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妹妹來到了一個精神成熟的轉折期,她一如過往地,過沒有3C的生活,因而,耳朵眼睛都是張開的。 閱讀或日常對話中若有不懂或好奇的,她每事問。 最近,有幾起詢問,很有意思。 這有意思是,如果沒有透過她的問,我不曉得,自己的世界觀是這麼想的。 也因而,孩子們若有受到影響,都是潛移默化,一旦能明說了,就能多一層教導與反思。 教導,是說明了的; 反思,就是孩子未必要接受,而我,也可以更審慎。
♡♡
第一起問話是,「媽媽,龐威為什麼要那樣做?」
“龐威”是漫畫《琴之森》中,後期出現的主角。
中國人,是一位孤兒,以漫畫上的描述,母親懷胎末期火焚自殺....被人們搶救出來的胎兒,是村子裡公養的小乞兒。 後來,被一位土豪龐昊發現他的音樂天賦,收養為兒,有如囚禁般,逼他苦練鋼琴。 龐昊對待龐威不溫柔也沒有慈愛,是基於利益的利用,極盡輕視以及施恩者的傲慢。 土豪有了錢卻沒有得到尊敬與名聲,他想藉由義子的音樂成就,來妝點自己。 而龐威,在無人教導下,內心認了日本的阿字野為老師,模仿阿字野熱情洋溢的演奏法並視為精神導師。
龐威的琴震撼人心,華麗、精準、冷酷而浩大。 曲風像阿字野,卻少了最本質的感情。 而龐昊為了讓養子得第一,除了中國對大會的大筆捐款之外,還佯裝受傷將死,製造新聞以及延後龐威的上台次序.....
這時,來到旦妹妹困惑的關鍵了。 中國在國際蕭邦鋼琴比賽期間,於波蘭的黑手代表,甚至不惜命人殺死龐昊..... 然而,受阿字野感召,找回自身靈魂的龐威,用非常冷酷的表情,制止中國代表,繼續陷害龐昊。
所以,旦妹妹問:「媽媽,龐威為什麼要那樣做?」
我:「怎麼做?」
旦妹妹:「就是,威脅說不能殺死龐昊呀。 那時候,他的表情好可怕喔。」
我:「妳為什麼需要這樣問?」
旦妹妹:「嗯...喔....龐昊不是對龐威很不好嗎? 而且,他的表情好可怕喔。」
這女孩看漫畫入神了,她昨夜還把看了幾十回的25本漫畫,用i-pad拍照,放大主角們落選的失敗表情,做一種表情的比較與性格分析。
我:「妳想知道什麼?」
旦妹妹:「我想知道,龐威那樣做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他本來應該很討厭他的養父吧!」
我:龐威本來被當成工具人養大,彈鋼琴是他換取養子身分的工具,而且,如果沒有得到第一,可能回去也會被龐昊欺壓、嘲諷,或趕出去。 可是,龐威長大了,他有了國際名聲,他其實已經可以獨立了。
龐威從小到大,沒有得過溫柔的對待,沒有人真的把他當成一個有靈魂的活生生的個體。 可是,他在鋼琴中找到寄託,阿字野充滿熱情與靈魂的演奏,讓他著迷,讓他不由自主,一直模仿,一直模仿。 可是,他不明白,阿字野的珍貴不只在鋼琴的演奏法和力度,是一種對生命熱愛和不受羈絆的自由。 妳想想,阿字野的童年,是在海邊,旁邊有溫柔的媽媽聆聽,沒有人逼他,而是,像天才一樣的發揮。
媽媽的意思是,直到龐威遇到了阿字野,而阿字野鼓勵他說:「你要超越我,因為有你,我有機會知道,自己如果能繼續彈下去,可能會是什麼?」「你要彈出自己的鋼琴。」
媽媽認為,龐威收到了無條件的讚賞與愛。 你有你自己的靈魂,你跟著我的琴聲走到這一步,接下來,就是自由獨立的彈出自己的琴聲。 所以,龐威在最後一次彈時,他找到了自己的靈魂,他彈出了自己的鋼琴。
媽媽認為,一旦他沉浸在自己的琴聲中,他回到了自己的路,所以,在彈鋼琴時,他的愛出來了,他的感恩出來了,他以前痛恨自殺的母親,而因為他體驗到彈琴時的無比喜悅,所以,他在彈琴的時候,感謝媽媽生下了他,....他對生命....有了很多感謝和溫柔。
所以,他用非常冷酷的臉和語氣,威脅中國官方的人,制止他們殺害龐昊。 他做的是正確的事情。 做正確的事情,而且,用正確的力量和態度去做。 威脅人本來就要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氣勢,需要讓人害怕。 因為龐威擁有世界的認可,對於希望得獎的中國官方,是不能失去的。 加上,他強勢的冷酷,就可以壓制那個人。
旦:「媽媽,可是,他對龐昊的心情呢?」
我:「也許不會是喜歡或歡喜,而他知道,這是正確的,做正確的事情,會讓人平靜,讓人有力量。 因為,沒有龐昊,他也不可能從孤兒,站上世界舞台....並且,透過彈琴,找回自己靈魂的熱愛與感動。 他做了正確的事,帶來平靜,帶來自由。」
