒,那麼,這個外國老師,有什麼地方特別的?
她的女兒說,她的英文很好聽,可是說得很快,一堂課就一直講話,講她住的地方,
講那裏有很多動物,一口氣就講了20幾種動物,可是,那些單字,我只聽得懂幾個。
接下來,就是,問:「那妳要試試看嗎? 想辦法,讓自己在教室的學習不一樣?」
I want to learn English in my English classes.
是的,孩子的焦點放在老師,當老師無法讓自己學到東西,就挫折,沒辦法了。
我們要讓孩子,把焦點放回自己,我要什麼?
這是誰的英文課? 是「我的」英文課。
也就是,在大教室的集體中,與我有互動的部份,還有一部分,與我自己有關呢!
♡♡
如果孩子來到這個認同,這是「我的英文課」就可以往下走。
我會請朋友,問問她女兒。
「想想辦法,利用這堂課,利用這個老師的優點,有沒有可能達成你的目標呢?」
不曉得,等朋友真的問她的女兒,會有什麼巧妙的點子?
我在這裡,至少先想到幾個點子:
1. 老師發音漂亮,那就像聽音樂一樣,聽老師的英文韻律,甚至在心中跟著唸,舌頭練習。
2. 舉手,跟老師說「老師,我聽不懂」
這可能要訓練一下,因為是全英文,所以,要教孩子幾個重要的句子。
「Can you say it again?」
「What’s …………. ?」
「I can not understand . 」
♡♡
如果,朋友的女兒,願意挑戰,就會變成「勇氣課」
從「英文課」加入「勇氣課」然後,變成「溝通練習」最後,有可能回到「英文課」喔。
朋友笑著說,她女兒人小鬼大說:「She is not a teacher.」
我說:「You can make her a better teacher.」
♡♡ 親職摘要:
階段1:從「外在不好」來到「我受影響的是什麼」:
階段2:接納,同理,與釋放情緒
通常,不喜歡,表示,裡面有失望,或,不舒服。
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以及,那個影響沒有涉及自我價值感時,
單純的不舒服,或挫折的情緒,已經發生的不舒服,
是可以透過聆聽,透過同理心,給予安撫,透過吟唱祝福法,來鬆開的。
如果,那個影響力很大,比方說,
老師不只讓孩子聽不懂,而是,羞辱孩子,那麼,要處理的層次,就不是感受的安撫。
而是烙印的自我傷痕。
這比較難。
因為,如果情境沒有改變,自我傷痕,是不會想要消退的。
傷痕,就是在那裡,提醒我們危險,會痛,希望能減輕壓力。
當我們有能力改變,很多時候,傷痕的療癒,成了更大的可能。(請看註)
階段3:從外在挫敗,變成「我可改變」。
「你想要什麼?」「你希望哪些感覺或影響可以不一樣?」
這裡的關鍵是,我們先假設,外在條件,還沒有改變的前提下,有什麼是,自己可以改變的。
「我想要,在OOO........之前,我可以.........」
「我想要,在OOO........之時,我可以.........」
「我想要,在我感受到........之時,我可以.........」
這時,就是問題解決的階段。
找到孩子可以自己來的部分,找到孩子可以有影響力的部份。
如果孩子願意練習,就進入階段4。
階段4:意義化
逐漸地,看待事情的觀點不一樣,從「糟糕」...「來到,哇!原來還可以.....」
喔,這不只是英文課,變成「你的勇氣課」了。
是的,接下來,就是,用更正向的眼光,來標註出孩子額外的練習,額外被加強的能力。
化危機,為轉機,就是這意思。
♡♡ 附註:被羞辱感,或自我傷痕的回應
情節比較嚴重時,先要處理的,不是孩子的內在,而是外在環境。
也就是,我們需要出面,幫孩子忙。
通常,孩子會很害怕,我們出面,會越幫越忙,甚至,孩子因此會遭受更大的壓力。
因此,一定要,旁敲側擊,知曉狀況。
孩子身邊的環境,有什麼可信任的人? 有什麼可以信靠的資源?
當外在環境有機會被改變,
讓孩子感受到「有靠山」,這「靠山」的感受,會帶給孩子安全感,
並信任,可以從我們這裡得到協助。
而願意,袒露他內在的脆弱,傷痕,甚至是,羞辱感。
一定只有外在客觀環境,有所減輕或緩和,
才能談到「療癒」或「讓傷痕淡去」或「撤除心防」
而在這段期間,使用更多時間的好相處,來穩住孩子的生命安穩。
也許是,散步,運動,聊聊天,一起動手製作並享用簡單的好東西。
讓孩子有好關係可以醞釀到,願意說出話來。
於是,我們可以協助孩子釐清,是非對錯。
釐清,也許有弱處,但那份羞恥感,與重大挫敗感,不是孩子的錯。
然後,孩子可能需要一點「再學習」
重新學習,一點人際能力,或,重新學習,一點體能保護能力。
或是,補充練習,學習的技巧,補足學習進度。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