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親職團體中,有個夥伴提出,因為樓下鄰居有幼兒,經常來按門鈴說,走路要輕聲,不要發出聲音。 然而,那是個3歲小孩的自然奔放,要怎麼做呢? 每次孩子的爸去應門鈴回來,難免要多管教自家孩子一點,孩子反而與爸爸疏遠了。
我想起,多年前也有另外一家人,他們樓下也有反應激烈的鄰居,為了以和為貴,壓抑孩子壓抑了好多年,最後,還是搬了家才得到和平與自由。 然而,為了鄰居的和諧而壓抑自家孩子的快樂,成了親子的陰影,一道困難跨越的溝。
我明白,為了維護與鄰居間的關係,莫不要犧牲了孩子對我們的敬重。
那就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國。
找到善意而不是恐懼,來與鄰居合作。
找到樂趣而不是緊張,來與孩子的活潑合作。
找到自己的頑皮與玩耍心,來引導孩子不需要壓抑也能盡興。
於是,想了想,在飛機上,我寫了以下的小文:
──────────────────────────────────
關於樓下鄰居,不喜歡孩子的蹦蹦跳跳,我重新放入內心,有個比較周全的回答。
1. 內心帶著愛,把這件事情納入,呼吸,祝福他們的寧靜之心
2. 跟孩子談這樣的事情,談到寬,與柔心。
....媽媽好喜歡你的蹦蹦跳跳,那我們去外頭,去公園,真的蹦蹦跳跳出來吧!
....我們練習,多一點記得,溫柔的跳,有察覺的跳。
....發明一種,緩和伸展的舞蹈。 一起玩耍。
....或是,站著,搖屁股的快樂表達。
3. 靜心後,帶著愛與和平,跟鄰居提到,我們會盡力,但無法保證。
4. 與孩子約定一些提醒叮嚀的方式。
...當孩子很興奮,又跳起來時,以「慢動作的月球漫步」的誇張動作來吸引他
...孩子自然而然,會與我們一起,玩「月球漫步舞」
...這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機會,練習察覺,練習柔心。
...概念是:蹦蹦跳跳很棒,接下來,是學會觀察情境,學會和諧表達:
1. 要求出門跳跳。 到公寓一樓也行。
2. 緩和的月球漫步舞。
3. 不只在家中,也在外在的環境,練習這樣的辨識。
Mali家的孩子們小時候,就一次次被有趣的教導,聆聽周圍的音量。
在密閉空間,有很多人的地方,讓自己的音量,不超過周圍的音量。
孩子並沒有因此而壓抑自己的活潑與自發。
而是,學會了跟自己的內在衝動在一起,打開一個容量,來函容。
而且,因為是有趣的遊戲聲音,像是鍛鍊一種躲貓貓的技能一樣,孩子柔和地找到安靜的自己。
壓抑,是覺得自己自發出來的東西不好。
引導,是察覺,並讓自己用可以與環境調和的方式,來表達,與展現。
而柔心,就是,一直與內在的寬,與,柔,同在。
用這份寬與柔,函容,引導,自己的種種,包含跳躍的活力,包含憤怒,包含哀傷。
這也是一種修行。
因此,重點是,當鄰居的壓力來時,
要在自己內心先函容,於是,可以成為引導者,與孩子一起合作。
當鄰居顯得很像惡鄰居的樣子,不怕,也不生氣,與世界的荒謬一面聯繫,笑看,頑皮,有創意。
當然,孩子都在練習,
孩子一定會沒法做到,一時衝動,又在家跳動了,
而如果鄰居來,就笑著跟孩子說:「現在,我要硬著頭皮去面對了。」
「我幫你擋。」
回來之後,笑一笑,以笑笑靜心的原則,把怒氣與不滿,以笑或歌唱的方式表達出來吧!
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
我們一起練習,可以犯錯,犯錯了我幫你擋著。
而且,我相信你的柔與寬,會進步。
然而,鄰居,若無止境無界線,那我們,可以不怕當壞人。
可以不怕畫界線。
這是,更完整的回答。
─────────────────────────────────────────
這裡的關鍵在於,「我們與孩子一國」
對於鄰居的樣子,我們也不壓抑自己的每個面相,包含寬容的以及愛的和猛烈的自己。
學會輕柔好笑也能表達歡樂,需要父母跳進去跟孩子一起歡樂。
孩子的狂野是一種力量,而學會打開容量,函容自己的狂野,用文明的方式表演或表達,則是成熟與社會歷練的歷程。
大人們,大多是野性消失的成熟者。
反而,透過與孩子相處的歷程,找回好玩,找回猛烈。
溫柔、頑皮、猛烈....是三種力量,能整合起來,驚人又巨大。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