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伸手跟兒子說:「手機拿來。」
兒子會很輕鬆地,把手機給我,直到,他完成階段任務,然後,我會還給他。
有時,我會有一種跟兒子要手上的香煙,然後,熄火丟棄的畫面。(註0)
♡♡
這互動基於我們之間的約定,也就是他給我的承諾。
當時,他生平第一次學測模擬考,剛考完,他帶著自省來找我,
「媽媽,我考得很不好。」(註1)
然後,我們聊聊聊,其實,大部分都是他在說,
他回顧自己寫考題的過程,評估考卷的難易度,說了同學們的答題,
表達了他對自己表現的心情,一點小沮喪很輕盈的自省能量。
因為時日久遠,我忘了說話內容,只記得他的概要,以及我提問的重點:
「所以,你認為,你國文這次反而考得不錯,背後的實力是什麼? 還是運氣好?」
「反而英文落下來了,你從小到大,都沒有認真準備過英文,依賴家教班奠定的實力,是不是,高中學測的難度,已經超過你本來的實力,你需要加緊準備英文了?」
「你花了很多力氣,在數學上,增加的分數,大概多少? 若同樣的精神,是否,國文英文值得你下功夫?」
「所以,你本來很有把握的自然科,沒有達到你想像的好,你覺得分數落差出在哪裡?」
「告訴我你這次怎麼準備的? 跟以前期中考不一樣,大範圍,也許需要不同的準備,你有沒有想到,需要什麼樣不同的讀書策略?」
「你覺得有沒有需要,重新調配你的時間應用?」
「你覺得,在這一百多天的衝刺,媽媽做些什麼能支持你更集中能量?」
就這樣,我們在暑假時,定了兩個約定:
- 開學後,晚上回家,手機收到媽媽身邊。
- 開學後,玩網路遊戲,一週只玩2個晚上,每次不超過3小時。
開學後,孩子自動執行了第二項,每次都有跟我討論。
例如:「媽媽,妳覺得我這個週末,是去天氣之子的二刷,踢足球,玩電動....還是.... 妳可以用水晶擺幫我測測看嗎?」
「你是不是想,讓自己的娛樂項目縮減1項?」
「那我直接給你建議好不? 你想去天氣之子二刷,主要是跟同學去,那是獨特唯一的,需要提高重要性,那種,下禮拜還是可以做的電動和足球,可以放在後面。 要不要,你這週只玩一次電動,還是去踢足球,然後去享受與同學一起的電影? 」
樹哥哥茅塞頓開,開心地收下這計畫,然後,專注執行了。
至於,他的「手機放到媽媽這邊」並沒有主動執行。
而我,就是觀察他,有需要時,也許是出門讀書,也許是睡前或洗澡,
伸長手,掌心朝上,招招手.....他就把手機交給我了。
當他需要,也就知道,我放在哪裡,招呼一下,就自己拿回了。
兩人之間只有輕鬆與信任,無需對話。
以展爸演講無數次的電玩上癮來評估樹哥哥,他算是極輕量的,原因我後面敘述。
♡♡
這些互動與承諾的基礎,在於「信任」
揣摩樹哥哥的心聲,大概是這樣:
- 爸爸媽媽沒有要控制我什麼,也許會限制我卻是有尊重有討論,讓我有選擇權的。
- 這份承諾,起因出於「我想要改變.....」而媽媽提供的是支持。
- 媽媽不會死盯著我有沒有遵守,而是,每天都看到我,跟我聊天,想起來才提醒我。
- 每當媽媽限制我,拿走手機時,我沒在她眼中看到責怪,有的是好玩的輕鬆。
- 我知道,隨時,當我想要調整,媽媽都會很有彈性地,了解我,給我選擇。
♡♡
接下來,就來到他的晚歸了。
因為,展爸推薦樹哥哥玩的電腦遊戲,是那種需要高配備才能玩得開心的遊戲,而我們,把那整組配備,都放在阿嬤家。 因此,樹哥哥要玩,就是要專程去阿嬤家,因此,平日就眼根清淨,不會被誘惑。 而這帶來了另外的狀況,也就是,無論刮風下雨天黑,他都要騎腳踏車來回。
所以,之前,會有晚歸的紀錄。
若我忘了事先問:「幾點回來?」 就會到非常晚。
若我記得問:「幾點回來?」回家時間誤差個一小時,是常態。
而這件事情,在前一兩年內,我都輕處理。
這孩子,也不曾因為晚歸,而錯過隔日的活動,或因沒精神而搞砸。
在這學期開學後的某個週五晚上,他比預計的時間,遲到了一個半小時,還在線上。
已經11點10了,旦妹妹都睡了,展爸與我,面面相覷。
「妳處理還是我?」展爸問。
窩在地板看書的我,指指自己說:「我。」
我說:「我會放鬆等,寬處理,清晰界限,嚴肅表達。」
樹哥哥回來了,大約11點45,我專注於當下,讓自己安心放鬆享受閱讀。
然後,他輕聲開門,進來了。
我看著他說:「我專程等,等著跟你談談回家時間。」(平日,我絕對是早睡的那個。)
於是,看他累了,依然提起精神,放鬆地坐在地板,準備與我對話。
「每次你晚歸,其實,媽媽都吊著一份心等你,你知道嗎?」
他回答了類似只有一點點知道的意思(語言我忘了。)
「不過,這種吊著心,有時還會幻想你會不會交通事故,是屬於媽媽的擔心,我會照顧好自己,也會用祈禱來平靜自己。 所以,媽媽的擔心,我會負責,不用你來負責,知道嗎?」
「媽媽特地留下來,是要告訴你:『我很看重,你能在事先說好的時間,回到家。』」
於是,我們聊了點,他成長過程中的點滴,我表達了期待,他也說明了他的狀況和願意。
細節都忘了,其中有個重點,大概是:
「你一直是個能自己掌握時間的孩子,自己起床,自己出門,自己趕車....都做得很好。 媽媽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你在玩電動這件事情,特別無法遵守時間。」
這孩子,長手長腳地,躺下來了,手枕在頭後方,深呼吸.....,皮膚顏色開始變化....