媽媽覺得,最厲害的是阿字野,他雖然自己因為車禍而從閃亮鋼琴巨星,變成未婚妻死去,失意失落的人,卻因為,遇到阿海而找回原本對世界的愛和相信。 不只是龐威,很多孩子,都因為他,而被鼓勵,而找到自己的靈魂。 媽媽,希望自己,也成為這樣的老師。
♡♡
第二起問話,則是,在看影集「Good Doctor(良醫墨菲)」時,她問:「媽媽,那,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誰才對?」 小孩的道德發展,都要從二元分明的眼光,走到一個有能力函容模糊與多元的思考力。 因此,小孩問這樣典型的問題,沒有遵循給幼兒的原則,從孩子小時,我就與孩子談論,真實的複雜的人性。
良醫墨菲,是我們寒假,大約2~5天看一集的影集,從韓劇改編的美國ABC電視劇。 每回,親子間,包含樹哥哥,我們會有許多道德思考與對話。
旦問這話的這集,是目前最新上映的一集。
劇中,說到一男孩,上次的肝臟移植失敗,命在旦夕。 必須立即(幾天內)找到新的肝臟,否則就沒命了。 醫院的實習醫生A在網路找到一名自願捐贈肝臟的人,卻是一名殺了七人的重犯。 而醫院,剛好有個警察出身的醫生B,參與這醫療Case,強烈反對接受這捐贈。 醫生B用警察的觀點就是:「他只不過是想要利用醫院來逃獄。」實習醫生A說:「可是他很多年來,都是監獄的模範犯人。」 醫生B認為,他可以為了這件事情策劃許多年,甚至連模範犯人,都是計畫的一部分,為了這最後的一步。 總而言之,最有權力的醫生C,以及醫院開了一次道德會議,還是決定接受這個捐贈,大費周章地把病房中各種可能成為逃獄工具的東西都移走,準備接待這重刑犯人,來醫院做肝臟切割手術。
而要接受移植的那名男孩,雖然只是個7~8歲的孩子,卻死命反抗,他寧死也不要接受一個殺人犯的器官。不過他沒有自己的法律權力,所以,醫院還是根據父母的意願,開始進行手術程序。
犯人被兩位重武裝備的警察帶來了,高大而孔武有力,那種氣氛,讓身為觀眾的展爸,都絕對相信,醫生B是對的,準備好要看醫院失敗,而犯人逃跑的一幕。 我不相信,編劇會這樣演,我喜歡《Good Doctor》這影集,是因為,他的道德探討,真的很深,它在使用心理學講人性,使用醫學案件探討道德兩難,很真實也很正確。 我一點都不相信,編劇會讓黑白二分的劇情,在這裡上演。 然而,劇情與背景配音的暗示,又像是,這犯人真的是一位深思熟慮的冷酷者一樣。
總而言之,旦妹妹也和我們一起在這緊張的氣氛下,屏息往前看。
結果,這犯人一進入麻醉程序,就兩眼發腫皮膚過敏起來。 展爸說:「他早就知道這樣,不能麻醉,就是逃跑的好時機。」 醫生C立即終止麻醉,否則手術台上(犯人)會死人。 而這犯人醒來,得知沒有進行手術之後,非常憤怒,他說了:「一直都是這樣。每次都失敗。」
對於這台詞,展爸無法理解。 我說:「他說的是,『我生命中,每次想到要做一件好事,就會失敗,他非常挫折.....』」旦因為我的話,眼睛開始咕嚕嚕轉動,思考著。
劇情中,這犯人開始抓狂,逼醫生說:「再試一次」他強力的動作,讓武裝警察也戒備起來。 但醫生C不願意,他知道這徒勞無功。 而醫生A,就是一開始在網路上找到資訊的實習女醫生,充滿激動的情感看著這一切; 醫生B,就是那個警察腦袋的醫生,一直嚴密觀察,想的都是,他什麼時候要開始逃獄步驟。
劇請來到了這犯人坐著輪椅,銬著手銬,在醫院走廊,就要回監獄了。
這中間的對話是什麼,我忘了,一眨眼,他已經掙脫本來以為有的手銬,站起來奪槍指著一位警察的腦袋....語帶威脅與情緒。 醫生B立即用非常讓人印象深刻的喊話方式(應該就是警察訓練中,柔性勸導挾持犯的公式):「你可以獲得.....」 然而,迅雷不及掩耳,這犯人其實是想要自殺來促使器官捐贈的事情可以成功。
在扣下扳機前,醫生A勸阻他不要輕生,而醫生B則有不阻擋甚至樂見的嫌疑,醫生C最中立,他沒有說什麼。 犯人舉槍自殺,醫院立刻緊急帶他回手術房,根據他簽好的器官捐贈自願書,緊急安排許多器官移植手術。
來到了需要肝臟的小男孩,小男孩聽說捐贈失敗時,鬆了一口氣,而有對淚眼的父母,小命大概只剩1天了。 這時,臨時有了回轉,醫生A跑來說:「可以移植了。」 小男孩立刻抗拒,而醫生A說明了過程,她說:「你要成全他嗎? 他殺死自己,為了能捐贈器官給別人。」 男孩A點頭了。 並且,在手術後,說:「我會為了這份情,好好活著。」 劇情中,有3個人,因此,而獲得器官,生命得以延續。
