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藉由很小的事情,寫出優雅處理的過程。
♡♡
前天晚上,吃飯到了最後,女兒拿了英文課本,要求我朗讀給她聽。
平常我會做這樣的事,但是,旁邊有人,我會喜歡她找別人,哥哥或爸爸都好。
那天,哥哥不在家,我說:「找爸爸念。」
一旁閒閒看漫畫的爸爸,不置可否;
大概來說,爸爸的英文有些拙,唸起來就是很可愛,沒有流暢,卻有機會,讓我們再思考每個字的正確發音。
女兒也沒有堅持要誰朗讀,3人間,是我最有意圖,我說:「先讓爸爸念吧!」
爸爸就說:「要我念當然沒問題,但是,妳要有心理準備,不要被誤導嘍,最好摀著耳朵聽。」
3人都很開心,嘻嘻哈哈地,就把書拿給爸爸。
當爸爸正要開口,女兒就低頭摀起耳朵,滿臉笑意。
這時,我被打動了。
我說:「哇~女兒,妳好厲害,微妙地化解父母兩造的衝突呀!」
於是,我甘願也開心地,好好地,為她朗讀,順便聽她朗讀,糾正了幾個小地方。
接著,我跑到洗碗的老公身邊。
偷偷說:「女兒真是用優雅的方式,解決父母意圖不同的衝突呀。」
她其實只想要聽媽媽的。
而當媽媽堅持要爸爸念時,她雖然不是很同意,也沒有不同意。
她想要的是個正確朗讀,我想要的是脫離每次都是我的被指定感,爸爸還好他很有彈性。
於是,她用摀住耳朵的輕鬆笑臉,既順從了媽媽的意圖,又順從了爸爸,而巧妙地,她得到她要的。
這裡,最皮的是我。
我既願意幫忙,又有一種「每次都找我」的疲態。
還有一點,看著用了七張借書證,讓家裡滿滿都是書,鎮日著迷於書堆的老公,小小的不甘。
那像是,總要有些有趣的互動,總要交流一下嘛!
♡♡
昨天中午,我趕著把直播演講的ppt做好。
又要去郵局處理支票的事情,水槽中早餐的碗盤還沒洗。
我有些分身乏術,於是說:「女兒,去,去郵局幫我處理事情。」
郵局就在家的對面,交通與安全都OK,就是,這孩子,不太擅長處理公眾交涉。
她發出咿咿嗚嗚的痛苦聲。
我說:「掙扎? 妳不想去,是嗎?」「不想去就好好跟我說,不要只是發出聲音。」
她說:「我不想去,可是,拒絕媽媽會讓我有罪惡感。」
原來是心中有個「要協助媽媽」的應然呀。
不為了自己的需求勉強小孩的我,得想個平衡的方式。
我想要支持她的應然,那背後的理念,是我在他們小時候就說了很多次的。
這個家,媽媽爸爸付出,為了讓四人平安地生活,快樂地在一起。
我們付出多,因為我們能力夠,而你們,目前能力還在長大中.....
因此,我們做多,你們做少.....這是平衡的。
重點是,當你們能力夠,慢慢地,我們四人一同為這個家付出,就會越來越平衡。
那種,有能力為家庭付出,並一同在裡面享受相親相愛,安穩生活,真的是很棒的感覺。
所以,一有機會,看到你們能力夠,我會盡量提醒你們,給你們機會參與付出嘍。
這是很重要的機會,要好好把握。
我付出,妳也付出,這種心中感覺喜悅的狀態,叫做「平衡」
當「平衡」在,全家的歸屬感都會很溫暖幸福,我們相親相愛的在一起的機會,就會長長久久。
讓我們一起來創造長長久久的相親相愛吧!
於是,我們家的孩子,裡頭有個應然。
這個應然,維持了很好的家庭序位。
而在應然底下,孩子有她的舒適圈,有她的喜歡與不喜歡。
這時,女兒表達了「我不想去,可是直接拒絕又有罪惡感。」
我想要維護應然,又想要教導她「可以直接拒絕人。」
這要怎麼平衡呢?
於是,我說:「那給妳選,一個是去跑郵局,另外,就是把水槽的碗盤都洗好。」
女兒很快樂地選擇了洗碗。
我說:「要在我回來之前,就起來開始洗喔。」
她很願意,而我也維護了平衡。
我說:「妳下次可以跟媽媽說:「媽媽,我很樂意幫忙妳,可是,我不想要去郵局,有沒有別的事情給我做?」 這樣,比發出含糊的嗚嗚好多了,知道嗎? 練習清晰拒絕是重要的練習。 練習不須要背負愧咎,而是做點什麼來平衡,也是好練習。」
♡♡ 親職筆記:
我把這命名為:「多重意圖的優雅處理」
- 要孩子幫忙家庭,要正本清源,讓孩子明白,這是一種合作,相互支持。
- 有能力者多付出,被服務者以愛與感謝,珍惜與知本份來回饋。
- 當孩子能力逐步增加,要讓孩子「實踐他們的能力」藉此,孩子會感受到「我可以」的權能感。
- 以上,這也伴隨著,當孩子能力越大,證明能擔當的越多,給他更多機會,去選擇,去做決定。
- 當孩子拒絕事情A的幫忙,給孩子另外一個事情B,讓孩子依然在與大人合作的項目上,可以得分。
- 許多時候,父母之間的複雜糾結,或人際遊戲,會形成孩子的忠誠衝突。 因此,父母之間,最好,自行在兩人關係中處理這種衝突。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