以催眠師的專業,我知道,他進入了不同於剛剛的意識狀態,深入碰觸自己。
感性的他,有些微濕的潤澤:
「媽媽,我必須承認,我有貪玩。 很想玩,知道時間到了,跟自己說沒關係。」
還有,「媽媽,我還要承認,有時,其實我已經不想玩了,可是,我心軟,沒有拒絕同學。」(註2)
這就是母子聊比較深的時候了。
「喔~ 貪玩,也是啦! 有時候,我看犯罪小說,也會這樣,不過,我有先盡好責任,然後,再放縱自己。 你覺得,你的貪玩出來時,你有估量一下,還有什麼責任要先做好,再來貪玩嗎?」
於是,我教了他,內心有個地方,擺放清晰的優先次序。
而這優先次序,又會根據情境不同,隨時有意識地調整。
我說:「貪玩,可以是選項之一,重點是,要有意識,而不是,模糊自己的意識說先不管了,玩完再說。」他覺得很受用。
接下來,我們談論,他的心軟,優先次序不一樣,有時心軟是重要的慈悲,有時心軟只是朋友間避免麻煩,不想破壞氣氛的藉口。
那個晚上,在這些細節的分享,母子倆,有了談心的時間。
“在孩子遇到困難時,能敞開心,理解他,分享價值觀,教他好方法”,
是累積了十多年,專注的聆聽與對話,而有的關係基礎,永遠不嫌晚,無論從孩子幾歲開始累積這樣的基礎,都是重要的,需要的人請看我的幾本書(註3)
♡♡
最後,我再次重申:
媽媽要你注意這3點,這是我看重的,不算約定,算是默契。
- 每次去阿嬤家玩電動,請在說好的時間內回來,誤差30分鐘內我們都OK。
- 如果,你想要延長,不能在時間底線到了才說,需要提早30分鐘告訴我們。
- 最晚,不要超過10點50。
另外,這些,是你的人生功課,不是與我的默契,是我認為你要為自已的人生做到的。
- 練習,清楚自己高三階段的優先次序,不要模糊了重點,時間珍貴。
- 練習在沒有80%以上的意願時,清晰表達你的拒絕。
- 然後,你會看到,能尊重你界限的朋友,就是可以深交的朋友。
- 然後,你會有機會在年輕時就練習,真心挺自己,對自己有義氣。
這些,都取得了默契與共識。
還聽到孩子對媽媽表達的抱歉與感謝。
♡♡
我記得,這是那個晚上,在12點多快1點,我們兩談話的結論。
很溫柔與真心的談話,結論時,清晰的雙方共識。
而就這樣,以我的寬相處而言,樹哥哥,在與我的默契上,的確都做到了。
而我提醒他的人生功課,他的確有需要磨練的地方,因為,宇宙送來一個拒絕被他拒絕的同學,讓他練習呢!
這裡的原則大概是這樣:
- 把擔憂類別的情緒責任歸回自己,不試圖用此來影響孩子,控制孩子。
- 聆聽了解孩子,接納並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需求和選擇。
- 看重他的現況(包含貪玩),透過聆聽,讓孩子找回更大的視野,確認回到最重要的。
- 在雙方互信下,分享,價值的優先次序。
- 若還有機會,讓孩子說說,他的需求和行動,兩者有落差的地方。
- 找到孩子內在可以調整的習慣。
- 在孩子允許並邀請之下,提供方法。
- 約定默契,寬執行,大信任。
- 以人格發展的宏觀角度,來看待這些過程。
♡♡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把他當成獨立心靈成熟的個體,
只是,在生活照顧,在分辨思考,在做選擇與決策,在紀律與管理上,需要我一點一滴教導。
以上,是這份精神的示範,小小過程的分享。
願能支持到你。
註0:
依據「挽救青春期大腦」一書,作者的確呼籲,把手機當成會上癮的物質般看待。
註1:
高三第一次模考,他以為考不好的那次,結果出來時名次出乎意外地好。 我很慶幸,他曾經覺得自己考不好,而深自內省,而找我談話。
註2:
在展爸的教導下,樹在線上玩遊戲的朋友,都是真實生活的好朋友,國中同學、高中同學....也因此,他目前主要的人際關係,都是真實世界的好友,我們都認識,而他們,一起上虛擬玩耍。
註3:
推薦:
養出有力量的孩子,
這樣守護孩子的心靈自由,
做情緒的小主人,
做孩子心中的小太陽。
(可以跟美麗媽購買,或是,博客來輸入王理書就能找到)
Comments