看來皆大歡喜的戲劇,還有最後一幕:醫生A與B在茶水間。 醫生B說:「他這樣做,到最後還是自利的,他在監獄是個無名小卒,現在,他做了英雄行為,他成了大人物。」 醫生A不認同,她情緒激動地說:「他救了3個人耶,這不是善舉,這是什麼?」
♡♡
於是,就有旦妹妹的問話:「媽媽,到底誰才對?」
我說:
如果,光就事情的結果來看,有3個人,因此而可以多活好久好久,這是對他人有好處的事情,這當然是一件好事,是很珍貴的。 沒有人可以質疑這件事情的結果與影響,他就是好的。 至於,他自殺的動機,到底是出於良善,想要幫助人,就如同醫師A想的,還是,出於想要獲得英雄氣概,死後還能成名,從壞人逆轉變成大好人? 就像醫師B想的一樣呢? 動機,絕對是旁人沒辦法完全猜測的。
媽媽認為,他的動機,沒有人能知道,可能都有,也可能根本不是這兩個。
但是,重要的是,當醫師A這樣想,並且,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男孩,於是,男孩聽到這樣的故事,並相信,這捐贈者是出於善良,讓男孩感覺,自己接受的不是殺人壞蛋的器官,而是一個大好人的器官時,男孩會有很平靜而接納的心情,他的身體會因為這念頭,而降低排斥的機會,並且,會因為自己被這樣震撼的善良幫助,而激勵他,活著,並且,以正向的方式活下去。
媽媽認為,醫生A的相信,影響了男孩,也活出這些好的連續後果。
並且,醫生A因為得到一個好故事,增加了她對人性的信任,她也會因為這樣相信而獲得不同的人生影響,甚至,吸引不同的人生際遇。
然而,媽媽認為,有醫生B的存在,也非常重要。 醫生B也會因為自己的理解和相信,提供世界不同的影響力,自己得到不同的影響力。 醫生B的觀點,也會有這樣的人,或這樣的可能。
明白這些,是最重要的。
要學會去看,自己的行為,真實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要去明白,自己的動機,最裡面最裡面的動機。
然後,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為自己做選擇──做正確的選擇,不一定輕鬆舒服或有快感。
而我們,要思考,要慎重選擇,並且,不能過於單純,需要知道,故事...一直是很多種可能的。 這很重要。
♡♡
不惜時間,寫下這3千多字的文章,想倡導的是:
和孩子談論道德吧!
談論正確與不正確,談論一件行為,對人的連續影響。
我說:
龐威做那件事情的時候,可能不是喜歡,而就是正確。
犯人的動機我們無法知道,但是,他選擇了,正確的方向。
──────────────────
PS:
我比較認為,那犯人厭倦了自己無法做好事的一生。
有可能他每次想要做好事,就會發生許多難以預料的細節,他又再度衝動而殺人。
這是一個「每次做了一點好事,卻會因為事情不如外界期待,而會遭受責罵並大挫敗大暴走,於是,再度被旁邊的人認定,你就是這麼壞,的非常痛苦的人。」
今天(2018/3/7)報紙說到台北市的11歲男孩,因為被禁止使用手機,而跳樓輕生並死亡。這兩起事件不能拿來比較,然而,那種「挫敗至極,空虛至極,而不想活在沒有....的世界中」是一樣的心情。
唯一不同的是,犯人透過尋死,他想要達成的目標,一定是靈魂的觸動。 犯人他強悍的生命力,度過在監禁中,八年的楷模。 意思是,他能接受生活舒適與自由和連結的被剝奪,而活下去。 他是強悍的,甚至,他想要捐贈器官,很有可能,是來自更深的,靈魂的觸動。
年輕的男孩,辛苦了,而要背負這重擔往前走的,則是,本來以為對孩子好卻沒料想到這樣結果的父母。
就我對人性的理解來說:
我不同意醫生B的想法,他是在自身牢獄掙扎對抗自己衝動與自厭的人,根本不會在乎別人怎麼想他怎麼看他。 我也不全然同意醫生A的想法,沒有那麼浪漫,那麼單純。
Comments
You can follow this conversation by subscribing to the comment feed for thi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